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哥茶室:战争、芯片与茶的棱镜

从北斗卫星到星辰大海:中国航天事业的崛起之路


Listen Later

1994年,当中国启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时,很少有人能想到这个被西方技术封锁的国家能在26年后建成全球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如今,北斗系统每天为全球超过10亿用户提供定位服务,精度达到厘米级。这背后是中国航天人三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与突破。

中国航天事业始于1956年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的成立。当时钱学森带领的团队只有156名科研人员,连像样的实验室都没有。但正是这支队伍在1970年成功发射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让《东方红》乐曲响彻太空。从那时起,中国航天就走上了一条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

北斗系统的建设堪称中国航天发展的缩影。2000年发射第一颗试验卫星时,定位精度只有20米。到2020年完成全球组网时,北斗三号系统的定位精度已提升至2.5米,在全球范围内与GPS平分秋色。更令人惊叹的是,北斗独创的短报文通信功能,能在没有地面网络时发送1200字的信息,这项技术连美国GPS都不具备。

航天事业的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2017年长征五号遥二火箭发射失利,让中国空间站建设计划被迫推迟三年。但正是这次挫折催生了"归零"标准——要求所有故障必须从源头解决。此后长征五号连续六次发射成功,将天和核心舱等空间站关键组件送入太空。这种"把每个螺丝钉都拧到最紧"的航天精神,正是中国航天成功率保持在95%以上的秘诀。

今天的中国航天已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嫦娥五号带回1.7公斤月壤,让中国成为第三个实现月球采样返回的国家;"天问一号"一次完成火星绕落巡,创造了人类深空探测的新纪录;空间站建成后将成为除国际空间站外唯一的在轨空间实验室。这些成就背后是每年超过200次的航天发射,以及数以万计科研人员的日夜奋战。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回望,中国航天的意义早已超越技术本身。北斗系统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风云卫星为全球气象预报提供数据,中国空间站向所有联合国会员国开放实验资源。正如航天员王亚平在太空授课时所说:"我们的梦想是让人类文明的光芒照亮更远的星空。"当中国航天人把目光投向更远的木星和太阳系边际时,他们正在书写的不只是中国故事,更是人类共同探索宇宙的新篇章。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四哥茶室:战争、芯片与茶的棱镜By 昆仑四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