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播音|财新 杨律 文稿|杨律 陈正雅
音频剪辑|仝瀚元
宣发 商务|孙坤
本期《周刊导播》,将先为你领读《财新周刊》封面文章《存款保险下一步》,让我们先看看,在存款保险制度运行十周年之际,它如今的运营状况究竟如何?
根据存保公司董事长王玉玲介绍,截至2024年末,中国共有3761家投保机构,存款保险已累计归集保费3732亿元,50万元的偿付限额能够为99%以上的存款人提供全额保障,处于国际较高水平。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累计3700多亿元的存款保险基金,对应的是2024年末商业银行约3.3万亿元的不良贷款余额,以及300余万亿元的存款余额。
在包商银行的处置案例中,根据人民银行披露的2020年存款保险基金收支情况,当年使用存款保险基金676亿元开展风险处置,为1024亿元金融稳定再贷款提供担保,使用165.6亿元购买不良资产,使用88.9亿元认购徽商银行股份,100亿元用作存保公司资本金,其中66亿元用于出资设立蒙商银行。
综合各个渠道的情况来看,当时包商银行通过深度参与同业市场对整个金融市场构成了潜在的系统性影响,而造成包商银行严重困境的原因中,监管失责尤其是负责包商银行的地方基层监管塌方式的腐败要负很大的责任,因此作为参与的首个风险处置项目,存款保险基金付出了较高的成本。但也应该看到,通过及时接管、存款保险深度参与的一系列安排,原包商银行的风险出清,新成立的蒙商银行自身产生了造血能力,这是市场化处置问题银行的关键。
那么在世界经济形势越来越扑朔迷离的未来,存款保险能够继续作为压舱石的存在吗?
从历年存款保险基金的收支情况来看,2015年至2019年这前五年,存款保险基金只进不出,五年间余额分别为31亿元、238亿元、480亿元、821亿元、1216亿元。
自2020年起,存款保险开始发挥风险处置职能,其后基金每年均有支出,其中2020年和2022年是支出大年。2020年,存款保险基金的主要支出包括包商银行的1030.5亿元。此外,存款保险基金还为1024亿元金融稳定再贷款提供担保。
2022年的主要支出包括辽阳农商行风险处置支出368.56亿元、辽宁省风险处置专项借款300亿元、归还金融稳定再贷款211.32亿元、收购金融机构股权31.25亿元,支出合计910.88亿元。
2020年至2024年间,存款保险保费归集分别为423.88亿元、467.05亿元、487.274亿元、549.77亿元和618.831亿元。
据财新了解,目前每年平均可收取的存款保险保费大约500亿元。与近年来风险陆续暴露的高风险机构体量相比,存款保险基金并不算宽裕。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充实存款保险基金、金融稳定保障基金等化险资源。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建议,可允许存款保险基金在风险可控前提下适度参与政府债券、高评级金融资产等投资,实现基金保值增值,提升其有效性与抗风险能力。
本期封面文章,作者丁锋、张宇哲,文章当中除了介绍了存款保险制度在包商银行案例中的实际应用和当下运营情况,还详细分析了未来将如何充实基金,并有效形成监管合力。
《税收低迷之辨》
税收是经济“晴雨表”之一,然而从2023年底至今,中国税收收入持续下降,同期GDP(国内生产总值)则保持增长,2024年全年税收收入同比下降了3.4%,当年GDP同比则增长5%,两项指标的背离让公众疑惑。
从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的走势基本一致。在税收收入持续快速增长、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迅速提升的时期,多次出现过中国宏观税负是否过高的争论。比如2007年《福布斯》杂志的“全球税负痛苦指数”排名、2016年“死亡税率”讨论等。
近年来,财政收入尤其是税收收入增长低迷甚至下降,一些研究者又担心中国宏观税负下降过快,可能会影响政府正常履职和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
除了价格变化会放大税收数据的波动因素,经济结构的变化也会导致税收收入波动。据财新多方采访了解,近年来下行较快的房地产等行业,客观上对税收贡献比较高;而一些发展较快的新兴产业,比如新能源汽车等行业虽然拉动了工业生产增长,但对税收贡献相对较低。
值得注意的是,几乎与税收收入转为下降同步,2024年开始,非税收入开启两位数高速增长。尽管财政部解释非税收入高增主要来自各级政府盘活资产,但2024年全年罚没收入同比增长14.8%,也属于近十年较高水平。
税收与GDP一降一增显著背离,原因何在?合理的税负水平如何确定?更多内容请看《税收低迷之辨》。
《物业费“降价潮”来袭》
最近,物管企业进入存量时代,行业开启价格战。
物业费“降价潮”在各地蔓延。据统计,2024年初以来,在重庆、青岛、武汉等二三线城市,已经有超过100个小区下调了物业费,降幅多在20%至35%之间;尤其是在发布了限价政策的城市,物业费降幅较大。
一名地方国资物管企业高管告诉财新,“如果没有前期物业指导价,开发商将物业服务交给关联公司,然后定出一个畸高的价格,物业服务可以先赚三年的钱,这是不公平的。”
过去,物管企业依赖开发商的非业主增值服务就可以实现高增长。有头部民营物管企业高管在采访中表示,在楼市上升期,物管企业上市前后,地产母公司有实力“扶上马,送一程”,毕竟在关联企业之间,业务如何定价,弹性空间非常大。
如今房地产下行,物管行业开始“裸泳”,只能自力更生。随着关联房企交付楼盘大幅减少,上市物管企业也承受巨大业绩压力。业内人士表示,不少民营房企的现金流早已经捉襟见肘,不但不能再像过去一样给物管企业提供高利润业务,反而还需要物管企业通过购买房产、车位等关联交易反向“输血”。
物管行业要如何破解“降价死循环”?物业费下调是否会引发服务质量下降?小区物业费的涨落,究竟应该由谁主导?更多内容请看《物业费“降价潮”来袭》。
《马斯克离场》
世界首富马斯克离开公职回归商界,告别了这群世界上最有权势的同事。他领导的“政府效率部”,以及特朗普政府改革大业的未来,也因此陷入不确定性。
临走前,马斯克还不忘嘲讽说,“一项法案要么宏大,要么美丽,但不确定两者是否能够兼得。”他批评的是被特朗普称为“美丽大法案”的一份税收与减支法案,但马斯克认为,这份税改法案可能会进一步扩大财政缺口,这跟他领导的政府效率部所倡导的改革方向背道而驰。
回顾在特朗普政府内充满混乱、矛盾和冲突的130天,马斯克坦言自己严重低估了联邦体制改革的难度。他表示,政府内部的僵化程度超出了他的预期,而政府效率部成了一切事情的“替罪羊”,并坦言担任政府效率部负责人不仅让他身心俱疲,也波及旗下企业的正常运作。
相比于轰轰烈烈的声势,马斯克的改革实际成效十分“骨感”。政府效率部主要削减了支出相对较小但政治上更容易操作的教科文卫和外交部门,而对于真正占据联邦预算更大份额的国防部、国税局、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等部门的改革十分有限。
对于未来政府效率部的走向,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朱文莉认为,目前改革计划已经全面铺开,马斯克的角色属于初期布局阶段,接下来改革将按照美国官僚体系惯常的节奏推进。虽然马斯克离开了,但是他带来的许多助理已经进入政府各个部门扎根下来。
从全民偶像到“体制公敌”,马斯克的离场留下的最大疑问在于,在技术至上的思潮推动下,硅谷科技巨头和特朗普团队结成的奇异联盟会不会因为现实体制而瓦解?更多内容请看《马斯克离场》。
《谁来监护独居老人》
方田今年69岁,没有子女,也不想麻烦兄弟姐妹,正在面临养老照护的难题。没有监护人签字要怎么住进养老院?进了ICU谁来签字?身后事谁来处理?处理这些切实的问题,她最属意相识十多年的“干儿子”。于是,方田和他在公证处的见证下签署了意定监护协议,完成了这一项郑重的委托。
当下社会,高龄、失能失智、独居、空巢老年人数量急剧增多。很多老人面临监护缺失的难题,比如身边没人照看、没有监护人签字无法住进养老院、重大医疗决策无人做决定、身后事无人料理……
在《民法典》第三十三条中,意定监护制度在基本法层面得到确认。与法定监护不同,意定监护超越传统观念的血缘和婚姻关系,充分尊重被监护人的自主意愿。这意味着,一名成年人在意识清醒的状态下,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任何个人或组织,成为自己的监护人。
随着生育率下降,无子女家庭数量还在攀升,当不婚不育人群、“丁克”一族进入老年期,监护需求将大量迸发。
但是寻找一名合适的监护人并不容易,由社会组织担任监护人,成为托付余生的另一路径。社会监护服务在国内起步,成为家庭监护、国家兜底监护之外的有效补充。但至今全国专业化的社会监护服务组织屈指可数,不仅监护服务和社会需求存在巨大供需落差,而且存在准入管理标准不明、监护职责不清等问题。此外,监督机制缺位,被监护人权益保障亦也有风险。
社会监护服务体系要如何完善,又要如何面临对中国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及生命观的挑战?更多内容请看《谁来监护独居老人》。
此外,本期《财新周刊》还有关于新一轮外贸转内销、赴港上市潮重来等内容。在下方的链接中,也可以找到过往所有《财新周刊》文章。升级订阅财新通,你不仅可以读到上述精彩报道全文,还可畅览财新全部文章。
播音|财新 杨律 文稿|杨律 陈正雅
音频剪辑|仝瀚元
宣发 商务|孙坤
本期《周刊导播》,将先为你领读《财新周刊》封面文章《存款保险下一步》,让我们先看看,在存款保险制度运行十周年之际,它如今的运营状况究竟如何?
根据存保公司董事长王玉玲介绍,截至2024年末,中国共有3761家投保机构,存款保险已累计归集保费3732亿元,50万元的偿付限额能够为99%以上的存款人提供全额保障,处于国际较高水平。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累计3700多亿元的存款保险基金,对应的是2024年末商业银行约3.3万亿元的不良贷款余额,以及300余万亿元的存款余额。
在包商银行的处置案例中,根据人民银行披露的2020年存款保险基金收支情况,当年使用存款保险基金676亿元开展风险处置,为1024亿元金融稳定再贷款提供担保,使用165.6亿元购买不良资产,使用88.9亿元认购徽商银行股份,100亿元用作存保公司资本金,其中66亿元用于出资设立蒙商银行。
综合各个渠道的情况来看,当时包商银行通过深度参与同业市场对整个金融市场构成了潜在的系统性影响,而造成包商银行严重困境的原因中,监管失责尤其是负责包商银行的地方基层监管塌方式的腐败要负很大的责任,因此作为参与的首个风险处置项目,存款保险基金付出了较高的成本。但也应该看到,通过及时接管、存款保险深度参与的一系列安排,原包商银行的风险出清,新成立的蒙商银行自身产生了造血能力,这是市场化处置问题银行的关键。
那么在世界经济形势越来越扑朔迷离的未来,存款保险能够继续作为压舱石的存在吗?
从历年存款保险基金的收支情况来看,2015年至2019年这前五年,存款保险基金只进不出,五年间余额分别为31亿元、238亿元、480亿元、821亿元、1216亿元。
自2020年起,存款保险开始发挥风险处置职能,其后基金每年均有支出,其中2020年和2022年是支出大年。2020年,存款保险基金的主要支出包括包商银行的1030.5亿元。此外,存款保险基金还为1024亿元金融稳定再贷款提供担保。
2022年的主要支出包括辽阳农商行风险处置支出368.56亿元、辽宁省风险处置专项借款300亿元、归还金融稳定再贷款211.32亿元、收购金融机构股权31.25亿元,支出合计910.88亿元。
2020年至2024年间,存款保险保费归集分别为423.88亿元、467.05亿元、487.274亿元、549.77亿元和618.831亿元。
据财新了解,目前每年平均可收取的存款保险保费大约500亿元。与近年来风险陆续暴露的高风险机构体量相比,存款保险基金并不算宽裕。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充实存款保险基金、金融稳定保障基金等化险资源。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建议,可允许存款保险基金在风险可控前提下适度参与政府债券、高评级金融资产等投资,实现基金保值增值,提升其有效性与抗风险能力。
本期封面文章,作者丁锋、张宇哲,文章当中除了介绍了存款保险制度在包商银行案例中的实际应用和当下运营情况,还详细分析了未来将如何充实基金,并有效形成监管合力。
《税收低迷之辨》
税收是经济“晴雨表”之一,然而从2023年底至今,中国税收收入持续下降,同期GDP(国内生产总值)则保持增长,2024年全年税收收入同比下降了3.4%,当年GDP同比则增长5%,两项指标的背离让公众疑惑。
从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的走势基本一致。在税收收入持续快速增长、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迅速提升的时期,多次出现过中国宏观税负是否过高的争论。比如2007年《福布斯》杂志的“全球税负痛苦指数”排名、2016年“死亡税率”讨论等。
近年来,财政收入尤其是税收收入增长低迷甚至下降,一些研究者又担心中国宏观税负下降过快,可能会影响政府正常履职和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
除了价格变化会放大税收数据的波动因素,经济结构的变化也会导致税收收入波动。据财新多方采访了解,近年来下行较快的房地产等行业,客观上对税收贡献比较高;而一些发展较快的新兴产业,比如新能源汽车等行业虽然拉动了工业生产增长,但对税收贡献相对较低。
值得注意的是,几乎与税收收入转为下降同步,2024年开始,非税收入开启两位数高速增长。尽管财政部解释非税收入高增主要来自各级政府盘活资产,但2024年全年罚没收入同比增长14.8%,也属于近十年较高水平。
税收与GDP一降一增显著背离,原因何在?合理的税负水平如何确定?更多内容请看《税收低迷之辨》。
《物业费“降价潮”来袭》
最近,物管企业进入存量时代,行业开启价格战。
物业费“降价潮”在各地蔓延。据统计,2024年初以来,在重庆、青岛、武汉等二三线城市,已经有超过100个小区下调了物业费,降幅多在20%至35%之间;尤其是在发布了限价政策的城市,物业费降幅较大。
一名地方国资物管企业高管告诉财新,“如果没有前期物业指导价,开发商将物业服务交给关联公司,然后定出一个畸高的价格,物业服务可以先赚三年的钱,这是不公平的。”
过去,物管企业依赖开发商的非业主增值服务就可以实现高增长。有头部民营物管企业高管在采访中表示,在楼市上升期,物管企业上市前后,地产母公司有实力“扶上马,送一程”,毕竟在关联企业之间,业务如何定价,弹性空间非常大。
如今房地产下行,物管行业开始“裸泳”,只能自力更生。随着关联房企交付楼盘大幅减少,上市物管企业也承受巨大业绩压力。业内人士表示,不少民营房企的现金流早已经捉襟见肘,不但不能再像过去一样给物管企业提供高利润业务,反而还需要物管企业通过购买房产、车位等关联交易反向“输血”。
物管行业要如何破解“降价死循环”?物业费下调是否会引发服务质量下降?小区物业费的涨落,究竟应该由谁主导?更多内容请看《物业费“降价潮”来袭》。
《马斯克离场》
世界首富马斯克离开公职回归商界,告别了这群世界上最有权势的同事。他领导的“政府效率部”,以及特朗普政府改革大业的未来,也因此陷入不确定性。
临走前,马斯克还不忘嘲讽说,“一项法案要么宏大,要么美丽,但不确定两者是否能够兼得。”他批评的是被特朗普称为“美丽大法案”的一份税收与减支法案,但马斯克认为,这份税改法案可能会进一步扩大财政缺口,这跟他领导的政府效率部所倡导的改革方向背道而驰。
回顾在特朗普政府内充满混乱、矛盾和冲突的130天,马斯克坦言自己严重低估了联邦体制改革的难度。他表示,政府内部的僵化程度超出了他的预期,而政府效率部成了一切事情的“替罪羊”,并坦言担任政府效率部负责人不仅让他身心俱疲,也波及旗下企业的正常运作。
相比于轰轰烈烈的声势,马斯克的改革实际成效十分“骨感”。政府效率部主要削减了支出相对较小但政治上更容易操作的教科文卫和外交部门,而对于真正占据联邦预算更大份额的国防部、国税局、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等部门的改革十分有限。
对于未来政府效率部的走向,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朱文莉认为,目前改革计划已经全面铺开,马斯克的角色属于初期布局阶段,接下来改革将按照美国官僚体系惯常的节奏推进。虽然马斯克离开了,但是他带来的许多助理已经进入政府各个部门扎根下来。
从全民偶像到“体制公敌”,马斯克的离场留下的最大疑问在于,在技术至上的思潮推动下,硅谷科技巨头和特朗普团队结成的奇异联盟会不会因为现实体制而瓦解?更多内容请看《马斯克离场》。
《谁来监护独居老人》
方田今年69岁,没有子女,也不想麻烦兄弟姐妹,正在面临养老照护的难题。没有监护人签字要怎么住进养老院?进了ICU谁来签字?身后事谁来处理?处理这些切实的问题,她最属意相识十多年的“干儿子”。于是,方田和他在公证处的见证下签署了意定监护协议,完成了这一项郑重的委托。
当下社会,高龄、失能失智、独居、空巢老年人数量急剧增多。很多老人面临监护缺失的难题,比如身边没人照看、没有监护人签字无法住进养老院、重大医疗决策无人做决定、身后事无人料理……
在《民法典》第三十三条中,意定监护制度在基本法层面得到确认。与法定监护不同,意定监护超越传统观念的血缘和婚姻关系,充分尊重被监护人的自主意愿。这意味着,一名成年人在意识清醒的状态下,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任何个人或组织,成为自己的监护人。
随着生育率下降,无子女家庭数量还在攀升,当不婚不育人群、“丁克”一族进入老年期,监护需求将大量迸发。
但是寻找一名合适的监护人并不容易,由社会组织担任监护人,成为托付余生的另一路径。社会监护服务在国内起步,成为家庭监护、国家兜底监护之外的有效补充。但至今全国专业化的社会监护服务组织屈指可数,不仅监护服务和社会需求存在巨大供需落差,而且存在准入管理标准不明、监护职责不清等问题。此外,监督机制缺位,被监护人权益保障亦也有风险。
社会监护服务体系要如何完善,又要如何面临对中国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及生命观的挑战?更多内容请看《谁来监护独居老人》。
此外,本期《财新周刊》还有关于新一轮外贸转内销、赴港上市潮重来等内容。在下方的链接中,也可以找到过往所有《财新周刊》文章。升级订阅财新通,你不仅可以读到上述精彩报道全文,还可畅览财新全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