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与引用(文字演变图形见本集录音评论):
幾:西周金文作乙组图1、2,从“幼(yōu)”从“戍”会意。“幺”的古文字是丝的形象,丝是古人所熟悉的极为微小的物质,所以“幺”表示“小”的意思,而用两个“幺”表示“小之又小”的意思;“戍”的甲骨文由“人”和“戈”构成,表示人扛着戈守卫的意思。守卫之际必须关注一切细微的动静,所以“幾(乙组图8)”字本表示“隐微”的意思。成语“见机而作”,原作“见几而作”,意为看到事物的细微迹象即有所行动。
察:会意字。从宀 、从祭,合起来表示祭祀活动是大事应详审、细究。本义是详审、细究,引申为仔细看。
“察见渊鱼者不祥”,出自《列子.说符》,原句是“察见渊鱼者不祥,智料隐匿者有殃”。
人性:真、善、美。禽兽:真、善(本能)牛、狗、雁。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依从而非推销。
由内在发出行为,非外在追求来的。
《论语·卫灵公》”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意思是:人能够使道发扬光大,不是道使人的才能扩大。人必须首先修养自身、扩充自己、提高自己,才可以把道发扬光大,反过来,以道弘人,用来装点门面,哗众取宠,那就不是真正的君子之所为。这两者的关系是不可以颠倒的。
举例:朱熹注:“人外无道,道外无人。然人心有觉,而道体无为;故人能大其道,道不能大其人也。”
《中庸》说的“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是一个道理。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旨:会意字。从匕(汤匙)、从曰(嘴巴),合起来表示汤勺舀美食入口,口里那个一指不舍得下咽。表示美味食物为人称赞。本义是美味、旨味、主旨。
“汤执中,立贤无方”
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孟子尽心上第26章
孔子读《易经》的心得报告里有一句话: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方就是方所,方位。无方就是没有位置,无所在,亦无所不在。
先生曰:“《诗》、《书》、六艺,皆是天理之发见,文字都包在其中。—天理现象为王者之迹和文字的《诗》,王者之迹熄和《诗》亡,但天理本体存,故有然后《春秋》作。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摘自:论语·雍也篇
窃(竊):会意字—形声字。从穴、从米、从禼(蝎子类爬虫),表示表示虫把米偷到洞穴中;切表声,表示物与主断了关系。本义是偷盗。
《论语》的《阳货篇》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诸子百家之学出自王官(王朝的官府)”—根据《汉书·艺文志》《艺文志》始见于班固著的《汉书》,删定刘歆《七略》而成。
所谓王官就是王者之官,就是天子设的百官,各种官有他各种特殊的职能。而诸子的学问呢,就是从王官流出来的。
孔子时代,礼崩乐坏,周王室的王官纷纷逃散。《论语》就记载了当时的周王室的乐官集体大逃亡的事:太师挚逃到了齐国,"亚饭"干逃到楚国,"三饭"缭逃到蔡国,"四饭"缺逃到秦国,打鼓的方叔逃到黄河之滨,摇小鼓的武逃到汉水之涯,少师阳和击磬的襄则一直逃亡到海边。
《汉书·艺文志》的说法,儒家出于司徒之官(掌户籍和授田),道家出于史官(掌记录史事和保管档案),名家出于礼官(掌仪节),墨家出于清庙之守(掌守宗庙),法家出于理官(掌刑狱),阴阳家出于羲和之官(掌观象授时),纵横家出于行人之官(掌使节往来),杂家出于议官(掌谏议),农家出于农稷之官(掌农事),小说家出于稗官(一种小官)。
原文:
■孟子曰。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於庶物。察於人倫。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
■孟子曰。禹惡旨酒而好善言。湯執中。立賢無方。文王視民如傷。望道而未之見。武王不泄邇。不忘遠。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繼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
■孟子曰。王者之迹熄而詩亡。詩亡然後春秋作。晉之乘。楚之檮杌。魯之春秋。一也。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孔子曰。其義則丘竊取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