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播音|财新 杨律 文稿|杨律 陈正雅
音频剪辑|仝瀚元
商务 宣发|孙坤
本期《周刊导播》,将先为你领读《财新周刊》封面文章《硬科技上市潮》,让我们先来看看,所谓的“硬科技”企业,将会如何乘上此轮的IPO东风?
“硬科技”是科创板开板之后投资行业兴起的概念,涵盖人工智能(AI)、集成电路、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生物技术等诸多领域。这些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大、时间周期长,在企业发展早期普遍亏损,尤其依赖一、二级市场持续输血,才能逐渐形成技术壁垒。而在交易所反复问询的案例里,突出要求发行人说明其公司技术的先进性问题和市场化前景——科技的“硬度”和持续经营的能力,是“过会”(通过上市审核)的重点。
此次科创板开闸前,不少半导体制造、设计公司就已加速推进IPO,速度之快超市场预期。6月13日,成立于2008年的上海超硅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上海超硅”)上市申请获上交所受理,计划募资49.65亿元投入于12英寸晶圆扩产项目、高端半导体硅材料研发等。上海超硅生产的硅片主要用于制造存储芯片、逻辑芯片等,位居产业链上游。据国际半导体协会(SEMI)统计,2024年上海超硅的全球市场份额约为1.6%。从2022年到2024年,上海超硅的亏损连年扩大,扣非后归母净利润分别为净亏损8.60亿、10.41亿和13.00亿元,公司自称在建的硅片生产线还在产能爬坡,产品暂未形成规模效应。上海超硅上市进程顺利,IPO状态在7月2日更新为“已问询”。
不过,截至目前,最超预期的还是摩尔线程和沐曦股份同日获得上交所上市申请受理。两家芯片设计企业均成立于2020年,对标英伟达开发通用GPU。其中,摩尔线程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CEO)张建中是英伟达中国区原总经理,首席技术官(CTO)张钰勃亦曾在英伟达工作;而沐曦股份CEO陈维良曾在AMD任全球GPU SoC(系统级芯片)设计总负责人,硬件首席架构师彭莉和软件首席架构师杨建也出自AMD。
一位熟悉摩尔线程的人士向财新称,IPO辅导结束后还有验收、交表、受理三个环节,但摩尔线程的这三个环节均集中在6月中下旬快速完成,超出内部预期。不过,受理只是IPO进程的第一步,最终能不能上成、二级市场是否认可,仍需公司努力。
除摩尔线程、沐曦股份外,差不多时期诞生的国产GPU公司还包括天数智芯、燧原科技、壁仞科技等,其中燧原科技、壁仞科技也都处在上市辅导期。
这些初创的国产GPU公司,迫切希望抓住这个上市窗口期,获得长期的融资通道。
本期封面文章,作者张而弛、覃敏、刘沛林、屈运栩,文章当中除了详细介绍了几个交易所为“硬科技”公司搭出的快捷通道外,还系统地展示了生物医药、芯片、AI等最热门赛道的企业们在这一轮当中的竞争策略。
《未盈利企业IPO重启》
未盈利企业IPO已经被按下暂停键两年,现在又迎来了政策窗口期。
6月18日,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在2025陆家嘴论坛上宣布,设置科创板科创成长层,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并扩大适用标准至更多前沿科技领域。证监会也将在创业板正式启用第三套标准,支持优质未盈利创新企业上市。
过去30年间,新股发行改革经历了审批制、核准制、注册制三个发展阶段。注册制改革的核心在于,将选择权交还市场,以信息披露为中心,对新股发行的价格、规模等不再设行政干预。
未盈利企业中有相当部分属于研发周期长、投入高、盈利慢的“硬科技”领域。但与此同时,未盈利企业的商业模式通常还不成熟,盈利前景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如果其财务、技术或市场预期没能兑现,二级市场投资者将面临较高亏损风险。自从2020年科创板允许未盈利企业上市以来,已经有54家企业成功上市,其中22家已经实现了盈利。不过,也有部分企业上市后表现不佳,股价破发。
一位券商投行人士指出,优质的科创公司项目很难找,严格的保荐追责和惩罚制度,让投行人都比较谨慎,财务质量不过硬的公司不敢乱闯上市关。多位投行人士证实,重启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后,在正式申报IPO项目之前,每一个采用第五套标准的拟上市项目,券商都需要和上交所进行预先沟通。鼓励创新与防范风险两股力量交织,监管水平如何应对新挑战?更多内容请看《未盈利企业IPO重启》。
《评级业再探投资者付费》
最近,中国评级行业再次探索“投资者付费”模式。一位投资机构人士表示,“中诚信国际的人告诉我们,以后要看评级报告的完整版,可能需要注册账号才能看了。”
据财新多方了解,这个变化的背后,实际上是主流评级公司正在酝酿评级报告披露方式的调整。当前看完整报告是免费的,未来可能借鉴国际评级行业的经验,逐渐实行简版报告+详版报告的分层披露。
完整的评级报告往往有几十页,会系统性分析宏观经济环境、行业发展趋势、公司治理结构、业务运营状况、财务指标、债务情况、外部支持力度等多方面,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对发行主体及具体债项的评级结论。
中国评级行业已经走过了近33年,商业模式一直是以发行人付费为主,也就是评级机构向发债企业收费,向发债企业提供信用评级报告。不过,由于评级机构的收入直接来源于被评级对象,容易形成“谁付费、谁主导”的扭曲关系,评级机构的独立性缺失,导致评级虚高且区分度不够。这种状况直接导致一些投资人对评级结果失去信任,认为“没什么可看的”。
国外成熟市场的评级结果大致呈现中间高、两边低的正态分布,而中国90%以上的评级集中在AA级以上,且大部分是AA+和AAA级。业内人士认为,这种“评级通胀”问题的背后,是过度依赖发行人付费模式下的利益冲突:发行人有动力选择能给更高评级的机构,而评级机构有时为了维持收入和市场份额妥协。此番探索能否打破泡沫、带来质变?更多内容请看《评级业再探投资者付费》。
《车市激战何时休?》
2025年已经过半,中国车市展现出两幅截然不同的图景。7月10日披露的最新信息显示,6月,汽车产、销继续维持同比超过10%的增速,形势似乎一片大好。
但市场参与者的体感则有所不同。有的车企抱怨行业“内卷”,有的上下游合作伙伴“哭诉”生存困境。据国家统计局披露,2025年前五个月,中国汽车制造业的利润总额同比下跌约12%、到1781.4亿元。
中汽协直接指出,以无序“价格战”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内卷式竞争”,是行业效益下降的重要因素。
实际上,2025年上半年车市同比大幅增长与前值较低直接相关。2024年“以旧换新”政策延续到2025年,边际效应递减,为了抢夺市场,主机厂纷纷以价换量,压力向上下游传导。
多名汽车供应链人士反映,行业存在主机厂反复压价、招标规则不透明、付款周期过长等问题。一名供应商人士告诉财新,早先合资车企的付款账期普遍为45天,而且以现金支付。随着市场形势恶化,部分合资企业延长账期至60天支付现金;自主品牌账期更长,多数是90天支付180天的银行承兑或商业承兑票据,相当于270天付款。银行承兑票据有银行兜底、信用等级高,商业承兑票据的信用等级依企业而定。“如果车企爆雷,银行承兑还能兑现,商业承兑就可能拿不到了。”
消费者能够买到更便宜的汽车看似美好,实际上潜藏风险。有行业人士称,汽车产品的使用周期通常达十年甚至更长,现在国内车企过于追求成本控制和开发速度,产品的耐用性、可靠性需要进一步观察。更多内容请看《车市激战何时休?》。
《火爆的“苏超”能否复制?》
2025年7月5日,“苏超”第六轮焦点战打响,南京队主场迎战苏州队,现场观众人数超过6万人,创下中国业余足球赛事上座人数新高。
“苏超”,就是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今年首次举办,全省 13 个地级市分别组建 1 支代表队参加比赛,由江苏省体育局和本省各地级市政府联合主办。
此前,苏超不温不火,爆点发生在南京市委宣传部发文《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官方发声鼓励竞争,瞬间引爆互联网热评。随后,“散装江苏”“没有假球,全是‘世仇’”等网络话题持续提升热度。
线上迅速传导至线下。如今,苏超已经是一票难求。而且,苏超的赞助也要靠抢。帮助“苏超”破圈的助推手之一就是中国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该公司多条业务线下场争夺“苏超”球队冠名。而物流业务“菜鸟”却因为名字被网友调侃,最终居然没有一支“苏超”球队愿意接受赞助。
赞助“苏超”期间,阿里正参与目前互联网最火的“外卖补贴大战”,力推即时零售业务淘宝闪购。淘宝闪购宣布的500亿元补贴计划中,阿里电商事业群CEO蒋凡给市场推广批了40亿元预算。在第六轮比赛前,淘宝闪购称,只要常州队能进一个球,就在赛后送出100万份免单。
“苏超”还带动了主场城市的酒店住宿、景点、餐饮等文旅消费增长。据预测,“苏超”整个赛季将创造超过3亿元综合经济效益,平均每个城市增收2000余万元。“苏超”究竟做对了什么?更多内容请看《火爆的“苏超”能否复制?》
此外,本期《财新周刊》还有关于下半年宏观政策重点何在、福岛核灾之后等内容。在下方的链接中,也可以找到过往所有《财新周刊》文章。升级订阅财新通,你不仅可以读到上述精彩报道全文,还可畅览财新全部文章。
播音|财新 杨律 文稿|杨律 陈正雅
音频剪辑|仝瀚元
商务 宣发|孙坤
本期《周刊导播》,将先为你领读《财新周刊》封面文章《硬科技上市潮》,让我们先来看看,所谓的“硬科技”企业,将会如何乘上此轮的IPO东风?
“硬科技”是科创板开板之后投资行业兴起的概念,涵盖人工智能(AI)、集成电路、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生物技术等诸多领域。这些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大、时间周期长,在企业发展早期普遍亏损,尤其依赖一、二级市场持续输血,才能逐渐形成技术壁垒。而在交易所反复问询的案例里,突出要求发行人说明其公司技术的先进性问题和市场化前景——科技的“硬度”和持续经营的能力,是“过会”(通过上市审核)的重点。
此次科创板开闸前,不少半导体制造、设计公司就已加速推进IPO,速度之快超市场预期。6月13日,成立于2008年的上海超硅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上海超硅”)上市申请获上交所受理,计划募资49.65亿元投入于12英寸晶圆扩产项目、高端半导体硅材料研发等。上海超硅生产的硅片主要用于制造存储芯片、逻辑芯片等,位居产业链上游。据国际半导体协会(SEMI)统计,2024年上海超硅的全球市场份额约为1.6%。从2022年到2024年,上海超硅的亏损连年扩大,扣非后归母净利润分别为净亏损8.60亿、10.41亿和13.00亿元,公司自称在建的硅片生产线还在产能爬坡,产品暂未形成规模效应。上海超硅上市进程顺利,IPO状态在7月2日更新为“已问询”。
不过,截至目前,最超预期的还是摩尔线程和沐曦股份同日获得上交所上市申请受理。两家芯片设计企业均成立于2020年,对标英伟达开发通用GPU。其中,摩尔线程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CEO)张建中是英伟达中国区原总经理,首席技术官(CTO)张钰勃亦曾在英伟达工作;而沐曦股份CEO陈维良曾在AMD任全球GPU SoC(系统级芯片)设计总负责人,硬件首席架构师彭莉和软件首席架构师杨建也出自AMD。
一位熟悉摩尔线程的人士向财新称,IPO辅导结束后还有验收、交表、受理三个环节,但摩尔线程的这三个环节均集中在6月中下旬快速完成,超出内部预期。不过,受理只是IPO进程的第一步,最终能不能上成、二级市场是否认可,仍需公司努力。
除摩尔线程、沐曦股份外,差不多时期诞生的国产GPU公司还包括天数智芯、燧原科技、壁仞科技等,其中燧原科技、壁仞科技也都处在上市辅导期。
这些初创的国产GPU公司,迫切希望抓住这个上市窗口期,获得长期的融资通道。
本期封面文章,作者张而弛、覃敏、刘沛林、屈运栩,文章当中除了详细介绍了几个交易所为“硬科技”公司搭出的快捷通道外,还系统地展示了生物医药、芯片、AI等最热门赛道的企业们在这一轮当中的竞争策略。
《未盈利企业IPO重启》
未盈利企业IPO已经被按下暂停键两年,现在又迎来了政策窗口期。
6月18日,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在2025陆家嘴论坛上宣布,设置科创板科创成长层,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并扩大适用标准至更多前沿科技领域。证监会也将在创业板正式启用第三套标准,支持优质未盈利创新企业上市。
过去30年间,新股发行改革经历了审批制、核准制、注册制三个发展阶段。注册制改革的核心在于,将选择权交还市场,以信息披露为中心,对新股发行的价格、规模等不再设行政干预。
未盈利企业中有相当部分属于研发周期长、投入高、盈利慢的“硬科技”领域。但与此同时,未盈利企业的商业模式通常还不成熟,盈利前景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如果其财务、技术或市场预期没能兑现,二级市场投资者将面临较高亏损风险。自从2020年科创板允许未盈利企业上市以来,已经有54家企业成功上市,其中22家已经实现了盈利。不过,也有部分企业上市后表现不佳,股价破发。
一位券商投行人士指出,优质的科创公司项目很难找,严格的保荐追责和惩罚制度,让投行人都比较谨慎,财务质量不过硬的公司不敢乱闯上市关。多位投行人士证实,重启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后,在正式申报IPO项目之前,每一个采用第五套标准的拟上市项目,券商都需要和上交所进行预先沟通。鼓励创新与防范风险两股力量交织,监管水平如何应对新挑战?更多内容请看《未盈利企业IPO重启》。
《评级业再探投资者付费》
最近,中国评级行业再次探索“投资者付费”模式。一位投资机构人士表示,“中诚信国际的人告诉我们,以后要看评级报告的完整版,可能需要注册账号才能看了。”
据财新多方了解,这个变化的背后,实际上是主流评级公司正在酝酿评级报告披露方式的调整。当前看完整报告是免费的,未来可能借鉴国际评级行业的经验,逐渐实行简版报告+详版报告的分层披露。
完整的评级报告往往有几十页,会系统性分析宏观经济环境、行业发展趋势、公司治理结构、业务运营状况、财务指标、债务情况、外部支持力度等多方面,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对发行主体及具体债项的评级结论。
中国评级行业已经走过了近33年,商业模式一直是以发行人付费为主,也就是评级机构向发债企业收费,向发债企业提供信用评级报告。不过,由于评级机构的收入直接来源于被评级对象,容易形成“谁付费、谁主导”的扭曲关系,评级机构的独立性缺失,导致评级虚高且区分度不够。这种状况直接导致一些投资人对评级结果失去信任,认为“没什么可看的”。
国外成熟市场的评级结果大致呈现中间高、两边低的正态分布,而中国90%以上的评级集中在AA级以上,且大部分是AA+和AAA级。业内人士认为,这种“评级通胀”问题的背后,是过度依赖发行人付费模式下的利益冲突:发行人有动力选择能给更高评级的机构,而评级机构有时为了维持收入和市场份额妥协。此番探索能否打破泡沫、带来质变?更多内容请看《评级业再探投资者付费》。
《车市激战何时休?》
2025年已经过半,中国车市展现出两幅截然不同的图景。7月10日披露的最新信息显示,6月,汽车产、销继续维持同比超过10%的增速,形势似乎一片大好。
但市场参与者的体感则有所不同。有的车企抱怨行业“内卷”,有的上下游合作伙伴“哭诉”生存困境。据国家统计局披露,2025年前五个月,中国汽车制造业的利润总额同比下跌约12%、到1781.4亿元。
中汽协直接指出,以无序“价格战”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内卷式竞争”,是行业效益下降的重要因素。
实际上,2025年上半年车市同比大幅增长与前值较低直接相关。2024年“以旧换新”政策延续到2025年,边际效应递减,为了抢夺市场,主机厂纷纷以价换量,压力向上下游传导。
多名汽车供应链人士反映,行业存在主机厂反复压价、招标规则不透明、付款周期过长等问题。一名供应商人士告诉财新,早先合资车企的付款账期普遍为45天,而且以现金支付。随着市场形势恶化,部分合资企业延长账期至60天支付现金;自主品牌账期更长,多数是90天支付180天的银行承兑或商业承兑票据,相当于270天付款。银行承兑票据有银行兜底、信用等级高,商业承兑票据的信用等级依企业而定。“如果车企爆雷,银行承兑还能兑现,商业承兑就可能拿不到了。”
消费者能够买到更便宜的汽车看似美好,实际上潜藏风险。有行业人士称,汽车产品的使用周期通常达十年甚至更长,现在国内车企过于追求成本控制和开发速度,产品的耐用性、可靠性需要进一步观察。更多内容请看《车市激战何时休?》。
《火爆的“苏超”能否复制?》
2025年7月5日,“苏超”第六轮焦点战打响,南京队主场迎战苏州队,现场观众人数超过6万人,创下中国业余足球赛事上座人数新高。
“苏超”,就是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今年首次举办,全省 13 个地级市分别组建 1 支代表队参加比赛,由江苏省体育局和本省各地级市政府联合主办。
此前,苏超不温不火,爆点发生在南京市委宣传部发文《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官方发声鼓励竞争,瞬间引爆互联网热评。随后,“散装江苏”“没有假球,全是‘世仇’”等网络话题持续提升热度。
线上迅速传导至线下。如今,苏超已经是一票难求。而且,苏超的赞助也要靠抢。帮助“苏超”破圈的助推手之一就是中国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该公司多条业务线下场争夺“苏超”球队冠名。而物流业务“菜鸟”却因为名字被网友调侃,最终居然没有一支“苏超”球队愿意接受赞助。
赞助“苏超”期间,阿里正参与目前互联网最火的“外卖补贴大战”,力推即时零售业务淘宝闪购。淘宝闪购宣布的500亿元补贴计划中,阿里电商事业群CEO蒋凡给市场推广批了40亿元预算。在第六轮比赛前,淘宝闪购称,只要常州队能进一个球,就在赛后送出100万份免单。
“苏超”还带动了主场城市的酒店住宿、景点、餐饮等文旅消费增长。据预测,“苏超”整个赛季将创造超过3亿元综合经济效益,平均每个城市增收2000余万元。“苏超”究竟做对了什么?更多内容请看《火爆的“苏超”能否复制?》
此外,本期《财新周刊》还有关于下半年宏观政策重点何在、福岛核灾之后等内容。在下方的链接中,也可以找到过往所有《财新周刊》文章。升级订阅财新通,你不仅可以读到上述精彩报道全文,还可畅览财新全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