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与引用:
無(无):象形字。甲骨文和舞同字,像一人手持舞具举手投足舞蹈之形。本义是舞蹈。
弱:会意字。从弓、从彡,表示弓力小。本义是弓力小。引申为柔弱。
存:会意字。从子、从才,表示初生的草木和幼小的婴儿需悉心照顾。本义是问候,省视。现代用法存在偏于“在”而不是“存”的内涵。
绝:会意字。甲骨文从丝、从刀、从卩,表示以刀断丝,字形如继的右半边。本义是截断。
春秋末期南方的吴国强盛,齐国面对吴国威胁,齐景公哭涕着将女儿嫁到吴国,也就是齐景公认清事实,吴国强盛,齐国较弱,不能号令吴国,只能受命嫁女求和。
《说苑·权谋篇》载齐景公以女嫁吴王阖闾,送到郊外,泣哭说:“吾死不见汝矣。”《吴越春秋》则记载嫁吴王阖闾[hé lǘ]的太子波。吴王阖闾执政时期,以楚国旧臣伍子胥为相,以齐人孙武为将军。
命:会意字。从口、从令,表示用口发命令。本义是命令。《说文解字注》中解释为:命,使也。从口令。令者、发号也。“命”是及物动词,后面可以跟宾语,例如“王命申伯”“王命召虎”“王命召伯”“乃命鲁公”等等;而“令”在上古汉语中通常用作不及物动词,后面不带宾语,例如《论语》中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里的“令”就不可以替换为“命”。“命”与“令”皆有“发令”的意思,但“令”并不强调上级对下级,只是一般的发布号令。例如“未见君子,寺人之令”中,“令”只是一般的传令。
恥(耻):会意字。小篆从心、从耳,表示听到过错后心中感到羞耻。楷书从耳、从止,表示闻过则知耻而止。本义是耻辱。
先:会意字。上面是止,像脚;下面是人,表示走在人前。本义是走在前面。引申为时间、秩序在前的。与后(後)所指相反。
盥:会意字。甲骨文形体像在器皿中洗手之形。金篆隶楷从水、从臼、从皿,像双手在器皿中洗手。本义是浇水洗手。泛指洗涤。
執(执):会意字。简体字从扌、从丸,表示动手捉拿。本义是捉拿、拘捕。
《论语·季氏篇》中称:“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
受:会意字。上面是爪,表示手;下面是又,也表示手,中间是舟,表示船,合起来表示给予和接受。本义是交付和接受。现只指接受。
物:形声字。从牛,表示牛的毛色;从勿,勿兼表声,指牛毛色琐碎驳杂。本义是杂色的牛。引申为物品。
勿:会意字。甲骨文和金文形体相同,像一把刀,三个点儿是切割东西而沾附于刀上的物屑,这些物屑往往是无用之物,所以表示不要。本义是不要。
危:会意字。�”是斜刀头(从人)、从厄,表示人站在山崖边很危险,必须节制自己。本义是危险。
濁(浊):会意字。从水(氵),古文字形体像流水,表示水不清;从蜀,蜀是葵中虫,与葵颜色相混,而浊事杂质混在水中难分。本义是水浑浊。
取:会意字。从耳、从又,古代打仗以割取敌人的左耳计数报功。本义是割下左耳。引申为拿取。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这是古人之歌,名为“沧浪之歌”,《楚辞·渔父篇》也见引用。“楚辞”兴起于战国时期,是以屈原、宋玉等人为代表所创作的诗歌样式,它具有楚国鲜明的地方色彩,是继《诗经》以后出现的一种新诗体。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出自孔子《论语·卫灵公》
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出处孔子:《周易·系辞上》
民吾同胞出自宋•张载《西铭》:“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原文:
■孟子曰。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賢役大賢。天下無道。小役大。弱役強。斯二者。天也。順天者存。逆天者亡。齊景公曰。既不能令。又不受命。是絕物也。涕出而女於吳。今也小國師大國而恥受命焉。是猶弟子而恥受命於先師也。如恥之。莫若師文王。師文王。大國五年。小國七年。必為政於天下矣。詩云。商之孫子。其麗不億。上帝既命。侯于周服。侯服于周。天命靡常。殷士膚敏。祼將于京。孔子曰。仁不可為眾也。夫國君好仁。天下無敵。今也欲無敵於天下而不以仁。是猶執熱而不以濯也。詩云。誰能執熱。逝不以濯。
■孟子曰。不仁者可與言哉。安其危而利其菑。樂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與言。則何亡國敗家之有。有孺子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聽之。清斯濯纓。濁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