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与引用(部分文字演变图形见本集录音评论):
得:会意字。甲骨文形体像手持贝,表示得到。后加彳(路),表示在路上得到。本义是获得。
室:会意字,甲骨文的外部为“宀”,像房屋的样子,古文“室”本义指人所居住的房屋;内部为“至”字,其古字形像一支箭射至地面的样子,有“到达”的含义,也表示止息之意,两相会意,表示止息之处。
罪:会意字。从网(罒),表示网;从非表示翅膀,合起来表示被网住翅膀不能挣脱,指为非作歹的人逃不脱法网的制裁。
《孟子·离娄上》:“为政不难,不得罪於巨室。巨室之所慕,一国慕之。”东汉赵岐注:“巨室,大家也,谓贤卿大夫之家。”
《孟子·梁惠王下》:“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赵岐注:“巨室,大宫也。”
《孟子·滕文公下》:“仲子,齐之世家也。”
司马迁撰《史记》时以之记王侯诸国之事,著《世家》三十篇。
施:会意字。从方,表示旗帜;从也,表示旌旗飘扬似蛇身扭动。本义是旌旗飘扬的样子。借指实行、施展。
爾(尔):象形字。古文字形体像络丝架。爾简化为尔。本义是络丝架。假借为第二人称代词。
《论语·公冶长篇》子谓子产“其养民也惠”,与之聚之即养民也惠,为民聚财,因为小人怀惠。
《里仁篇》子曰:“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小人指一般老百姓
《论语·卫灵公篇》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恶勿施”的意思与孔子的话相同。
马斯洛需求的五个层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
《易经.乾卦.文言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
《道德经》,原文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志:会意字。篆书从心、从之,表示心意所向即志向,之兼表声。隶、楷书从士、从心,表示男子或知识分子心中有志向。本义是意向、志向。
陷:会意字。甲骨文像人掉进陷阱里。金文添加尖桩和绳索。后增阜,表示从高处坠入。本义是掉入。
非:会意字。像翅膀分张,表示相背、违背。本义是违背。
《道德经》第53章—大道甚夷,而人好径。(难抵名利诱惑)
《告子篇》,孟子批评告子“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而明言“义内也。”
道德经47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中庸》孔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道就在日常生活中,所以说道在尔、道不远人,《中庸》继开头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就接说:“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但是,世间人常好高骛远,千里寻道。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中庸第20章
《孟子·梁惠王篇》第六章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
《中庸》言:“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
原文:
■孟子曰。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故為淵敺魚者。獺也。為叢敺爵者。鹯也。為湯武敺民者。桀與紂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則諸侯皆為之敺矣。雖欲無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為不畜。終身不得。苟不志於仁。終身憂辱。以陷於死亡。詩云。其何能淑。載胥及溺。此之謂也。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言非禮義。謂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義。謂之自棄也。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曠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孟子曰。道在邇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