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播音|财新 杨律 文稿|杨律 陈正雅(实习)
音频剪辑|仝瀚元 宣发|孙坤
本期《周刊导播》,将先为你领读《财新周刊》封面文章《互联网诊疗梦醒》。让我们来看看曾经资本与用户寄予厚望的互联网医疗,最终在哪些模式上遭受了挫折,又将转向到哪条路径上深耕发展?
“靠一个商业化的公司去培育一个根本不存在的需求,基本不现实”。优禾资本创始合伙人周鋆这样评价互联网医疗公司的一些模式创新。
付费会员制,便曾经是互联网医疗公司规划中的一个重要模块。2020年8月,京东健康上线“京东家医”,时任京东健康首席执行官的辛利军将其视作“战略级新产品”;2020年9月,平安好医生推出子品牌“平安家医”,目前四人家庭年收费1000元以上,提供在线接诊、专科转诊、就医推荐、定期回访、健康建档等服务;2020年底,好大夫在线开始试水会员制,初期收费千元级别,服务项目包括对症推荐专家、专家问诊、安排面诊或住院等,主要客户为企业。
但总体上,因为国内家庭缺乏健康管理的意识,导致疫情期间被放大的就医需求与流量,并没能最终有效转化为会员。手握大流量的京东健康也已经把家庭医生事业部进行了组织架构调整,把C端和B端分别拆到其他不同的事业部中。
除了付费会员制难以切中用户痛点外,互联网医疗还存在先天商业模式矛盾。在以往其他被互联网颠覆的行业中,惯用手段是通过补贴来培养用户习惯。但医疗领域属于典型的低频刚需——一般不生病,如果生病,则更倾向往大医院跑。这也使得互联网的打法在这里并不好使。而且“轻问诊”商业模式还有一个难以平衡的收支缺口:在支出上占了成本最高的人力成本,但在收入上,在线咨询只占了医疗服务链条的入口。这部分放在线下的医院场景中,只有预诊、分诊或者复诊开方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分流的工作,而这恰恰是医疗服务中附加值最低的一部分。
一位早期互联网医疗从业者这样描述这个现象,“医院服务的起点是互联网医疗平台服务的终点,现状就是如此尴尬。”
医疗端探索的种种不顺,也让业界形成了一项共识:能在互联网医疗中跑出来的唯一模式,只有“卖药”——而这也正是在医药分家医改大方向中的一条确定道路。周鋆说,“只有公立医疗体系不抓在手里,社会(力量)才有机会”。
高速发展之下,“卖药圈”已跑出多个 IPO,既有阿里健康、京东健康等市值突破500亿元的平台型医药电商,也有1药网、药师帮、叮当健康等深耕细分领域的代表性企业。多名投资人都认为,这个赛道的基本格局已经显现,龙头企业和细分赛道“领头羊”比较明确,而后来者要想“异军突起”只会难上加难。
本期封面文章,作者赵今朝。文章除了详细介绍了互联网医疗企业的模式探索与“瘦身”裁员历程,也剖析了各平台在“卖药”赛道上的优势与机会,以及投资人在其中的纠结态度,和AI医疗是否能给行业带来新的憧憬。
《国家赔偿30年》
2024年7月5日,云南一名叫李金的蒙冤者,在获得无罪判决半年后,向四川省高级法院申请国家赔偿。因为被错误认定是30年前一起杀人案的凶手,他失去自由长达22年之久。如今,他希望获得3772万元的国家赔偿。
李金申请国家赔偿的法律依据,正好是这起冤案发生那年,1994年5月12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的《国家赔偿法》。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赔偿案件进入公众视线,不少观点认为,自从1994年《国家赔偿法》制定至今,赔偿的范围和赔偿标准虽然已经经历了多次调整,但无论是侵犯人身自由的赔偿标准、还是侵犯财产权的赔偿标准,还是精神损害抚慰金,都明显偏低。在较少进入舆论视线的行政赔偿中,依然普遍存在行政行为确认违法难,以及因果关系认定难、赔偿范围窄等问题。更多有关内容请看《国家赔偿30年》。
《曾毓群想拿回主动权》
最近,曾经低调神秘的富豪,宁德时代创始人、董事长曾毓群,正在重回一线。今年4月北京车展期间,各大车企创始人互相走访展台争夺流量,曾毓群也是其中一员,他还短暂加入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和三六零创始人周鸿祎的直播。
最近,宁德时代舆论热度高烧不退,因为企业内部号召“实行896工作制”和“奋斗100天”登上热搜。“896”指的是每天早上8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每周工作六天。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曾毓群回应称,“我不知道‘卷’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在他看来,“卷”代表价格竞争,而奋斗并不是“卷”。不久后又有市场传言,宁德时代两条生产线停产,宁德时代股价一度大跌5%。
这些信息都在暗示宁德时代遇到了阶段性瓶颈。当前,动力电池行业价格竞争激烈,加上车企开始自研自产电池和新兴电池路线的出现,一直有质疑认为,宁德时代的优势可能被颠覆,难以维持市场份额。
对于宁德时代来说,找到第二增长曲线才是根本破局之道。宁德时代正多方尝试,一方面发力储能业务,另一方面开辟电动船舶甚至电动飞机的新市场,同时在海外积极布局产能,押注各类新技术路线。更多内容请看《曾毓群想拿回主动权》。
《面值退市新考验》
A股新一轮退市制度改革已进入第四个年头,“僵尸空壳”与“害群之马”出清力度整体加快。根据财新不完全统计,2024年开年至今,沪、深两市锁定退市公司已达45家,与2023年全年不相上下,在IPO节奏明显放缓之下,超过了上半年挂牌的公司数量。与以前大为不同的是,这些公司大多是因为触发交易类退市中的面值退市条款而被淘汰出局。
制度在推进中不断经历着市场的检验,目前市场中对面值退市的看法不一。稍理智者认为,面值退市应进一步学习美股市场的规则设计,比如缩股、给予整改期,让上市公司充分自救;利益相关者更为消极,认为面值退市是这一轮A股的助跌器,直接喊出“废除”。A股应当如何真正形成多元化退市途径?当新的质疑出现时,又应当如何增强规则的适应性和稳定性?更多内容请看《面值退市新考验》。
《地产收储“郑州模式”》
过去三年,房地产需求长期萎靡,销售持续探底,市场库存一再攀升。各地方政府正在酝酿探索存量房收储和“以旧换新”的落地模式。在5月中旬保障性住房再贷款成为“去库存”新增政策工具后,市场普遍认为,郑州的尝试有参考价值,甚至可以在各地复制移植。
目前,郑州主城区的一、二手住宅价格几近腰斩,房价接近2016年水平。从2023年开始,郑州二手房成交占比持续上升,当前增至商品房成交总量的六成,挤压新房市场份额。房价暴跌且市场去化难度加大,意味着郑州房企以较大幅度打折抛售项目存在可行性,地方国企与旧房业主也拥有更大谈价空间。
楼市持续低迷,多数郑州房企心知肚明,打包出售公寓资产、及时回笼现金才是更好选择。但多名房企人士称,住宅价格打六折可能已是底线,企业可以接受亏本出售,但这也意味着,交易款基本难以覆盖总包工程款及后续需补缴的税金,很难再追加投入贴钱“保交楼”。无论是存量房收储还是“以旧换新”,城投企业都需要投入庞大资金,收购生意又要如何形成闭环?更多请看《地产收储“郑州模式”》。
《熊猫债扩容》
境内小品种的熊猫债,2024年发行规模有望突破2000亿元水平,连续两年创下发行金额新高。所谓熊猫债,是指境外机构在中国境内债券市场发行的人民币计价债券。熊猫债大多发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所市场亦有少数发行。在总体规模逾160万亿元的中国债市中,尽管熊猫债占比有限,但是因为从2023年以来发行额明显增长,以及发行人主体越来越多元化,这类债券最近也备受市场关注。
熊猫债新一轮的扩容,主要与中美利差扩大、人民币融资成本优势显现,以及一系列熊猫债新规落地、监管规则进一步优化有关。与之前的发行情况不同,随着这轮熊猫债纯外资发行人占比上升,市场化程度明显改善。业内人士指出,熊猫债市场升温不应简单归因于人民币融资成本低等原因,更核心的原因是,随着中国产业升级和一些新兴产业兴起,很多德国企业正在准备对中国展开新一轮投资。更多内容请看《熊猫债扩容》。
此外,本期《财新周刊》还有关于中国餐饮出海、电力市场化改革等报道。
播音|财新 杨律 文稿|杨律 陈正雅(实习)
音频剪辑|仝瀚元 宣发|孙坤
本期《周刊导播》,将先为你领读《财新周刊》封面文章《互联网诊疗梦醒》。让我们来看看曾经资本与用户寄予厚望的互联网医疗,最终在哪些模式上遭受了挫折,又将转向到哪条路径上深耕发展?
“靠一个商业化的公司去培育一个根本不存在的需求,基本不现实”。优禾资本创始合伙人周鋆这样评价互联网医疗公司的一些模式创新。
付费会员制,便曾经是互联网医疗公司规划中的一个重要模块。2020年8月,京东健康上线“京东家医”,时任京东健康首席执行官的辛利军将其视作“战略级新产品”;2020年9月,平安好医生推出子品牌“平安家医”,目前四人家庭年收费1000元以上,提供在线接诊、专科转诊、就医推荐、定期回访、健康建档等服务;2020年底,好大夫在线开始试水会员制,初期收费千元级别,服务项目包括对症推荐专家、专家问诊、安排面诊或住院等,主要客户为企业。
但总体上,因为国内家庭缺乏健康管理的意识,导致疫情期间被放大的就医需求与流量,并没能最终有效转化为会员。手握大流量的京东健康也已经把家庭医生事业部进行了组织架构调整,把C端和B端分别拆到其他不同的事业部中。
除了付费会员制难以切中用户痛点外,互联网医疗还存在先天商业模式矛盾。在以往其他被互联网颠覆的行业中,惯用手段是通过补贴来培养用户习惯。但医疗领域属于典型的低频刚需——一般不生病,如果生病,则更倾向往大医院跑。这也使得互联网的打法在这里并不好使。而且“轻问诊”商业模式还有一个难以平衡的收支缺口:在支出上占了成本最高的人力成本,但在收入上,在线咨询只占了医疗服务链条的入口。这部分放在线下的医院场景中,只有预诊、分诊或者复诊开方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分流的工作,而这恰恰是医疗服务中附加值最低的一部分。
一位早期互联网医疗从业者这样描述这个现象,“医院服务的起点是互联网医疗平台服务的终点,现状就是如此尴尬。”
医疗端探索的种种不顺,也让业界形成了一项共识:能在互联网医疗中跑出来的唯一模式,只有“卖药”——而这也正是在医药分家医改大方向中的一条确定道路。周鋆说,“只有公立医疗体系不抓在手里,社会(力量)才有机会”。
高速发展之下,“卖药圈”已跑出多个 IPO,既有阿里健康、京东健康等市值突破500亿元的平台型医药电商,也有1药网、药师帮、叮当健康等深耕细分领域的代表性企业。多名投资人都认为,这个赛道的基本格局已经显现,龙头企业和细分赛道“领头羊”比较明确,而后来者要想“异军突起”只会难上加难。
本期封面文章,作者赵今朝。文章除了详细介绍了互联网医疗企业的模式探索与“瘦身”裁员历程,也剖析了各平台在“卖药”赛道上的优势与机会,以及投资人在其中的纠结态度,和AI医疗是否能给行业带来新的憧憬。
《国家赔偿30年》
2024年7月5日,云南一名叫李金的蒙冤者,在获得无罪判决半年后,向四川省高级法院申请国家赔偿。因为被错误认定是30年前一起杀人案的凶手,他失去自由长达22年之久。如今,他希望获得3772万元的国家赔偿。
李金申请国家赔偿的法律依据,正好是这起冤案发生那年,1994年5月12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的《国家赔偿法》。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赔偿案件进入公众视线,不少观点认为,自从1994年《国家赔偿法》制定至今,赔偿的范围和赔偿标准虽然已经经历了多次调整,但无论是侵犯人身自由的赔偿标准、还是侵犯财产权的赔偿标准,还是精神损害抚慰金,都明显偏低。在较少进入舆论视线的行政赔偿中,依然普遍存在行政行为确认违法难,以及因果关系认定难、赔偿范围窄等问题。更多有关内容请看《国家赔偿30年》。
《曾毓群想拿回主动权》
最近,曾经低调神秘的富豪,宁德时代创始人、董事长曾毓群,正在重回一线。今年4月北京车展期间,各大车企创始人互相走访展台争夺流量,曾毓群也是其中一员,他还短暂加入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和三六零创始人周鸿祎的直播。
最近,宁德时代舆论热度高烧不退,因为企业内部号召“实行896工作制”和“奋斗100天”登上热搜。“896”指的是每天早上8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每周工作六天。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曾毓群回应称,“我不知道‘卷’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在他看来,“卷”代表价格竞争,而奋斗并不是“卷”。不久后又有市场传言,宁德时代两条生产线停产,宁德时代股价一度大跌5%。
这些信息都在暗示宁德时代遇到了阶段性瓶颈。当前,动力电池行业价格竞争激烈,加上车企开始自研自产电池和新兴电池路线的出现,一直有质疑认为,宁德时代的优势可能被颠覆,难以维持市场份额。
对于宁德时代来说,找到第二增长曲线才是根本破局之道。宁德时代正多方尝试,一方面发力储能业务,另一方面开辟电动船舶甚至电动飞机的新市场,同时在海外积极布局产能,押注各类新技术路线。更多内容请看《曾毓群想拿回主动权》。
《面值退市新考验》
A股新一轮退市制度改革已进入第四个年头,“僵尸空壳”与“害群之马”出清力度整体加快。根据财新不完全统计,2024年开年至今,沪、深两市锁定退市公司已达45家,与2023年全年不相上下,在IPO节奏明显放缓之下,超过了上半年挂牌的公司数量。与以前大为不同的是,这些公司大多是因为触发交易类退市中的面值退市条款而被淘汰出局。
制度在推进中不断经历着市场的检验,目前市场中对面值退市的看法不一。稍理智者认为,面值退市应进一步学习美股市场的规则设计,比如缩股、给予整改期,让上市公司充分自救;利益相关者更为消极,认为面值退市是这一轮A股的助跌器,直接喊出“废除”。A股应当如何真正形成多元化退市途径?当新的质疑出现时,又应当如何增强规则的适应性和稳定性?更多内容请看《面值退市新考验》。
《地产收储“郑州模式”》
过去三年,房地产需求长期萎靡,销售持续探底,市场库存一再攀升。各地方政府正在酝酿探索存量房收储和“以旧换新”的落地模式。在5月中旬保障性住房再贷款成为“去库存”新增政策工具后,市场普遍认为,郑州的尝试有参考价值,甚至可以在各地复制移植。
目前,郑州主城区的一、二手住宅价格几近腰斩,房价接近2016年水平。从2023年开始,郑州二手房成交占比持续上升,当前增至商品房成交总量的六成,挤压新房市场份额。房价暴跌且市场去化难度加大,意味着郑州房企以较大幅度打折抛售项目存在可行性,地方国企与旧房业主也拥有更大谈价空间。
楼市持续低迷,多数郑州房企心知肚明,打包出售公寓资产、及时回笼现金才是更好选择。但多名房企人士称,住宅价格打六折可能已是底线,企业可以接受亏本出售,但这也意味着,交易款基本难以覆盖总包工程款及后续需补缴的税金,很难再追加投入贴钱“保交楼”。无论是存量房收储还是“以旧换新”,城投企业都需要投入庞大资金,收购生意又要如何形成闭环?更多请看《地产收储“郑州模式”》。
《熊猫债扩容》
境内小品种的熊猫债,2024年发行规模有望突破2000亿元水平,连续两年创下发行金额新高。所谓熊猫债,是指境外机构在中国境内债券市场发行的人民币计价债券。熊猫债大多发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所市场亦有少数发行。在总体规模逾160万亿元的中国债市中,尽管熊猫债占比有限,但是因为从2023年以来发行额明显增长,以及发行人主体越来越多元化,这类债券最近也备受市场关注。
熊猫债新一轮的扩容,主要与中美利差扩大、人民币融资成本优势显现,以及一系列熊猫债新规落地、监管规则进一步优化有关。与之前的发行情况不同,随着这轮熊猫债纯外资发行人占比上升,市场化程度明显改善。业内人士指出,熊猫债市场升温不应简单归因于人民币融资成本低等原因,更核心的原因是,随着中国产业升级和一些新兴产业兴起,很多德国企业正在准备对中国展开新一轮投资。更多内容请看《熊猫债扩容》。
此外,本期《财新周刊》还有关于中国餐饮出海、电力市场化改革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