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文明之旅|历史人文社会

澶渊之盟是城下之盟吗?|公元1005


Listen Later

公元1005年,宋辽之间长达25年的战争在澶渊之盟签订后结束。当时,宋真宗担心朝野如何评价此盟约,通过试探发现大家认为结果尚可。然而,后世对澶渊之盟的评价存在争议,特别是它是否是“城下之盟”、每年给辽朝的“岁币”是否是“称臣纳贡”,以及是否是“丧权辱国”。
节目澄清指出,澶渊之盟并非城下之盟,因为宋军在战略上仍有选择权。每年支付辽朝的30万岁币(白银10万两,绢20万匹),在协议文本中被描述为地方特产和资助款,且由辽朝派人到边境雄州自取,而非宋朝派遣使臣送达,因此不属于称臣纳贡。
从经济上计算,这笔岁币对宋朝财政负担很小(占年收入的0.4%)。与每年边境驻兵约需花费1500万相比,30万岁币非常划算,辽朝甚至为宋朝守卫北部边境、抵挡更北方游牧民族。从榷场贸易所获利润也远超30万。
澶渊之盟的意义在于,它将原来不可计算的战争冲突转变为可计算的账本。这种安排为宋辽双方提供了通过调整岁币数字来精细调节关系的新战略工具,并建立了双方长期面向未来的权力义务关系,甚至通过岁币在辽朝内部培养了支持和平的力量。
本质上,澶渊之盟是双方长期对峙和碰撞后达成的理性平衡安排。它虽谈不上胜利或光彩,但带来了120年的和平。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解读|文明之旅|历史人文社会By 和你一起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