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孟子|一生的书

离娄上第1章


Listen Later

要点与引用:

离朱:即离娄,中国上古时期汉族传说人物。黄帝游赤水之北,登昆仑之丘,丢失了玄珠,黄帝就命离朱去寻找。因为他“能视于百步之外,见秋毫之末”,“察针末于百步之外”。

西方七宿是古代中国神话和天文学结合的产物。包括奎,娄,胃,昴,毕,参,觜。

之:会意字。甲骨文、金文从止,表示脚;从一,表示起点;合起来表示离此前往。本义是往、到。

不:象形字。像花托之形。本义是花托。假借为否定词。

规:会意字。左边是夫,像男人;右边是见,像人睁大眼睛看;合起来表示成年男子的见识有规度。本义是合乎法度。引申为法则、成例。

矩:会意字。金文形体像一个人手持用来画直角或方形的曲尺。小篆增木,表示木质曲尺或加工木料。后讹变为矩。本义是矩尺,画方形的直角尺。

方:象形字。古文字形体像耒。本义是一种农具。基本义是方形。方是部首字,从方取义的字与并排、旁边、方形有关。

員(圆):会意字。本字为員,甲骨文从鼎,上像鼎口圆形。后鼎讹变为贝。本义为圆形。

聰(聪):耳表意,表示听觉是耳朵的功能;悤表声,悤cōng 表示快速地聚合扎束。简体字从耳、总声,表示聪是对聚合在耳中的声音产生的感觉。本义是听觉。

律:会意字。从彳,表示路;从聿,拼音:yù(其古字形像手执毛笔的样子,是为笔之初文。),表示笔,聿兼表声,合起来表示行为法则。本义是法则。
十二律又分为阴阳两类,凡属奇数的六种律称阳律,属偶数的六种律称阴律。另外,奇数各律称“律”,偶数各律称“吕”,故十二律又简称“律吕”。五音六律中的六律是指阳律 。
五音又称“五声”。最早的音阶,仅用五音,即宫、商、角、徽羽。“五声”一词最早出现于《周礼·春官》:“皆文之以五声,宫、商、角、徵、羽。”而“五音”最早见于《孟子·离娄上》:“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庄子.外篇.骈pian拇:是故骈于明者,乱五色,淫文章,青黄黼黻之煌煌非乎?而离朱(即离娄)是已!多于聪者,乱五声,淫六律,金石丝竹黄钟大吕之声非乎?而师旷是已!—过分眼睛明亮的离娄也会被五色所惑,耳朵过分灵敏的师旷也会被五音六律所迷,离去根本大道追寻外在显现,像失去本性的骈拇和多余的枝指,非天下之至正。

後(后):会意字。甲骨文从人、从子,表示母生子。金文从彳,从幺,从攵,表示走在后面。简体字像人冲右边张口施令。本义与“前”相反。

法:会意字。金文从人、从口(象征穹庐之居)、从水、从廌(犍牛),表示人收起帐篷离开,带着牛羊,逐水草而居的意思;也有人避开凶险,依关窍渡河到达彼岸的意思。本义是法律。

舊(旧):“旧”字在殷商时代就已出现。甲骨文上部的萑(huán)就是猫头鹰的加符象形字,甲骨文上部的两只角,应该就是猫头鹰的两簇耳羽。甲骨文下部的“凵”在甲骨文中常与“臼”相通,这一构件在字中作声旁,指示这个字的读音。也有人认为下部像个鸟巢的样子,好像一只猫头鹰站在鸟巢里面。“旧”在文献中常用为“长久”“陈旧”之义,这一般认为是假借之义,因为“长久”“陈旧”都是抽象的概念,不便造字,所以使用假借的办法。由新到旧必须经过一段时间,所以旧就产生了过去、从前、原来的意义。

播:会意字。从手,表示用手播种;从番,番本指兽足,掘小坑播种其形似兽足践踏之迹。本义是撒种。

《易·系辞传》说:“圣人之大宝曰位。”《中庸》更说:“故大德必得其位。”

揆:会意字。从手,表示和动作有关;从癸,有估量义;癸兼表声,上面两足,下面画一箭矢表用揆测量距离。本义是推测、揆度。

守:会意字。从宀(房屋,表示官府)、从寸(手,表法度),表示依法掌管官府职事的意思。本义是职责。引申为防守、卫护。

“朝不信道,工不信度”,“朝”,朝廷,君王;“工”,百官。朝廷君王不信先王之道,百官就不信度,各自为政。
“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君子”,有位者。“小人”,一般小民。“君子犯义”,指上位者所行不义。“小人犯刑”,因有位官员犯义,一般百姓也会违法乱纪。

存:会意字。从子、从才,表示初生的草木和幼小的婴儿需悉心照顾。本义是问候,省视。常用义是存在、生存。
存的动名词性可以成性存存联系揣度。“成性存存,道义之门”出自孔子《周易·系辞》。

災、烖(灾):古时“灾”的写法较多,这是因为古人把灾害分得较细,有火灾、水灾、兵灾等。甲骨文是个会意字,模拟“火”在屋(“宀”)里,房子被烧,显然便是“灾”了。兵灾也成了可怕的悲惨的祸害。所以先民便以“戈”断“头发”(砍杀战俘或奴隶时头发挂在“戈”这种兵器上)作为“兵灾”的象征。

责:会意字。从贝,表示欠人的钱财;从束,表示债主催债时言词尖刻有如芒刺。简化为责。本义是讨债,这个意思后作"债"。

贼:会意字。从贝、从刀、从戈,表示持戈刀毁坏财货的意思。本义是毁坏,特指伤害。引申指有危害的人。


原文:
【離婁章句上】凡二十八章

■孟子曰。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聞而民不被其澤。不可法於後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詩云。不愆不忘。率由舊章。遵先王之法而過者。未之有也。聖人既竭目力焉。繼之以規矩準繩。以為方員平直。不可勝用也。既竭耳力焉。繼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勝用也。既竭心思焉。繼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故曰。為高必因丘陵。為下必因川澤。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謂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於眾也。上無道揆也。下無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義。小人犯刑。國之所存者幸也。故曰。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國之災也。田野不辟。貨財不聚。非國之害也。上無禮。下無學。賊民興。喪無日矣。詩云。天之方蹶。無然泄泄。泄泄猶沓沓也。事君無義。進退無禮。言則非先王之道者。猶沓沓也。故曰。責難於君謂之恭。陳善閉邪謂之敬。吾君不能謂之賊。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学习孟子|一生的书By 本照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