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懂财新周刊封面文章

Caixin | 财新周刊2025年第20期导播


Listen Later

播音|财新 杨律 文稿|杨律 陈正雅

音频剪辑|仝瀚元

商务 宣发|孙坤

本期《周刊导播》,将先为你领读《财新周刊》封面文章《“美国制造”卡在哪里?》,让我们先看看,美国在过去尝试过的努力,究竟获得了什么成果。


从过去的尝试来看,诸多基于市场需求、产业补贴或为规避关税而赴美投资的跨国企业已经失败,甚至有总统站台的“政绩”项目也流于烂尾。

2017年7月,富士康宣布在美国威斯康星州投资100亿美元兴建液晶面板(LCD)工厂,称将为当地创造3000个工作岗位,最终雇佣员工有望达1.3万人。由于威斯康星州是位于“铁锈带”的关键摇摆州,该笔投资是特朗普上任政府早期“重振美国制造业”最重要的项目之一,特朗普亲自出席开工仪式,并称其为“全世界第八大奇迹”。

虽然美国政府补贴力度大,但美国的人力成本压力也很大,且配套产业链不如中国成熟,富士康上述项目的后续进展备受市场关注。在其实际投资中,清理工厂用地征用、拆除房屋、供水保证等均遭遇当地社区的批评,工厂动工缓慢,迟迟未能投产。直到2021年4月,富士康宣布该笔投资额大幅降低至15.73亿美元,较最初承诺缩减了84%;此外,项目创造了1454个就业岗位,较当年预期缩水了九成,其原定的先进面板技术也大幅降级。

拜登政府积极的产业补贴也未能推进上述项目。英国《金融时报》调查显示,拜登政府推行激励政策后的一年内,有约40%的项目被推迟或暂停,该调查追踪了114个大型制造业、新能源项目,总投资额达到2279亿美元。该调查将原因归于新能源需求放缓、政策不确定性、劳动力和供应链成本高,叠加中国产能过剩。

制造业缺乏投资,审批流程长,缺乏产业工人、上下游配套产业,成本高等,都是美国制造业的命门。根据科尔尼的统计,2024年,美国只有3%的风险投资真正流向了制造业,而在中国这一比例高达43%。相比于低利润率、重资产、重规模的制造业,美国国内资本更倾向于轻资产和高利润率的软件、平台型公司。

在吸引外部投资方面,数据机构FDI Intelligence指出,2023年美国制造业FDI(外商直接投资)下降了三分之一,至429亿美元,为十年来可比数据的最低水平,制造业投资在FDI所占比重也下降至过去十年最低。该机构认为,尽管拜登任内推出《通胀削减法案》和《芯片法案》提供补贴,大量外国企业发布投资公告,但这些计划并未转化成实际的资本支出落地。

工人短缺也是美国制造业长久以来面临的问题。美国商会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1月,制造业共有62.2万个职位空缺尚未填补,而其中耐用品制造业用工缺口最大,截至2025年3月,20%的职位存在空缺。

科尔尼的报告指出,全球劳动力成本的差异持续对美国制造业回流构成重大阻碍,近25%的企业CEO甚至将其列为主要障碍。由于亚洲低成本国家和地区的工资水平仍远低于美国,若美国不能有效提升其国内制造业生产力或实现结构性降本,“回流”之路必将非常艰难。


本期封面文章,作者刘沛林、卢羽桐、余聪、赵煊,文章当中除了详细分析了美国制造业的“卡点”外,还梳理了不断变化的半导体补贴政策带来的影响,以及特朗普对汽车和新能源企业的新期待。


《特朗普2.0税改闯关》

最近,美国资本市场受到重创,特朗普不得不按下了关税暂停键。尽管如此,美国现在的有效关税税率依然超过13%,也是上世纪40年代初以来的最高水平。业内人士认为,关税导致美国通胀上升将会拖累实际工资和消费支出,而且政策不确定性的激增将降低商业投资增长,预计美国经济增长将大幅放缓。

美国总统特朗普开始把目光转向他的国内核心议程。5月中旬,被称为“美丽大法案”的2.0税改议案,在众议院开启闯关,这项法案包含减税、减支、提高债务上限等内容的一揽子财政方案,体现了特朗普竞选承诺。它既会影响所有美国人和美国企业的财务状况,也可能会决定一年半之后的中期选举风向。

对将在2026年11月迎接中期选举的共和党来说,经济放缓对选情十分不利,“美丽大法案”将减税放在2028年之前,减支放在2029年之后,透露出通过刺激经济以改善选情的意图。这个举动被广泛批评是涸泽而渔,无视财政纪律。

短期通过财政刺激经济的代价是,“美丽大法案”生效后,美国财政赤字占GDP比重可能进一步超过7%,这是过去美国在战时或者金融危机才有的水平。而且有观点认为,相比增加政府收入,关税对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远比法案对经济带来的温和刺激要大得多。

此外,民主党议员对“美丽大法案”抨击称,这套减税方案其实是牺牲了大多数美国人的利益来让富裕层获益。从各种测算来看,“美丽大法案”的减税措施最终会让高收入群体不成比例地受益,低收入人群获得的收益会小得多。

因为共和党各个阵营之间的谈判还未结束,法案提交到参议院后,很可能会有进一步的重大修订,然后参众两院还需要弥合分歧,才能真正完成国会的立法程序。这项法案将对美国经济和财政状况可能产生哪些影响?更多内容请看《特朗普2.0税改闯关》。


《特朗普煤电复兴梦》

4月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一群身穿工装、头戴安全帽的煤矿工人环绕下发表演讲,反复称颂“美丽而干净的煤炭产业”(Beautiful Clean Coal)。

他说,美国在AI领域处于领先,需要将目前的能源和电力供应翻倍以满足需求。政府将结束对煤炭的偏见。当日,他签署行政命令,要求扩大美国煤炭开采与使用。

特朗普重返白宫的这段时间,签署的政令大部分聚焦在能源与环境,核心导向是——放松监管,推动化石燃料发展。但有业内人士认为,复兴煤电可能是徒劳,特朗普在第一任期时也试图鼓励和刺激煤炭生产,但最终效果不佳。

更难以挽回的是,美国煤炭行业的产业链与人力基础已经大幅萎缩,与此同时,美国能源政策的回摆和反复,放大了“化石能源回潮”的舆论,冲击了国际公信力,让新兴市场国家质疑美国的“双重标准”。此外,值得关注的是,受到政治信号和经济不确定因素影响,美国金融界对绿色金融相关投资已经变得谨慎。

特朗普的“煤炭复兴梦”现实可行性如何?在全球转向清洁能源的大潮中,特朗普的逆流政策,会给世界带来怎样的“蝴蝶效应”?更多内容请看《特朗普煤电复兴梦》。


《境外收入追税》

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很多中国居民前往海外工作、从事境外投资,国家税务总局也日渐关注居民境外所得的纳税申报。最近,向律师咨询境外收入报税的客户越来越多。不少客户近期接到税务部门的境外收入自查通知,被追缴的项目主要是在境外的投资收益,比如投资盈利、利息、股息。

一名广东税务系统的人士向财新确认,从2024年下半年,地方税务部门开始追缴居民境外收入个人所得税,“是由税务总局直接推送的名单。从理论上讲,只要保留了中国户籍,就算中国税务居民,境外收入都需要交税”。

《个人所得税法》虽然明确规定了中国居民应就境外收入纳税,但不少人很难搞清楚规则,因此面对税务部门要求自查和追缴,难免会陷入被动。《个人所得税法》中并没有专门提及资本利得的征税情况,只提及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转让所得,适用20%的比例税率,并且以每次收入额为应纳税所得额。由于A股从1997年就豁免个税,当初立法时又几乎没有人在境外进行股票交易,所以境外股票类资产所得税的征税办法缺乏详细条款。

一家服务高净值客户的香港客户经理对财新称,目前收到客户的主要疑问包括:税务当局是按年度合并收益征税,还是按逐笔交易征税?股票账户中的浮盈、浮亏等未确认损益如何认定,是否要征税?如果不是主观上想逃税,滞纳金能否免除?

还有一个需要厘清的问题是,税务居民身份认定,因为这涉及具有双重或多重居民身份的人。如今有不少人在持有中国护照的同时,也拥有境外包括港澳台地区的居留权,他们绝大部分时间在境外生活和工作,已经向当地政府缴税,那么他们是否还应被视为“中国税务居民”呢?更多内容请看《境外收入追税》。


《加码分红险》

推行分红险,是当前人身险行业在利率下行周期中启动的重大转型。从2025年4月起,大家养老、瑞泰人寿、新华保险等险企陆续披露2024年度分红险的红利实现率,它们无一例外都达到了100%及以上的水平,让市场十分振奋。

分红险是一种浮动收益型产品,由“保证收益+红利”构成,保证收益率低于传统险预定利率,利于降低险企刚性支出成本;而红利水平取决于保险公司实际经营成果,尤其是投资表现。

实际上,100%的分红实现率并不能体现保险公司的实际投资收益情况。有两名寿险业资深人士向财新指出,行业中大多数保险公司的分红特别储备是负的;不少保险公司为了实现稳定的分红收益,会动用公司资本金来保证客户收益,相当于股东贴钱抢市场;此外,还有一些激进的险企会通过给予兜底函等违规手段拓展销售渠道。

行业转型伴随着阵痛。在“报行合一”和市场利率下调等因素的影响下,2025年一季度人身险原保费收入1.79万亿元,同比仅增长0.2%。目前,各家保险公司关注的转型焦点仍然集中在需求端,重点是消费者对分红险是否买账,以及如何避免销售误导。而在供给端,也有保险公司出于对规模和成本的考量,主动放慢转型分红险的步伐。

有业内人士建议,2025年三季度预定利率再次下调时,缩小分红险与传统险预定利率的“价差”,从而提升分红险吸引力。但也有观点认为,缩小“价差”不利于“降本增效”,也不足以改变客户认知,保险公司应该从投资和资产负债管理等方面提升红利水平,打破分红险“类固收”印象。更多内容请看《加码分红险》。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听懂财新周刊封面文章By www.caixi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