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播音|财新 杨律 文稿|杨律 陈正雅(实习)
音频剪辑|仝瀚元 宣发|孙坤
本期《周刊导播》,将先为你领读《财新周刊》封面文章《改革指南》。让我们看看在最新的深化改革路径中,最重要的变化都有哪些?
在地方财力出现拐点式变化、地方债务风险上升等背景下,未来财税改革的方向成为一大焦点。在疫情后地方财政困难程度加剧,特别是地方财力的重要部分——土地出让金趋势性回落,2023年5.8万亿元收入规模显著低于2021年8.7万亿元的历史峰值,2024年上半年继续降至1.53万亿元,未来再难有大幅反弹。
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农办主任韩文秀在7月19日解读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发布会上介绍财税领域改革时,即以“针对地方政府和基层财政困难”开头,重点谈及完善央地财政关系。
在《决定》中,从健全预算制度、优化税制结构、完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三大方面作出了部署。而三者之中,央地财税关系的改革占据了较大篇幅。《决定》明确了要优化共享税分享比例,韩文秀也在《辅导读本》文章中进一步解读称“结合税制改革优化共享税分享比例”。
在现行主体税种中,增值税实行央地五五分成,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均为央地六四分成。多名财税学者认为,央地共享税分成后续如何调整有待观察,这需要在补充地方财力和保障中央宏观调控能力间寻求平衡。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汪德华认为,就增值税而言,可能不是简单提高地方分享比例,在现行主要按生产地原则的征收方式下,这会增加发达地区的收入,而中央收入下降可能导致对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减少,加剧地区间收入差距。一种可行的方式是,改变留抵退税的分担机制,全部由中央财政承担,这样即使地方分享比例略有下降,但综合来看,实际获得的收入还会增加。也可以考虑改变以生产地为主划分税收收入的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一直放在预算管理部分阐述政府债务管理的相关内容,在《决定》中被调整到央地财政关系的收入部分,要求“合理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适当扩大用作资本金的领域、规模、比例”。
汪德华对财新称,他在调研中发现,地方对专项债反映最强烈的是限制用途,一些地方找不到合适的项目,扩大专项债支持范围,可以理解为扩大地方财政自主权的一部分。
另一正经历巨大变化的改革焦点——房地产行业,《决定》指出,改革房地产开发融资方式和商品房预售制度,完善房地产税收制度。
其中,《决定》中“完善房地产税收制度”的表述引发市场关于会否全面开征房地产税的讨论。但多名行业人士对财新分析称,在当下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深度调整阶段,房地产税相关政策的出台预期非常弱,这一表述更多旨在完善房地产相关税收制度,聚焦长期立法和改革。
另一被市场讨论多年的商品房预售制度,国盛证券发布于7月22日的研报称,改革房地产开发融资方式和商品房预售制度,几乎是在讨论“现售”的可能性。所谓商品房预售制度,是指开发商已开建尚未竣工,或尚未开建但取得“五证”(包括《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国有土地使用证》和《商品房预售许可证》)的项目即可出售。通常购房者从“付款”到“收货”的周期短则一年半载,长则三年五载。商品房现售制则是让购房人所见即所得。
商品房预售制,一度被视为本轮房地产行业风险的重要累积因素之一。一家龙头房企高管曾告诉财新,楼市最疯狂时,三、四线城市的监管普遍不严格,以高周转为策略“跑马圈地”做大规模的房企,拿地后“什么都没建,甚至出个图就开盘了”。为博取行业龙头地位,它们在持续上涨的市场中用尽“杠杆”,销售规模以千亿元级别飙涨,埋下此后爆发风险的大量“地雷”。
本期封面文章,作者单玉晓、程思炜、武晓蒙、王石玉、岳跃、丁锋、刘冉、牛牧江曲、覃敏、徐路易、张一川、王硕、赵煊、罗国平、屈运栩,除了财税和房地产改革,文章还分别从法治、金融、产业链、科技、三农、环境和市场等角度,带来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详细路径分析。
《上市公司破产重整难局》
近年来常态化退市趋势明显加强,经济下行周期中,上市公司重整是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市场出清的重要手段。2024年上半年退市的43家公司中,有14家正处于重整,或者经历过重整程序,对比2021年至2023年每年都仅有1家公司重整后退市,现在重整后退市公司数量激增。
在理想状态下,上市公司重整应该以化解债务、恢复持续经营能力为目标。但实际情况是,壳的价值是上市公司重整的主要价值,甚至是一些公司的唯一价值。“保壳式重整”的问题长期存在,造成重整质量不高,重整后经营停滞随后再被强制退市的公司不在少数。
业内人士认为,原因可能是,很多上市公司属于财务重组式重整,债务减记和股权调整原本是一个手段,现在却成为目的。其次是没有落实对重整中的经营及利润承诺,监管存在一定空隙;此外,上市公司各类舞弊行为存在隐蔽性,重整后会暴露出来。昔日国产体育品牌第一股ST贵人就是其中代表,连续亏损走向退市的时候,距离完成重整不到三年。
上市公司大面积面临重整,在司法程序与行政监管复杂交织下,如何既能保护债权人利益、避免“逃废债”,又能关注中小股东权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更多内容请看《上市公司破产重整难局》。
《让电动车向电网送电》
近两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快速增长,这也给电力系统平衡带来压力。新能源供应侧具有波动性,但电力需要瞬时平衡,在部分时段,全国各地已经不同程度出现了“弃风弃光又缺电”的问题,一个讨论由此催生——电动汽车能否成为分散式储能的大型充电宝?
在蔚来充电站内,蔚来汽车的能源业务专家向财新演示了纯电动汽车作为“移动充电宝”,向充电桩反向输送电力全过程。这一模式被称为“车网互动”,也就是将电动汽车当作移动的储能设备,在电价低谷时段为其充电,在电价高峰时期,向周边建筑或电网放电,这样一来,电动汽车可以利用峰谷电价套利,从而降低用车成本。对电网而言,则可以在固定储能电池之外,增加更多削峰填谷的工具。
对深陷价格战的新能源车企而言,车网互动本是吸引消费者的新卖点,但在市场端目前却鲜少有企业主动推广这一功能。新能源车企顾虑各异,首先是充电桩成本谁来负担的问题,如果没有明晰的商业模式,车企显然并不愿意承担这部分支出。另外有消费者担心,多次对外充放电会影响电池寿命。当前,车网互动目前关键瓶颈在于商业模式和机制,如何形成有效的市场激励机制?更多内容请看《让电动车向电网送电》。
《AI药企寻路》
随着AlphaFold和ChatGPT等AI工具的出现,“AI制药”的概念开始进入大众视野,近年来,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产生了海量药物、疾病、基因和蛋白质数据,叠加算法迭代和算力提升,由AI技术驱动的药物研发变成可能。
中国AI制药行业仍在起步期,但经历过创新药资本寒冬、新冠大流行,以及谷歌发布AlphaFold 2带来行业震动之后,中国AI制药赛道如今已经有将近100家新兴公司,腾讯、百度、华为等互联网及科技巨头也纷纷跨界入局。
制药界对AI技术目前能够交付的边界,已经有很多共识,新技术能够带来效率提升,但距离传统新药开发流程被颠覆为时尚早。从2021年开始,无论在中国或海外,AI在医药领域的投融资都开始放缓。相比过往的“讲故事”融资,中上游AI技术提供商和资本都在回归理性,企业继续融资面临困难。有AI制药企业高管直言,眼下需要解决的是“活下去”的问题。
首家上市的中国人工智能制药企业晶泰科技,已经在港交所挂牌一个多月,市场都在观望“AI制药第一股”的炼成,能否带动整条赛道再次吸引投资人的目光?更多内容请看《AI药企寻路》。
《并购贷突围》
并购贷款是中国国内商业银行体系内唯一能够支持股权融资的信贷产品,为企业利用银行贷款开展资本运作打开了空间,并购提供了除了IPO以外的另一条退出渠道,在支持过剩产能整合、企业转型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
“资产荒”背景下,并购贷款正受到一些大中型银行投行等部门的青睐。业内人士表示,近些年对非标资产的监管趋严,加上当前银行贷款可得性高、利率走低,银行非标业务大幅减少。于是一些银行投行部将发力点转向了并购贷款。在并购市场整体尚未明显回暖之时,越来越多的大中型银行在并购贷业务上激烈竞争,导致“价格战”四起。如何在激烈的同业竞争中做出特色、提高专业度,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一大课题。
加大对科创型企业并购的金融支持,是当前政策鼓励的方向,但实践中仍有“堵点”。并购贷款业务开展十几年来,相关监管政策仅进行过一次修订。如何进一步完善并购贷适用范围、期限、出资比例等监管要求?更多内容请看《并购贷突围》。
《内地餐饮攻香港》
内地网红茶饮品牌霸王茶姬即将在2024年9月登陆中国香港。在招聘网站上,霸王茶姬以最高9万港元的薪资招聘办事处负责人,显示其在香港市场大展拳脚的野心。当前,内地餐饮品牌在港拓展势如破竹,香港本地餐饮却连连收缩,不少经营数十年的老字号因租金上涨或无人继承而结业。
尽管香港市场与内地市场有接近性,但是“游戏规则”仍然有差异,即使是在内地“大火”的网红烤肉品牌西塔老太太,在香港的首店也同样走了不少弯路,香港的租金成本差不多是内地的4倍。香港作为国际化城市和美食之都,餐饮客单价远高于内地,但部分内地餐饮品牌赴港不到一年便铩羽而归,本地化经营遭遇挑战。在香港做餐饮,既要面临高昂的租金和人力成本,又无法大幅涨价,如何才能盈利?更多内容请看《内地餐饮攻香港》。
播音|财新 杨律 文稿|杨律 陈正雅(实习)
音频剪辑|仝瀚元 宣发|孙坤
本期《周刊导播》,将先为你领读《财新周刊》封面文章《改革指南》。让我们看看在最新的深化改革路径中,最重要的变化都有哪些?
在地方财力出现拐点式变化、地方债务风险上升等背景下,未来财税改革的方向成为一大焦点。在疫情后地方财政困难程度加剧,特别是地方财力的重要部分——土地出让金趋势性回落,2023年5.8万亿元收入规模显著低于2021年8.7万亿元的历史峰值,2024年上半年继续降至1.53万亿元,未来再难有大幅反弹。
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农办主任韩文秀在7月19日解读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发布会上介绍财税领域改革时,即以“针对地方政府和基层财政困难”开头,重点谈及完善央地财政关系。
在《决定》中,从健全预算制度、优化税制结构、完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三大方面作出了部署。而三者之中,央地财税关系的改革占据了较大篇幅。《决定》明确了要优化共享税分享比例,韩文秀也在《辅导读本》文章中进一步解读称“结合税制改革优化共享税分享比例”。
在现行主体税种中,增值税实行央地五五分成,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均为央地六四分成。多名财税学者认为,央地共享税分成后续如何调整有待观察,这需要在补充地方财力和保障中央宏观调控能力间寻求平衡。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汪德华认为,就增值税而言,可能不是简单提高地方分享比例,在现行主要按生产地原则的征收方式下,这会增加发达地区的收入,而中央收入下降可能导致对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减少,加剧地区间收入差距。一种可行的方式是,改变留抵退税的分担机制,全部由中央财政承担,这样即使地方分享比例略有下降,但综合来看,实际获得的收入还会增加。也可以考虑改变以生产地为主划分税收收入的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一直放在预算管理部分阐述政府债务管理的相关内容,在《决定》中被调整到央地财政关系的收入部分,要求“合理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适当扩大用作资本金的领域、规模、比例”。
汪德华对财新称,他在调研中发现,地方对专项债反映最强烈的是限制用途,一些地方找不到合适的项目,扩大专项债支持范围,可以理解为扩大地方财政自主权的一部分。
另一正经历巨大变化的改革焦点——房地产行业,《决定》指出,改革房地产开发融资方式和商品房预售制度,完善房地产税收制度。
其中,《决定》中“完善房地产税收制度”的表述引发市场关于会否全面开征房地产税的讨论。但多名行业人士对财新分析称,在当下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深度调整阶段,房地产税相关政策的出台预期非常弱,这一表述更多旨在完善房地产相关税收制度,聚焦长期立法和改革。
另一被市场讨论多年的商品房预售制度,国盛证券发布于7月22日的研报称,改革房地产开发融资方式和商品房预售制度,几乎是在讨论“现售”的可能性。所谓商品房预售制度,是指开发商已开建尚未竣工,或尚未开建但取得“五证”(包括《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国有土地使用证》和《商品房预售许可证》)的项目即可出售。通常购房者从“付款”到“收货”的周期短则一年半载,长则三年五载。商品房现售制则是让购房人所见即所得。
商品房预售制,一度被视为本轮房地产行业风险的重要累积因素之一。一家龙头房企高管曾告诉财新,楼市最疯狂时,三、四线城市的监管普遍不严格,以高周转为策略“跑马圈地”做大规模的房企,拿地后“什么都没建,甚至出个图就开盘了”。为博取行业龙头地位,它们在持续上涨的市场中用尽“杠杆”,销售规模以千亿元级别飙涨,埋下此后爆发风险的大量“地雷”。
本期封面文章,作者单玉晓、程思炜、武晓蒙、王石玉、岳跃、丁锋、刘冉、牛牧江曲、覃敏、徐路易、张一川、王硕、赵煊、罗国平、屈运栩,除了财税和房地产改革,文章还分别从法治、金融、产业链、科技、三农、环境和市场等角度,带来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详细路径分析。
《上市公司破产重整难局》
近年来常态化退市趋势明显加强,经济下行周期中,上市公司重整是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市场出清的重要手段。2024年上半年退市的43家公司中,有14家正处于重整,或者经历过重整程序,对比2021年至2023年每年都仅有1家公司重整后退市,现在重整后退市公司数量激增。
在理想状态下,上市公司重整应该以化解债务、恢复持续经营能力为目标。但实际情况是,壳的价值是上市公司重整的主要价值,甚至是一些公司的唯一价值。“保壳式重整”的问题长期存在,造成重整质量不高,重整后经营停滞随后再被强制退市的公司不在少数。
业内人士认为,原因可能是,很多上市公司属于财务重组式重整,债务减记和股权调整原本是一个手段,现在却成为目的。其次是没有落实对重整中的经营及利润承诺,监管存在一定空隙;此外,上市公司各类舞弊行为存在隐蔽性,重整后会暴露出来。昔日国产体育品牌第一股ST贵人就是其中代表,连续亏损走向退市的时候,距离完成重整不到三年。
上市公司大面积面临重整,在司法程序与行政监管复杂交织下,如何既能保护债权人利益、避免“逃废债”,又能关注中小股东权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更多内容请看《上市公司破产重整难局》。
《让电动车向电网送电》
近两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快速增长,这也给电力系统平衡带来压力。新能源供应侧具有波动性,但电力需要瞬时平衡,在部分时段,全国各地已经不同程度出现了“弃风弃光又缺电”的问题,一个讨论由此催生——电动汽车能否成为分散式储能的大型充电宝?
在蔚来充电站内,蔚来汽车的能源业务专家向财新演示了纯电动汽车作为“移动充电宝”,向充电桩反向输送电力全过程。这一模式被称为“车网互动”,也就是将电动汽车当作移动的储能设备,在电价低谷时段为其充电,在电价高峰时期,向周边建筑或电网放电,这样一来,电动汽车可以利用峰谷电价套利,从而降低用车成本。对电网而言,则可以在固定储能电池之外,增加更多削峰填谷的工具。
对深陷价格战的新能源车企而言,车网互动本是吸引消费者的新卖点,但在市场端目前却鲜少有企业主动推广这一功能。新能源车企顾虑各异,首先是充电桩成本谁来负担的问题,如果没有明晰的商业模式,车企显然并不愿意承担这部分支出。另外有消费者担心,多次对外充放电会影响电池寿命。当前,车网互动目前关键瓶颈在于商业模式和机制,如何形成有效的市场激励机制?更多内容请看《让电动车向电网送电》。
《AI药企寻路》
随着AlphaFold和ChatGPT等AI工具的出现,“AI制药”的概念开始进入大众视野,近年来,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产生了海量药物、疾病、基因和蛋白质数据,叠加算法迭代和算力提升,由AI技术驱动的药物研发变成可能。
中国AI制药行业仍在起步期,但经历过创新药资本寒冬、新冠大流行,以及谷歌发布AlphaFold 2带来行业震动之后,中国AI制药赛道如今已经有将近100家新兴公司,腾讯、百度、华为等互联网及科技巨头也纷纷跨界入局。
制药界对AI技术目前能够交付的边界,已经有很多共识,新技术能够带来效率提升,但距离传统新药开发流程被颠覆为时尚早。从2021年开始,无论在中国或海外,AI在医药领域的投融资都开始放缓。相比过往的“讲故事”融资,中上游AI技术提供商和资本都在回归理性,企业继续融资面临困难。有AI制药企业高管直言,眼下需要解决的是“活下去”的问题。
首家上市的中国人工智能制药企业晶泰科技,已经在港交所挂牌一个多月,市场都在观望“AI制药第一股”的炼成,能否带动整条赛道再次吸引投资人的目光?更多内容请看《AI药企寻路》。
《并购贷突围》
并购贷款是中国国内商业银行体系内唯一能够支持股权融资的信贷产品,为企业利用银行贷款开展资本运作打开了空间,并购提供了除了IPO以外的另一条退出渠道,在支持过剩产能整合、企业转型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
“资产荒”背景下,并购贷款正受到一些大中型银行投行等部门的青睐。业内人士表示,近些年对非标资产的监管趋严,加上当前银行贷款可得性高、利率走低,银行非标业务大幅减少。于是一些银行投行部将发力点转向了并购贷款。在并购市场整体尚未明显回暖之时,越来越多的大中型银行在并购贷业务上激烈竞争,导致“价格战”四起。如何在激烈的同业竞争中做出特色、提高专业度,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一大课题。
加大对科创型企业并购的金融支持,是当前政策鼓励的方向,但实践中仍有“堵点”。并购贷款业务开展十几年来,相关监管政策仅进行过一次修订。如何进一步完善并购贷适用范围、期限、出资比例等监管要求?更多内容请看《并购贷突围》。
《内地餐饮攻香港》
内地网红茶饮品牌霸王茶姬即将在2024年9月登陆中国香港。在招聘网站上,霸王茶姬以最高9万港元的薪资招聘办事处负责人,显示其在香港市场大展拳脚的野心。当前,内地餐饮品牌在港拓展势如破竹,香港本地餐饮却连连收缩,不少经营数十年的老字号因租金上涨或无人继承而结业。
尽管香港市场与内地市场有接近性,但是“游戏规则”仍然有差异,即使是在内地“大火”的网红烤肉品牌西塔老太太,在香港的首店也同样走了不少弯路,香港的租金成本差不多是内地的4倍。香港作为国际化城市和美食之都,餐饮客单价远高于内地,但部分内地餐饮品牌赴港不到一年便铩羽而归,本地化经营遭遇挑战。在香港做餐饮,既要面临高昂的租金和人力成本,又无法大幅涨价,如何才能盈利?更多内容请看《内地餐饮攻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