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播音|财新 杨律 文稿|杨律 陈正雅
音频剪辑|仝瀚元
宣发 商务|孙坤
本期《周刊导播》,将先为你领读《财新周刊》封面文章《重估留学路》,让我们先来看看,中国学生赴美留学的变迁史。
根据全球化智库(CCG)发布的《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23—2024)》(下称《留学报告(2023—2024)》)显示,2006—2019年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国学生在美读本科人数出现爆发式增长,并在2018/19学年达到顶峰,2018/19学年人数是2006/07学年的14倍。
2018年前后,特朗普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开始针对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领域的中国留学生加强审查,尤其是涉及人工智能、量子计算、航空航天等“敏感技术”的专业。2018年6月,美国国务院把机器人、人工智能、航空和高端制造等“敏感”研究领域的中国研究生签证有效期限制从5年缩减为1年。2019年,特朗普禁止“与中国军方有关”、持F签(学生签证)和J签(交流访问学者签证)的中国留学生和学者入境美国。
之后,中美关系急转直下叠加疫情冲击,中国赴美留学生数量“见顶回落”。《留学报告(2023—2024)》显示,2019/20学年至2020/21学年在美读本科人数快速减少。在美读研的人数自2006年连续增长14年后,于2019/20学年达到顶峰,2020/21学年人数大幅减少。
此后形势虽然随着拜登上台而有所缓解,但是随着特朗普的重新回归,它的严厉政策又赶上了“裁员潮”。财新此前报道,2022年上半年以来,硅谷的科技公司陆续进入“招聘冻结模式”,“裁员潮”席卷美国科技、金融行业,甚至至今仍在持续。2025年5月,微软、麦肯锡又相继传出五六千人规模的裁员消息。
叠加AI替代影响,面向应届生的初级岗位数量更加有限。
风险投资公司Signalfire追踪了领英平台上超过6亿员工、8000万家公司的职业动态,其最新发布的一项报告显示,大型科技公司在2024年招聘的新毕业生数量较2023年减少25%,较疫情前的2019年则减少超50%;初创公司的毕业生招聘数量较上一年减少11%,较2019年亦减少超过30%。
招聘整体需求已然缩紧,国际学生身份则令求职难上加难。从流程上,留美学生需持F-1学生签证申请OPT(Optional Practical Training,即专业实习,为F-1签证学生在美寻找专业相关职位合法工作的身份许可)并拿到工作许可证(EAD卡)后,才可以在毕业后合法全职工作。作为过渡实习期,OPT通常时长为一年,STEM专业毕业生可在第一年期满额外延长24个月。
在此之后,如果还想继续留美工作,留学生就需找到愿意赞助H-1B签证的工作单位,并且在OPT到期前顺利转为H-1B签证。后者采取抽签而非择优签发,每年3月开启,有名额限制。
美国移民局官网显示,2024—2026财年,H-1B签证的中签率由24.8%提升至34.9%,上涨近10个百分点。但符合抽签条件的有效注册数量大幅下降,从2024财年的75.9万份减半至2026财年的34.4万份。中签人数因此实际也在减少,2026财年仅12万人被抽中;而在2024、2025财年,该数字分别为18.8万、13.5万人,表明国际学生获得留在美国长期工作的机会越来越少。
这样狭窄的空间中,赴美求学是否还是一个值得的冒险?
本期封面文章,作者汤涵钰、张粲、范俏佳,徐佳扬、马世雯、曾佳、路尘、徐路易,文章当中除了详细介绍了中国学生的赴美趋势变化和美国“裁员潮”现状,还采访了许多深陷在政策变化泥沼中的相关人士,探寻他们的取舍与抉择。
《学生东南飞》
美国的损失,变成了香港的收获。5月27日,香港特首李家超向所有在美国遭受歧视和不公平待遇的学生喊话,“香港的大门永远向他们敞开,欢迎他们来香港的高校就读。”特朗普政府对高校科研经费的削减,成为加剧美国科研人才外流的重要因素,而香港科研岗位在薪资、福利待遇方面的竞争力则更加凸显。
香港和周边的东南亚地区,正成为中国内地学生的留学新热土。有教育行业人士表现,“就像从前购买爱马仕,但现在转买蔻驰;过往留学美本是一种‘奢侈消费’,但现在许多家庭开始转向成本更低的留学目的地。”过去作为留学主力军的中产阶层,如今对“投入产出比”越来越敏感,不少家长变得更加“实际”:“如果无法进入藤校等顶尖院校,美国高校的学历对就业的加成有限,倒不如选择更‘划算’的中国香港或新加坡。”
除了性价比优势,此前通常作为“保底”选项的香港和东南亚留学,如今吸引力上升,还因为其地缘邻近性、教育资源可观、签证政策宽松,就业机会丰富,而且社会环境稳定,成为内地学生“降本增效”的现实选择。
这种留学的转向并不仅仅发生在中国。由于全球经济复苏不及预期,以及传统留学目的地——美、加、英、澳通胀持续攀升,留学目的地正在变得更加多元化。更多内容请看《学生东南飞》。
《全球科技监管反垄断风暴》
在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上一任期,四大科技巨头亚马逊、苹果、谷歌和Meta,走上了国会听证席。五年后,它们拿到了对它们反垄断诉讼的初步结果。
苹果和谷歌最为受挫,两家都收到了法院极为不利的判决。苹果被要求开放iOS外链而且不得收费,可能导致每年损失数十亿美元的收入;谷歌面临的境况更加险恶,它被建议拆分最重要的业务——Chrome浏览器及关键广告服务,这将伤及谷歌三分之二以上的收入。
看到谷歌有可能被监管强制拆分搜索业务,许多AI公司跃跃欲试,都想分羹谷歌的浏览器市场。OpenAI产品负责人称,如果谷歌拆分Chrome,OpenAI愿意收购。
美国司法部对科技公司的强硬态度超出预期,特朗普上台后,市场预期会推行有利于科技公司的政策,但实际情况相反。欧洲政策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马科斯指出,美国对数字平台的竞争执法受政治领导人情绪影响较大。2024年9月竞选期间,特朗普曾抱怨,谷歌搜索上展示的都是对自己的“坏新闻”,如果他当上美国总统,会指示美国司法部对谷歌提起刑事诉讼。
无论特朗普政府的反垄断诉讼最终结果如何,这些科技巨头的垄断地位,都在面临日新月异的AI技术对其固有商业模式的严峻挑战。2025年5月8日,特朗普盟友、共和党籍参议员克鲁兹(Ted Cruz)在美国国会主持的名为“赢得AI竞赛”的听证会上,谷歌、苹果等上述四大巨头公司无一出现,取而代之的是OpenAI、微软、芯片巨头AMD和云公司CoreWeave。更多内容请看《全球科技监管反垄断风暴》。
《南非“种族灭绝”迷局》
在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之后,又一场处于风暴中心的会见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举行。5月21日,美国和南非两国元首会见,但话题很快被特朗普转向了南非的“白人种族灭绝”,他播放视频指控南非白人农民遭种族灭绝,但随后有媒体提出这些证据材料存在事实核查问题。
这次会面发生在美国与南非关系急剧恶化的时期,此前特朗普曾发文称,南非对南非白人的土地征用和种族灭绝已经成为核心议题,不要指望美国去参加由南非担任主席国的G20峰会。
南非总统拉马福萨是一位政坛老将,在现场表现出了过人的冷静与镇定。他向特朗普表示,南非的确存在暴力犯罪问题,但并不以白人为特定目标,事实上大多数受害者是黑人。他同时援引南非国父纳尔逊·曼德拉的话说,“无论何时出现问题,人们都需要围坐在桌子旁讨论。”
特朗普安排的“伏击”,与这位南非总统曾经历过的场面比起来,甚至算不上是一场“压力测试”。拉马福萨惯于处理极端复杂和紧张的局势,曾作为谈判的核心人物,推动了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的终结。在会面现场一触即发的紧张态势中,拉马福萨一直面带微笑。
特朗普提及的南非对白人的土地征用,指的是自南非独立以来就被纳入宪法的土地改革,改革目标是改变殖民时期的不平等土地分配制度,将一部分土地重新分配给黑人,实现土地正义。但在南非现实中,由于政治分歧和经济担忧,改革并没有如期落实。
而在美国,对于南非过去一个世纪发生的历史,一直存在另一个叙事版本。 “白人种族灭绝”阴谋论长期在美国极右翼种族主义者中流传,基本含义是相信存在一个通过强制同化、大规模移民或暴力手段使得白人灭绝的长期阴谋。其中一个流行版本认为阴谋家通过跨种族通婚,散播堕胎、避孕和不婚思想等手段,使得白人数量减少甚至消失。
特朗普第二任期,他身边有多位南非白人出身的亲密盟友在政府担任要职,除了马斯克,还有人工智能与加密货币事务主管大卫·萨克斯。美南关系已经陷于高度不确定性之中,面对美国的持续压力,南非还有让步空间吗?更多内容请看《南非“种族灭绝”迷局》。
《房地产现售制渐进》
中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正在发生逆转性的调整,过去盛行的预售制逐渐不匹配当下的现实。现售制试点从部分城市开始逐步扩大范围。
过去30年,在建楼盘只要拿到预售许可证即可开启销售;开发商得以快速回款,助推开发商的高负债、高杠杆、高周转模式。但在2021年之前,不少房企想方设法挪用预售资金,各地政府视房地产为财政支柱,也没有严格执行上述规定,直到高杠杆房企陆续“爆雷”,预售监管资金的漏洞暴露。
现房销售可有效避免货不对板、停工烂尾等购房风险,有利于重塑市场信任链条,推动楼市走出已经持续三年的低迷期。虽然现售制对购房者有利好,但对开发商的巨大冲击也显而易见。现房销售会拉长项目入市与回款周期,迫使房企重塑资金周转、开发经营乃至战略规划流程,势必加速行业的优胜劣汰,也会让房地产企业雪上加霜。
值得关注的是,现售制倒逼房企转变资金周转与开发经营模式,还可能传导至土地供应端,最终波及地方财政。有东部沿海城市住建部门人士认为,现售制改革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开发商后续拿地开发意愿会大幅下降,拖累土地财政收入与地方税收。
播音|财新 杨律 文稿|杨律 陈正雅
音频剪辑|仝瀚元
宣发 商务|孙坤
本期《周刊导播》,将先为你领读《财新周刊》封面文章《重估留学路》,让我们先来看看,中国学生赴美留学的变迁史。
根据全球化智库(CCG)发布的《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23—2024)》(下称《留学报告(2023—2024)》)显示,2006—2019年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国学生在美读本科人数出现爆发式增长,并在2018/19学年达到顶峰,2018/19学年人数是2006/07学年的14倍。
2018年前后,特朗普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开始针对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领域的中国留学生加强审查,尤其是涉及人工智能、量子计算、航空航天等“敏感技术”的专业。2018年6月,美国国务院把机器人、人工智能、航空和高端制造等“敏感”研究领域的中国研究生签证有效期限制从5年缩减为1年。2019年,特朗普禁止“与中国军方有关”、持F签(学生签证)和J签(交流访问学者签证)的中国留学生和学者入境美国。
之后,中美关系急转直下叠加疫情冲击,中国赴美留学生数量“见顶回落”。《留学报告(2023—2024)》显示,2019/20学年至2020/21学年在美读本科人数快速减少。在美读研的人数自2006年连续增长14年后,于2019/20学年达到顶峰,2020/21学年人数大幅减少。
此后形势虽然随着拜登上台而有所缓解,但是随着特朗普的重新回归,它的严厉政策又赶上了“裁员潮”。财新此前报道,2022年上半年以来,硅谷的科技公司陆续进入“招聘冻结模式”,“裁员潮”席卷美国科技、金融行业,甚至至今仍在持续。2025年5月,微软、麦肯锡又相继传出五六千人规模的裁员消息。
叠加AI替代影响,面向应届生的初级岗位数量更加有限。
风险投资公司Signalfire追踪了领英平台上超过6亿员工、8000万家公司的职业动态,其最新发布的一项报告显示,大型科技公司在2024年招聘的新毕业生数量较2023年减少25%,较疫情前的2019年则减少超50%;初创公司的毕业生招聘数量较上一年减少11%,较2019年亦减少超过30%。
招聘整体需求已然缩紧,国际学生身份则令求职难上加难。从流程上,留美学生需持F-1学生签证申请OPT(Optional Practical Training,即专业实习,为F-1签证学生在美寻找专业相关职位合法工作的身份许可)并拿到工作许可证(EAD卡)后,才可以在毕业后合法全职工作。作为过渡实习期,OPT通常时长为一年,STEM专业毕业生可在第一年期满额外延长24个月。
在此之后,如果还想继续留美工作,留学生就需找到愿意赞助H-1B签证的工作单位,并且在OPT到期前顺利转为H-1B签证。后者采取抽签而非择优签发,每年3月开启,有名额限制。
美国移民局官网显示,2024—2026财年,H-1B签证的中签率由24.8%提升至34.9%,上涨近10个百分点。但符合抽签条件的有效注册数量大幅下降,从2024财年的75.9万份减半至2026财年的34.4万份。中签人数因此实际也在减少,2026财年仅12万人被抽中;而在2024、2025财年,该数字分别为18.8万、13.5万人,表明国际学生获得留在美国长期工作的机会越来越少。
这样狭窄的空间中,赴美求学是否还是一个值得的冒险?
本期封面文章,作者汤涵钰、张粲、范俏佳,徐佳扬、马世雯、曾佳、路尘、徐路易,文章当中除了详细介绍了中国学生的赴美趋势变化和美国“裁员潮”现状,还采访了许多深陷在政策变化泥沼中的相关人士,探寻他们的取舍与抉择。
《学生东南飞》
美国的损失,变成了香港的收获。5月27日,香港特首李家超向所有在美国遭受歧视和不公平待遇的学生喊话,“香港的大门永远向他们敞开,欢迎他们来香港的高校就读。”特朗普政府对高校科研经费的削减,成为加剧美国科研人才外流的重要因素,而香港科研岗位在薪资、福利待遇方面的竞争力则更加凸显。
香港和周边的东南亚地区,正成为中国内地学生的留学新热土。有教育行业人士表现,“就像从前购买爱马仕,但现在转买蔻驰;过往留学美本是一种‘奢侈消费’,但现在许多家庭开始转向成本更低的留学目的地。”过去作为留学主力军的中产阶层,如今对“投入产出比”越来越敏感,不少家长变得更加“实际”:“如果无法进入藤校等顶尖院校,美国高校的学历对就业的加成有限,倒不如选择更‘划算’的中国香港或新加坡。”
除了性价比优势,此前通常作为“保底”选项的香港和东南亚留学,如今吸引力上升,还因为其地缘邻近性、教育资源可观、签证政策宽松,就业机会丰富,而且社会环境稳定,成为内地学生“降本增效”的现实选择。
这种留学的转向并不仅仅发生在中国。由于全球经济复苏不及预期,以及传统留学目的地——美、加、英、澳通胀持续攀升,留学目的地正在变得更加多元化。更多内容请看《学生东南飞》。
《全球科技监管反垄断风暴》
在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上一任期,四大科技巨头亚马逊、苹果、谷歌和Meta,走上了国会听证席。五年后,它们拿到了对它们反垄断诉讼的初步结果。
苹果和谷歌最为受挫,两家都收到了法院极为不利的判决。苹果被要求开放iOS外链而且不得收费,可能导致每年损失数十亿美元的收入;谷歌面临的境况更加险恶,它被建议拆分最重要的业务——Chrome浏览器及关键广告服务,这将伤及谷歌三分之二以上的收入。
看到谷歌有可能被监管强制拆分搜索业务,许多AI公司跃跃欲试,都想分羹谷歌的浏览器市场。OpenAI产品负责人称,如果谷歌拆分Chrome,OpenAI愿意收购。
美国司法部对科技公司的强硬态度超出预期,特朗普上台后,市场预期会推行有利于科技公司的政策,但实际情况相反。欧洲政策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马科斯指出,美国对数字平台的竞争执法受政治领导人情绪影响较大。2024年9月竞选期间,特朗普曾抱怨,谷歌搜索上展示的都是对自己的“坏新闻”,如果他当上美国总统,会指示美国司法部对谷歌提起刑事诉讼。
无论特朗普政府的反垄断诉讼最终结果如何,这些科技巨头的垄断地位,都在面临日新月异的AI技术对其固有商业模式的严峻挑战。2025年5月8日,特朗普盟友、共和党籍参议员克鲁兹(Ted Cruz)在美国国会主持的名为“赢得AI竞赛”的听证会上,谷歌、苹果等上述四大巨头公司无一出现,取而代之的是OpenAI、微软、芯片巨头AMD和云公司CoreWeave。更多内容请看《全球科技监管反垄断风暴》。
《南非“种族灭绝”迷局》
在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之后,又一场处于风暴中心的会见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举行。5月21日,美国和南非两国元首会见,但话题很快被特朗普转向了南非的“白人种族灭绝”,他播放视频指控南非白人农民遭种族灭绝,但随后有媒体提出这些证据材料存在事实核查问题。
这次会面发生在美国与南非关系急剧恶化的时期,此前特朗普曾发文称,南非对南非白人的土地征用和种族灭绝已经成为核心议题,不要指望美国去参加由南非担任主席国的G20峰会。
南非总统拉马福萨是一位政坛老将,在现场表现出了过人的冷静与镇定。他向特朗普表示,南非的确存在暴力犯罪问题,但并不以白人为特定目标,事实上大多数受害者是黑人。他同时援引南非国父纳尔逊·曼德拉的话说,“无论何时出现问题,人们都需要围坐在桌子旁讨论。”
特朗普安排的“伏击”,与这位南非总统曾经历过的场面比起来,甚至算不上是一场“压力测试”。拉马福萨惯于处理极端复杂和紧张的局势,曾作为谈判的核心人物,推动了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的终结。在会面现场一触即发的紧张态势中,拉马福萨一直面带微笑。
特朗普提及的南非对白人的土地征用,指的是自南非独立以来就被纳入宪法的土地改革,改革目标是改变殖民时期的不平等土地分配制度,将一部分土地重新分配给黑人,实现土地正义。但在南非现实中,由于政治分歧和经济担忧,改革并没有如期落实。
而在美国,对于南非过去一个世纪发生的历史,一直存在另一个叙事版本。 “白人种族灭绝”阴谋论长期在美国极右翼种族主义者中流传,基本含义是相信存在一个通过强制同化、大规模移民或暴力手段使得白人灭绝的长期阴谋。其中一个流行版本认为阴谋家通过跨种族通婚,散播堕胎、避孕和不婚思想等手段,使得白人数量减少甚至消失。
特朗普第二任期,他身边有多位南非白人出身的亲密盟友在政府担任要职,除了马斯克,还有人工智能与加密货币事务主管大卫·萨克斯。美南关系已经陷于高度不确定性之中,面对美国的持续压力,南非还有让步空间吗?更多内容请看《南非“种族灭绝”迷局》。
《房地产现售制渐进》
中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正在发生逆转性的调整,过去盛行的预售制逐渐不匹配当下的现实。现售制试点从部分城市开始逐步扩大范围。
过去30年,在建楼盘只要拿到预售许可证即可开启销售;开发商得以快速回款,助推开发商的高负债、高杠杆、高周转模式。但在2021年之前,不少房企想方设法挪用预售资金,各地政府视房地产为财政支柱,也没有严格执行上述规定,直到高杠杆房企陆续“爆雷”,预售监管资金的漏洞暴露。
现房销售可有效避免货不对板、停工烂尾等购房风险,有利于重塑市场信任链条,推动楼市走出已经持续三年的低迷期。虽然现售制对购房者有利好,但对开发商的巨大冲击也显而易见。现房销售会拉长项目入市与回款周期,迫使房企重塑资金周转、开发经营乃至战略规划流程,势必加速行业的优胜劣汰,也会让房地产企业雪上加霜。
值得关注的是,现售制倒逼房企转变资金周转与开发经营模式,还可能传导至土地供应端,最终波及地方财政。有东部沿海城市住建部门人士认为,现售制改革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开发商后续拿地开发意愿会大幅下降,拖累土地财政收入与地方税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