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播音|财新 杨律 文稿|杨律 陈正雅
音频剪辑|仝瀚元
宣发 商务|孙坤
本期《周刊导播》,将先为你领读《财新周刊》封面文章《竞逐 AI 2.0 时代》。让我们先来看看当下的AI产业格局究竟是什么样子。
中国AI公司在追赶美国AI公司的过程中仍有算力和融资上的差距。
目前中国头部大模型创业公司仅有千卡的算力规模,想要使用万卡集群还需和算力中心合作,融资最多的中国大模型创业公司累计融资额不过100亿元左右,估值刚刚超过200亿元。算力中的“卡”,是对算力硬件设备的通称,若要训练万亿参数的大模型往往需要数千张英伟达GPU算力卡,或同等甚至更大规模的华为等国产厂商算力卡,训练数月时间。
美国大模型头部三家创业公司中,OpenAI、电动车巨头特斯拉CEO马斯克(Elon Musk)创办的xAI均已在建10万卡的算力集群;Anthropic也和亚马逊合作,使用数十万张亚马逊自研AI训练芯片训练下一代模型。融资方面,OpenAI成立以来累计融资额超过100亿美元,估值高达1570亿美元(约合1.15万亿元);xAI累计融资额更是超过120亿美元,截至2024年5月估值达到240亿美元(约合1752亿元);Anthropic也获得了累计超过80亿美元的融资。
目前国内大模型创业公司算力主要来源于自有算力,由国家“东数西算”工程下各地建设的算力集群和云厂商等提供,地方政府对于算力租用的补贴,也使得国内创业公司使用国产算力的成本相较于租用或自建英伟达算力更低。
市场有观点认为,中国大模型公司应该做应用、商业化产品,而不是盲目追求实现AGI。但“六小虎”仍不甘心,希望通过算法架构的优化,跟住OpenAI等国外领先者的技术发展。
零一万物CEO李开复认为,中国大模型公司的优势在于成本、人效、资源利用率。他举例称,零一万物融资额不到OpenAI的10%,但训练成本只有OpenAI的3%,推理价格是OpenAI的四十分之一。“用美国的打法当然打不过美国的公司,但在中国可以有市场,在海外也有机会,例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一个对中国有利的趋势是——技术迭代正在放缓。当地时间2024年12月13日,OpenAI联合创始人、前首席科学家伊利亚·苏斯克沃(Ilya Sutskever)在机器学习顶级会议NeurIPS 2024上指出,数据就像AI的化石燃料,但数据已被穷尽,实现AGI需要找到新路径。
算法、算力和数据被称为AI的“铁三角”,OpenAI发展到GPT-4是通过不断扩大数据的规模来实现的,国内大模型公司此前也跟随这一技术路线:只要扩大训练参数规模,模型能力就能得到提升(scaling law);而OpenAI迟迟未发布GPT-5、未能继续证明扩大规模的有效性,其于2024年5月、9月推出的GPT-4o、o1两个模型,分别代表了多模态理解、强化学习两条技术路线。
阶跃星辰的创始人姜大昕表示,“无论OpenAI的Sora还是o1,到目前为止,它们在算法上并没有让我们大吃一惊。”OpenAI有充足的算力资源供给,可以在更多技术路线上下注,而国内大模型公司资源有限,无法承受失败的风险,被迫选择跟随。他说,“OpenAI不会告诉你它是怎么做的,但只要它放出来一个东西,就证明了这条路是可以走通的。我们的策略就是6个月内赶上它,先跟跑、再卡位,再结合应用做创新。”
本期封面文章,作者刘沛林,除了全面介绍了当下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格局以及对比美国的优劣外,还详细介绍了技术追赶中的机会和潜在的商用前景,以及融资能否跟上的讨论等等。
《地方专项债制度再调整》
为地方政府建设融资“开前门”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迎来十年来最大一次制度调整。
国务院办公厅2024年12月25日公开《关于优化完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管理机制的意见》,在继续拓宽专项债资金投向、扩大专项债作项目资本金范围和比例的同时,提出若干突破性举措,包括在北京等10个省份及河北雄安新区开展项目审核权下放到省级的“自审自发”试点;允许地方安排财政补助、调度其他项目收入等偿还专项债本息等。
这些调整的问题导向鲜明。近年来,各级审计频繁查出专项债资金闲置、挪用,“钱等项目”或“项目等钱”现象普遍存在,债券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多地还曾被曝光的专项债资金挪用,一定程度是地方财力不足、刚性支出压力加大的缩影。
同时,随着规模快速扩大,专项债的偿付风险也在不断上升。根据财政部数据,近年来,专项债券利息支出每年增加1000亿元以上。原本制度设计中,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对应具体项目发行,要求项目具备一定收益,应当由项目自身产生的专项收入和对应的政府性基金收入偿还。然而,在基建投资回报日益下降的情况下,地方申报专项债项目虚增收益的现象并不少见,加上近两三年房地产市场下行,以土地出让收入为主的政府性基金收入大幅缩水,专项债还本付息能力受到冲击。
此次专项债项目审核权下放到省级,也对省级政府带来挑战。北京市忠慧律师事务所主任安新华认为,新政意味着省级政府要更多承担起债务治理责任,未来,债务全面治理、债务风险管理、资金有效使用,全都由省级政府负主要责任。
过去近十年来,专项债被视为是稳增长、财政逆周期调节的重要工具,此次管理机制调整也旨在进一步发挥专项债稳经济的功能,但是要如何防范风险?更多内容请看《地方专项债制度再调整》。
《特别报道:大病救助黑洞》
对于一些在河北三河市燕郊镇求医的人们,2024年冬天格外阴郁。中国疑难危重血液病患者集中在河北燕达陆道培医院,周边因此形成有“小白村”之称的白血病病友社群。过去一年半,当地的公安部门先后接到过五起涉案金额千万元级别的大病家庭诈骗案报案。
这些诈骗案中,组织者以“配捐”为名,要求患者家庭将钱财汇往个人或社会组织账户,承诺在一定期限内返还本金和“配捐额”。配捐是一种筹款模式,指个人捐款后,爱心企业或慈善组织出钱为每一笔个人捐赠额外“加码”,意在鼓励捐款。然而,患者家庭通过向自己的筹款项目里打款,套取配捐,一度成为大病救助领域公开的秘密。然而,在配捐黑箱下,患者家庭拿到的回款,并非都是被套取的“配捐”,而是组织者通过公益广告投流,甚至灰色产业“钱生钱”的产物。如果资金崩盘,患者的“救命钱”最终也会杳无音讯。
此前,在“互联网+大病救助”的潮流下,公募基金会发展出与一线组织“抱团”筹款的新模式:病友可以向地方或医院附近的服务组织求助,后者收集信息、撰写文案,并通过自己熟悉或有过合作的公募基金会“挂牌”到互联网平台上筹款。这种模式在官方发放公募资质有限的情况下,极大助力了中国公益行业,但同时留下了监管与合规漏洞。业内人士认为,这种发展模式的最大弊端是,劝募滑向流量博弈,代价却是社会信任在一次次“爆雷”后崩塌。
新的救助支持还没出现,旧的筹款渠道加速收缩。对大病家庭来说,他们只感受到筹款越来越难。于是,很多人开始自愿参与、配合各类吸附在大病救助上的灰色“产业”。
频发的诈骗背后,是迫切、强烈的大病救助需求。在中国国家医保基金连续多年紧平衡运行、“保基本”的大背景下,主体层供给有限,不少大病家庭掉入补充层、托底层。然而,公益行业发展失序、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救助信息不对称等结构性原因,则可能导致补充、托底失灵,让他们陷入更深的黑洞。受骗,往往是悲剧的最后一环。
为何在医疗保障和救助制度不断完善的今天,大病患者仍然频繁卷入筹资诈骗?公益行业如何重建信任?更多内容请看《特别报道:大病救助黑洞》。
《银行股大涨背后》
2024年银行股板块“高歌猛进”,全年上涨超过34%,涨幅领跑A股31个申万一级行业。从数据来看,银行股大涨与银行经营业绩和基本面似乎发生了背离。上市银行2024年三季报显示,营收、净利润、息差等关键指标都难言乐观:2024年1月至9月,42家A股上市银行的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05%,拨备前利润同比下降2.12%,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43%;净息差1.57%,同比下降19个基点(BP)。银行业营业收入的支撑,仍然是“债市大牛”带动的投资收益大增;而作为银行主业的利息净收入,在42家A股上市银行中,有30家的利息净收入同比下滑。
从信贷投放看,央行数据显示,2024年前11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7.1万亿元,同比少增4.48万亿元,预计2024年全年的人民币贷款也将同比少增,这将是13年来首次出现信贷投放同比少增的情况。
2024年高股息银行股大涨,更多缘于资金面持续宽松,以及“资产荒”之下,低风险偏好资金对于有确定回报的红利类资产的一致追逐,这一交易逻辑也带动了2024年债市的“史诗级牛市”。数据显示,2024年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下行88BP,30年期国债收益率下行83BP,而3年期以内国债收益率更是下行120BP左右。
一些市场人士认为,当前市场对于2025年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落地存在“预期差”,这种情况可能导致资金更加持续追逐低风险资产。
经济下行、银行基本面承压,股价却持续上涨,背后反映了怎样的交易逻辑?这一势头在新的一年还能继续吗?更多内容请看《银行股大涨背后》。
《Robotaxi赶考》
国内无人驾驶政策“绿灯”再次亮起。2024年12月30日,武汉市人大宣布,《武汉市智能网联汽车发展促进条例》已获湖北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将自2025年3月起施行。2024年最后一天,北京市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该条例将于2025年4月起生效。广州的地方立法也即将落地。三大自动驾驶重镇接连“开闸”,或许意味着中国持续近半年的“政策冷静期”基本告一段落。
播音|财新 杨律 文稿|杨律 陈正雅
音频剪辑|仝瀚元
宣发 商务|孙坤
本期《周刊导播》,将先为你领读《财新周刊》封面文章《竞逐 AI 2.0 时代》。让我们先来看看当下的AI产业格局究竟是什么样子。
中国AI公司在追赶美国AI公司的过程中仍有算力和融资上的差距。
目前中国头部大模型创业公司仅有千卡的算力规模,想要使用万卡集群还需和算力中心合作,融资最多的中国大模型创业公司累计融资额不过100亿元左右,估值刚刚超过200亿元。算力中的“卡”,是对算力硬件设备的通称,若要训练万亿参数的大模型往往需要数千张英伟达GPU算力卡,或同等甚至更大规模的华为等国产厂商算力卡,训练数月时间。
美国大模型头部三家创业公司中,OpenAI、电动车巨头特斯拉CEO马斯克(Elon Musk)创办的xAI均已在建10万卡的算力集群;Anthropic也和亚马逊合作,使用数十万张亚马逊自研AI训练芯片训练下一代模型。融资方面,OpenAI成立以来累计融资额超过100亿美元,估值高达1570亿美元(约合1.15万亿元);xAI累计融资额更是超过120亿美元,截至2024年5月估值达到240亿美元(约合1752亿元);Anthropic也获得了累计超过80亿美元的融资。
目前国内大模型创业公司算力主要来源于自有算力,由国家“东数西算”工程下各地建设的算力集群和云厂商等提供,地方政府对于算力租用的补贴,也使得国内创业公司使用国产算力的成本相较于租用或自建英伟达算力更低。
市场有观点认为,中国大模型公司应该做应用、商业化产品,而不是盲目追求实现AGI。但“六小虎”仍不甘心,希望通过算法架构的优化,跟住OpenAI等国外领先者的技术发展。
零一万物CEO李开复认为,中国大模型公司的优势在于成本、人效、资源利用率。他举例称,零一万物融资额不到OpenAI的10%,但训练成本只有OpenAI的3%,推理价格是OpenAI的四十分之一。“用美国的打法当然打不过美国的公司,但在中国可以有市场,在海外也有机会,例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一个对中国有利的趋势是——技术迭代正在放缓。当地时间2024年12月13日,OpenAI联合创始人、前首席科学家伊利亚·苏斯克沃(Ilya Sutskever)在机器学习顶级会议NeurIPS 2024上指出,数据就像AI的化石燃料,但数据已被穷尽,实现AGI需要找到新路径。
算法、算力和数据被称为AI的“铁三角”,OpenAI发展到GPT-4是通过不断扩大数据的规模来实现的,国内大模型公司此前也跟随这一技术路线:只要扩大训练参数规模,模型能力就能得到提升(scaling law);而OpenAI迟迟未发布GPT-5、未能继续证明扩大规模的有效性,其于2024年5月、9月推出的GPT-4o、o1两个模型,分别代表了多模态理解、强化学习两条技术路线。
阶跃星辰的创始人姜大昕表示,“无论OpenAI的Sora还是o1,到目前为止,它们在算法上并没有让我们大吃一惊。”OpenAI有充足的算力资源供给,可以在更多技术路线上下注,而国内大模型公司资源有限,无法承受失败的风险,被迫选择跟随。他说,“OpenAI不会告诉你它是怎么做的,但只要它放出来一个东西,就证明了这条路是可以走通的。我们的策略就是6个月内赶上它,先跟跑、再卡位,再结合应用做创新。”
本期封面文章,作者刘沛林,除了全面介绍了当下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格局以及对比美国的优劣外,还详细介绍了技术追赶中的机会和潜在的商用前景,以及融资能否跟上的讨论等等。
《地方专项债制度再调整》
为地方政府建设融资“开前门”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迎来十年来最大一次制度调整。
国务院办公厅2024年12月25日公开《关于优化完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管理机制的意见》,在继续拓宽专项债资金投向、扩大专项债作项目资本金范围和比例的同时,提出若干突破性举措,包括在北京等10个省份及河北雄安新区开展项目审核权下放到省级的“自审自发”试点;允许地方安排财政补助、调度其他项目收入等偿还专项债本息等。
这些调整的问题导向鲜明。近年来,各级审计频繁查出专项债资金闲置、挪用,“钱等项目”或“项目等钱”现象普遍存在,债券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多地还曾被曝光的专项债资金挪用,一定程度是地方财力不足、刚性支出压力加大的缩影。
同时,随着规模快速扩大,专项债的偿付风险也在不断上升。根据财政部数据,近年来,专项债券利息支出每年增加1000亿元以上。原本制度设计中,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对应具体项目发行,要求项目具备一定收益,应当由项目自身产生的专项收入和对应的政府性基金收入偿还。然而,在基建投资回报日益下降的情况下,地方申报专项债项目虚增收益的现象并不少见,加上近两三年房地产市场下行,以土地出让收入为主的政府性基金收入大幅缩水,专项债还本付息能力受到冲击。
此次专项债项目审核权下放到省级,也对省级政府带来挑战。北京市忠慧律师事务所主任安新华认为,新政意味着省级政府要更多承担起债务治理责任,未来,债务全面治理、债务风险管理、资金有效使用,全都由省级政府负主要责任。
过去近十年来,专项债被视为是稳增长、财政逆周期调节的重要工具,此次管理机制调整也旨在进一步发挥专项债稳经济的功能,但是要如何防范风险?更多内容请看《地方专项债制度再调整》。
《特别报道:大病救助黑洞》
对于一些在河北三河市燕郊镇求医的人们,2024年冬天格外阴郁。中国疑难危重血液病患者集中在河北燕达陆道培医院,周边因此形成有“小白村”之称的白血病病友社群。过去一年半,当地的公安部门先后接到过五起涉案金额千万元级别的大病家庭诈骗案报案。
这些诈骗案中,组织者以“配捐”为名,要求患者家庭将钱财汇往个人或社会组织账户,承诺在一定期限内返还本金和“配捐额”。配捐是一种筹款模式,指个人捐款后,爱心企业或慈善组织出钱为每一笔个人捐赠额外“加码”,意在鼓励捐款。然而,患者家庭通过向自己的筹款项目里打款,套取配捐,一度成为大病救助领域公开的秘密。然而,在配捐黑箱下,患者家庭拿到的回款,并非都是被套取的“配捐”,而是组织者通过公益广告投流,甚至灰色产业“钱生钱”的产物。如果资金崩盘,患者的“救命钱”最终也会杳无音讯。
此前,在“互联网+大病救助”的潮流下,公募基金会发展出与一线组织“抱团”筹款的新模式:病友可以向地方或医院附近的服务组织求助,后者收集信息、撰写文案,并通过自己熟悉或有过合作的公募基金会“挂牌”到互联网平台上筹款。这种模式在官方发放公募资质有限的情况下,极大助力了中国公益行业,但同时留下了监管与合规漏洞。业内人士认为,这种发展模式的最大弊端是,劝募滑向流量博弈,代价却是社会信任在一次次“爆雷”后崩塌。
新的救助支持还没出现,旧的筹款渠道加速收缩。对大病家庭来说,他们只感受到筹款越来越难。于是,很多人开始自愿参与、配合各类吸附在大病救助上的灰色“产业”。
频发的诈骗背后,是迫切、强烈的大病救助需求。在中国国家医保基金连续多年紧平衡运行、“保基本”的大背景下,主体层供给有限,不少大病家庭掉入补充层、托底层。然而,公益行业发展失序、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救助信息不对称等结构性原因,则可能导致补充、托底失灵,让他们陷入更深的黑洞。受骗,往往是悲剧的最后一环。
为何在医疗保障和救助制度不断完善的今天,大病患者仍然频繁卷入筹资诈骗?公益行业如何重建信任?更多内容请看《特别报道:大病救助黑洞》。
《银行股大涨背后》
2024年银行股板块“高歌猛进”,全年上涨超过34%,涨幅领跑A股31个申万一级行业。从数据来看,银行股大涨与银行经营业绩和基本面似乎发生了背离。上市银行2024年三季报显示,营收、净利润、息差等关键指标都难言乐观:2024年1月至9月,42家A股上市银行的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05%,拨备前利润同比下降2.12%,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43%;净息差1.57%,同比下降19个基点(BP)。银行业营业收入的支撑,仍然是“债市大牛”带动的投资收益大增;而作为银行主业的利息净收入,在42家A股上市银行中,有30家的利息净收入同比下滑。
从信贷投放看,央行数据显示,2024年前11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7.1万亿元,同比少增4.48万亿元,预计2024年全年的人民币贷款也将同比少增,这将是13年来首次出现信贷投放同比少增的情况。
2024年高股息银行股大涨,更多缘于资金面持续宽松,以及“资产荒”之下,低风险偏好资金对于有确定回报的红利类资产的一致追逐,这一交易逻辑也带动了2024年债市的“史诗级牛市”。数据显示,2024年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下行88BP,30年期国债收益率下行83BP,而3年期以内国债收益率更是下行120BP左右。
一些市场人士认为,当前市场对于2025年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落地存在“预期差”,这种情况可能导致资金更加持续追逐低风险资产。
经济下行、银行基本面承压,股价却持续上涨,背后反映了怎样的交易逻辑?这一势头在新的一年还能继续吗?更多内容请看《银行股大涨背后》。
《Robotaxi赶考》
国内无人驾驶政策“绿灯”再次亮起。2024年12月30日,武汉市人大宣布,《武汉市智能网联汽车发展促进条例》已获湖北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将自2025年3月起施行。2024年最后一天,北京市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该条例将于2025年4月起生效。广州的地方立法也即将落地。三大自动驾驶重镇接连“开闸”,或许意味着中国持续近半年的“政策冷静期”基本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