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 Refinery | 決策者的科技洞察

CoreWeave 準備上市,代表甚麼意義? | 科技一周 | 20250314


Listen Later


以下為本周的科技重點 GPUaaS、CoreWeave、AI Hyperscaler



有一家新公司準備要上市,非常值得注意。
這家公司叫做Coreweave,他們做的很特別,叫做AI Hyperscaler。
Hyperscaler 我們知道,這個AI Hyperscaler 就是只專注於GPU 
結果原本的Hyperscaler 竟然還要跟他租ㄟ

資料中心的GPU運算還要跟他租,因為他非常的專精。
專精的就是提供AI 的算力,我們也預估會成為AI 熱潮的下一步是否能繼續的一個關鍵指標! ,我記得黃仁勳在最近的一次電話財報會議裡面,也有提到這間公司,Coreweave。簡單說,取得GPU,向組裝廠購買Server (技嘉、Dell、Supermicro 都有Coreweave 有業務往來),然後賣算力給人家。

我們一直以來都沒有辦法獲得關於AWS 、Google Cloud, Azure 的營收與利用率的資料,因為這些本來就不是一間公司而是一個事業單位,但是這個CoreWeave上市之後就會改變這件事情! 

我們今天就拿這個Coreweave 的上市文件 S-1來閱讀,以及CEO與各級幹部,以及CEO與最早期投資人的訪談,看看他能夠帶給我們甚麼樣的新啟發吧? 一樣分為五點




1️⃣CoreWeave 的 IPO:從「挖礦」到 AI 基礎設施巨頭?
這家公司原本是個加密貨幣挖礦團隊,後來一個急轉彎,變成 AI 運算服務商。現在它自稱「AI Hyperscaler(還特地註冊了商標),說白了,就是專門賣AI算力的雲端公司。
CoreWeave 成立於2017年,由三位大宗商品基金經理人員創立 (天然氣、碳權等等),他們最初將加密貨幣挖礦的興趣轉變為以太坊挖礦為核心的公司,透過使用圖形處理單元(GPU)來驗證區塊鏈交易,並在新澤西州的數據中心進行業務運營。這些創始人最初專注於利用GPU的運算能力來支援以太坊網絡的運行。

Brannin McBee and Michael Intrator of CoreWeave 
然而,到了2019年,創始人做出了戰略上的轉型,這一決定事後證明是非常成功的。他們開始著手建立一個專門的雲端基礎設施,並在七個設施中擴展,提供大規模的GPU加速服務。
這一轉型讓CoreWeave從一家加密貨幣挖礦公司轉變為一個雲端基礎設施服務商,進一步進軍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等需要高效能運算的領域。專注於GPU加速的雲端計算,讓CoreWeave在現代雲端領域中佔有一席之地,並為各種前沿技術應用提供強大的支持。
2019年,他們為什麼要知道做這個pivot 也是蠻神奇的。





我自己的想法,右邊的這位 Michael Intrator
他一直是一個Asset Manager。managing asset.
那這個時代最重要的資產是甚麼,就是GPU囉
2️⃣價值主張
在S-1 的文件中,因為這份文件就是要面對潛在投資人的,你是要招募新股,所以你必須講的簡單易懂,在輝達之道這本書中有清楚說明,一個企業領導人必須能夠完全清楚的表達自己到底是在解決甚麼問題。
所以他們在解決甚麼問題?
解決一個問題叫做今天的運算需求已經跟往常大不相同,今天有非常多的AI 運算,未來也只會越來越多,但是現存的資料中心,所滿足的終端服務像是網站代管、搜尋資料庫 以及SaaS 軟體及服務,這些基本上與AI 的需求完全不同。
我特別喜歡它定位別人與自己的一小段話,聽完定位就出來了。
*The generalized cloud (已經畫線了) revolution that began in the 2000s was build to host website, search databases, and SaaS, that have fundamentally different needs than AI.
未來的運算有甚麼不同?
如同我們上集所說,除了大家熟悉的AI運算之外,這三四個月以來我們所描繪的AI 2.0,包含Voice Assistant 、Inference、Agentic AI、Physical AI,這些就是新一代的需求,來自許許多多的AI 新創,甚至也包含了其他的 Hyperscaler。
根據CEO 的說法,包含CGI rendering, protein folding, AI/ML
若把AI 當成是一種新的運算方式,那這個就很合理,也完全符合黃仁勳在多個場合所說的,既有的資料中心勢必要進行更新,但是在那些未來的需求都成真之前,你有沒有辦法一兩句話交代完他們是誰,而你是誰。
3️⃣營收暴衝,但賺錢?還早!
CoreWeave 營收在 2 年內從 1600 萬美元 飆升到 19 億美元,這樣的增速,換算成年複合成長率是約為 989.7%。








連 OpenAI 都會羨慕。
但問題是:
還沒盈利,虧損仍然驚人。
During these periods, we continued to invest in growing our business to capitalize on our market opportunity. As a result, our net loss for the years ended December 31, 2022, 2023, and 2024 was $31 million, $594 million, and $863 million, respectively.
沒看錯,虧錢當然是因為持續擴展。建置算在費用以及高額的折舊攤提,也因為還在擴展,這些還沒有轉化為營收。

  • 債務高築,目前負債超過 80 億美元
  • 光利息支出就 3.6 億美元,這種成長模式很像早期的 AWS,但差別在於 AWS 的母公司 Amazon 有零售業務支撐,而 CoreWeave 只有 GPU 跟貸款。

他們的營運模式是這樣
①募資與購買GPU:CoreWeave 的初期發展依賴於大量的募資,這些資金主要用於購買高效能的GPU,尤其是用於提供GPU加速雲端計算服務。他們通過這些GPU來支援人工智慧、機器學習、數據分析等領域的高效能運算需求。

②聚焦於GPU並獲得Nvidia的支持:CoreWeave 專注於GPU雲端服務,這一聚焦使他們與Nvidia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係,獲得了Nvidia的入股和晶片支持。Nvidia的技術支持不僅提升了CoreWeave的運算能力,也強化了其在高效能計算市場中的競爭力。

③GPU資產作為貸款抵押:隨著GPU資源的積累,CoreWeave還能利用自有的GPU資產來進行貸款,進一步擴大業務規模。這種以GPU資產為抵押的方式,使他們能夠在不斷擴展基礎設施的同時,保持足夠的資金流動性來應對業務需求。

④擴展到一定規模後進一步募資:在公司建立起初步的雲端基礎設施並實現穩定運營後,CoreWeave 再次進行了募資,以進一步擴張業務。這一階段的募資主要用於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規模與效率,並拓展到全球更多市場。
⑤然後準備上市
這樣的模式你做的來嗎? 你拿GPU當抵押去貸款,萬一抵押品跌價了呢?
4️⃣經營風險
 微軟是最大客戶,也是最大風險目前 62% 的營收來自微軟,這是一把雙面刃,重點是微軟自己也有資料中心,為什麼要購買Coreweave,這就是奈德拉厲害的地方,他當承租方,是比較有彈性的作法。

For the years ended December 31, 2023 and 2024, our largest customer was Microsoft, which accounted for 35% and 62% of our revenue, respectively. Any negative changes in demand from Microsoft, in Microsoft’s ability or willingness to perform under its contracts with us, in laws or regulations applicable to Microsoft or the regions in which it operates, or in our broader strategic relationship with Microsoft would adversely affect our business, operating results, financial condition, and future prospects.

押注 NVIDIA,CoreWeave 擁有超過 25 萬張 NVIDIA GPU,基本上是 NVIDIA 最大的「股東」之一(雖然沒股份,只有硬體),但這帶來一個問題:高度依賴 NVIDIA供應鏈單一,晶片如果來個甚麼過熱問題,你不就出大問題。
但是仔細想想,這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輝達對他們的投資甚至是介紹客戶給他們,代表他們在做的事情就是對於輝達的終端客戶是有幫助的。
5️⃣ 募資歷史
2017年初創期Atlantic Crypto 最初由三位商品交易員創立,並未進行大量的外部募資。最初,他們通過自己的資金來支持公司運營,專注於以太坊挖礦業務。
2019年轉型期:當公司轉型進入雲端基礎設施領域時,開始尋求外部融資以擴展其業務,尤其是為了支援其基於GPU加速的雲端計算服務。然而,這一階段的具體融資情況並不完全公開。
2021年A輪融資:神奇的事情來了,改名為CoreWeave, 2021年進行了A輪融資,最先是得到了一家叫做成功籌集了約2億美元。這輪資金主要用於擴展其GPU加速雲端基礎設施,並加強對人工智慧、機器學習和其他高效能計算應用的支持。
2023年B輪融資CoreWeave 在2023年再次進行募資,這次他們成功籌集了約4億美元的資金。
2024年C輪融資: AI新創CoreWeave 籌得11億美元C輪資金推動人工智慧發展

總結:這筆生意能做嗎?
CoreWeave 是 AI 產業裡的算力供應商,在分析科技業的路上,大家最常講的就是就像當年賣牛仔褲給淘金者的 Levi's,坦白說這種老掉牙的比喻方式我完全不認同。Levi’s 真正成功還包含用銅釘強化口袋的創新作法,當然還是要有人真的挖到金礦,還有整個西部開發需要大量勞力工作這個故事才能持續,才會有源源不絕的人來。
最後那些掏金者怎麼了呢? 因為中期以後的掏金技術也需要更多資金,所以事實上掏金者並沒有真的賺到甚麼錢。
倒是我有個親身的體驗,在從事餐飲業經營的那幾年,我們在花蓮經營飲食店,發現有一個很特殊的服務叫做代客煮飯: 你只要任何時刻要買一斤或10斤煮好的白飯,馬上會有人騎著摩托車送來。原因是這樣,開餐廳的人通常都用大鍋子煮飯,一次煮就是很多碗,很容易浪費,而且通常還要一個額外的人力專門煮飯,如果有代客煮飯而且隨叫隨到,的確是省去一個很大的麻煩,這是白米as a service,也讓更小的小吃店可以試試看! 
另外一點,想到的是板橋林家當初是怎麼發跡的?
在清朝乾隆年間的林爽文事件(1786-1788年)中,透過戰亂期間操控米價「低買高賣」而致富的家族,據說是板橋林家(也稱為林本源家族)。
戰亂時機掌握: 林本源家族在林爽文事件期間,利用社會動盪與糧食短缺的機會,以低價收購米糧,並在戰時以高價出售,迅速累積了大量財富,這個叫做搶占稀少資源建立事業。
如同Coreweave,我覺得這整場IPO 的關鍵就是佔據稀有資源,敏銳的嗅覺,那麼這場 IPO,投資人的核心問題是:

  • AI 算力市場會不會持續爆發? 你的關鍵資源會一直被人需要嗎
  • 微軟和其他巨頭會不會改變策略? 自建代租,還是不會?
  • 它對 NVIDIA 的依賴,會成為風險還是優勢?
  • 事實上AI 運算的內容也推陳出新,他的費用會不會高居不下?

這是一場高風險、高回報的賭局,適合那些相信 AI 市場會持續升溫的投資人。但如果 AI 熱潮降溫,CoreWeave 的高槓桿的營運模式,可能就會成為沉重的枷鎖。CoreWeave, Inc. (CRWV) ,追蹤起來! 









        20250314


參考資料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6xALgeaSZM&t=259s
https://www.magnetar.com/insights/exploring-ai-driven-demand-for-high-performance-computing
https://www.crunchbase.com/person/michael-intrator
https://www.sec.gov/Archives/edgar/data/1769628/000119312525044231/d899798ds1.htm
https://www.ctee.com.tw/news/20250310700067-439901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Tech Refinery | 決策者的科技洞察By Jeff & 新台灣人數位編輯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