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朋友们,先抛结论:2% 的上证跌幅、4% 的创业板跳水,外加 1.98 万亿的巨量成交——这不是末日,是市场在“换血”。恐慌盘、止损盘一次性出清,等于把筹码从胆小的人手里,交到更冷静的人手里。你慌不慌?先别慌,咱们用十分钟把这场暴跌拆给你看。
先扫一眼盘面:上证从 3900 一路掉到 3830,深成指、创业板更惨。但注意,成交量拉到 1.98 万亿,什么概念?上一次出现这种天量,是 2018 年 10 月。那年你在场吗?当时也是哀鸿遍野,可回头看,2019 到 2020 两年,沪深 300 翻倍。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套路极其相似。
估值层面,这轮下跌把很多板块直接踹回“合理区”。沪深 300 市盈率回到历史中位,换句话说,打折甩卖。便宜不代表立刻涨,但便宜给了长期资金舒服上车的理由。
那到底是谁把市场砸下来的?三大推手:政策、资金、情绪,一个都跑不了。
先说外部。美联储 12 月降息概率跌破 50%,全球流动性预期瞬间收紧。更刺激的是日本债市,10 年期日债收益率狂飙,30 年期创纪录新高。20 万亿美元规模的日元套利交易可能反转——这相当于全球市场突然缺了一块大血包,资金重新排队,A 股被挤到后排。
内部呢?年内低点到现在,碳酸锂价格涨 56%,相关股票翻倍的比比皆是。涨多了自然有人落袋,获利盘一涌而出,踩踏就来了。别忘了,情绪是放大器。大家脑补一下电影院里有人喊“着火”的场景,没人核实,先跑再说。股市里也一样,情绪跑得比基本面快十倍。
咱们把时间拉长,A 股 20 年历史里,每一次深蹲之后都有一次起跳。2008 年金融危机砸到 1664,随后两年指数翻两倍;2015 年股灾砸到 2638,之后也走出结构性牛市。市场体检一次,挤出泡沫,反而更健康。
再说行为金融学,丹尼尔·卡尼曼的前景理论早就告诉我们:人对亏损的痛觉是盈利快感的两倍。所以大跌时,大家第一反应是“砍”,而不是“想”。砍完再后悔,循环往复。
聪明资金在干嘛?社保去年四季度悄悄加仓,银行股成了心头好。农业银行一家就买到 1250 亿市值。你自己品,最保守的钱都敢逆势出手,说明他们眼里不是危机,是折扣季。私募那边也一样,好公司打折卖,千载难逢,他们可没犹豫。
轮到咱们普通人,怎么操作?记住三句话:
第一句,资产配置永远排第一。别一把梭哈,把股票、债券、黄金按年龄和风险分一分。最简单的算法:100 减去年龄,就是股票仓位的上限。
第二句,大跌用定投。价格越低,你买得越多;价格越高,你买得越少。长期下来,成本自然平滑。别想着一次抄到底,那是神做的事。
第三句,把每次大跌当课堂。搞清楚这次是谁先砸盘、砸完后资金流向哪儿,比盯盘红绿线有用得多。
说到情绪,最难管的是“处置效应”:赚钱了拿不住,亏钱了死扛。结果好票早早卖飞,烂票一路深套。巴菲特那句老话再念一遍:别人恐惧我贪婪。听起来像鸡汤,真正做到的人确实凤毛麟角。
未来机会在哪?三条主线:
第一,AI 产业链。短期有泡沫,长期趋势没走完。算力、应用、数据,每一层都有金矿。
第二,产业出海。中国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还在放大,家电、机械、汽车零部件,龙头公司估值刚回到合理区间。
第三,高股息资产。银行、保险、公用事业,股息率 5% 以上,在全球利率高位震荡的背景下,稳稳的幸福。
资金流向也给出线索:险资提高权益配置比例,社保悄悄扫货,长线子弹正在上膛。他们买的方向,往往领先市场半步。
最后提醒一句:投资是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短期波动影响的是账面数字,长期决定收益的是资产质量。心态别崩,崩了就真输了。
给大家留个作业:今晚回去翻翻持仓,问自己三个问题——我买的公司靠什么赚钱?三年后它还在不在?今天的价格打了几折?把答案写在本子上,大跌夜就不那么难熬。
市场有风险,恐惧更危险。保持理性,我们下期再聊。
By 国货崛起朋友们,先抛结论:2% 的上证跌幅、4% 的创业板跳水,外加 1.98 万亿的巨量成交——这不是末日,是市场在“换血”。恐慌盘、止损盘一次性出清,等于把筹码从胆小的人手里,交到更冷静的人手里。你慌不慌?先别慌,咱们用十分钟把这场暴跌拆给你看。
先扫一眼盘面:上证从 3900 一路掉到 3830,深成指、创业板更惨。但注意,成交量拉到 1.98 万亿,什么概念?上一次出现这种天量,是 2018 年 10 月。那年你在场吗?当时也是哀鸿遍野,可回头看,2019 到 2020 两年,沪深 300 翻倍。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套路极其相似。
估值层面,这轮下跌把很多板块直接踹回“合理区”。沪深 300 市盈率回到历史中位,换句话说,打折甩卖。便宜不代表立刻涨,但便宜给了长期资金舒服上车的理由。
那到底是谁把市场砸下来的?三大推手:政策、资金、情绪,一个都跑不了。
先说外部。美联储 12 月降息概率跌破 50%,全球流动性预期瞬间收紧。更刺激的是日本债市,10 年期日债收益率狂飙,30 年期创纪录新高。20 万亿美元规模的日元套利交易可能反转——这相当于全球市场突然缺了一块大血包,资金重新排队,A 股被挤到后排。
内部呢?年内低点到现在,碳酸锂价格涨 56%,相关股票翻倍的比比皆是。涨多了自然有人落袋,获利盘一涌而出,踩踏就来了。别忘了,情绪是放大器。大家脑补一下电影院里有人喊“着火”的场景,没人核实,先跑再说。股市里也一样,情绪跑得比基本面快十倍。
咱们把时间拉长,A 股 20 年历史里,每一次深蹲之后都有一次起跳。2008 年金融危机砸到 1664,随后两年指数翻两倍;2015 年股灾砸到 2638,之后也走出结构性牛市。市场体检一次,挤出泡沫,反而更健康。
再说行为金融学,丹尼尔·卡尼曼的前景理论早就告诉我们:人对亏损的痛觉是盈利快感的两倍。所以大跌时,大家第一反应是“砍”,而不是“想”。砍完再后悔,循环往复。
聪明资金在干嘛?社保去年四季度悄悄加仓,银行股成了心头好。农业银行一家就买到 1250 亿市值。你自己品,最保守的钱都敢逆势出手,说明他们眼里不是危机,是折扣季。私募那边也一样,好公司打折卖,千载难逢,他们可没犹豫。
轮到咱们普通人,怎么操作?记住三句话:
第一句,资产配置永远排第一。别一把梭哈,把股票、债券、黄金按年龄和风险分一分。最简单的算法:100 减去年龄,就是股票仓位的上限。
第二句,大跌用定投。价格越低,你买得越多;价格越高,你买得越少。长期下来,成本自然平滑。别想着一次抄到底,那是神做的事。
第三句,把每次大跌当课堂。搞清楚这次是谁先砸盘、砸完后资金流向哪儿,比盯盘红绿线有用得多。
说到情绪,最难管的是“处置效应”:赚钱了拿不住,亏钱了死扛。结果好票早早卖飞,烂票一路深套。巴菲特那句老话再念一遍:别人恐惧我贪婪。听起来像鸡汤,真正做到的人确实凤毛麟角。
未来机会在哪?三条主线:
第一,AI 产业链。短期有泡沫,长期趋势没走完。算力、应用、数据,每一层都有金矿。
第二,产业出海。中国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还在放大,家电、机械、汽车零部件,龙头公司估值刚回到合理区间。
第三,高股息资产。银行、保险、公用事业,股息率 5% 以上,在全球利率高位震荡的背景下,稳稳的幸福。
资金流向也给出线索:险资提高权益配置比例,社保悄悄扫货,长线子弹正在上膛。他们买的方向,往往领先市场半步。
最后提醒一句:投资是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短期波动影响的是账面数字,长期决定收益的是资产质量。心态别崩,崩了就真输了。
给大家留个作业:今晚回去翻翻持仓,问自己三个问题——我买的公司靠什么赚钱?三年后它还在不在?今天的价格打了几折?把答案写在本子上,大跌夜就不那么难熬。
市场有风险,恐惧更危险。保持理性,我们下期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