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09年,宋真宗在都城开封大兴土木,修建规模巨大的玉清昭应宫,用于供奉“天书”。这座道观面积达35万平方米,相当于当时北京故宫的一半。工程耗资巨大,估计高达两亿贯钱,原计划15年,却仅用六年就匆忙建成。工程由财政部长丁谓总负责,宦官刘承珪监督,决策者表现出极度急切。
节目探讨了为何这项耗费巨大的工程未能引发如秦隋时期那样的民众反抗或士大夫的坚决反对。原因在于,宋朝的大型工程主要使用**雇佣的禁军和厢军**,而非强征农民。参与者能获得**丰厚报酬和赏赐**,项目所在地还可能免税。普通百姓甚至乐于参与,因为这是“给老天爷打工”。
更重要的是,尽管儒家士大夫反对大兴土木,但多数重臣如宰相王旦并未公开反对。这并非因惧怕,而是因为皇帝有更难以反驳的理由。一是宋真宗声称是为了**祈求皇嗣**。二是核心原因:通过这项工程以及之前的封禅等活动,效仿唐玄宗,**强化宋朝统治的合法性,证明国家正处于“太平盛世”**。士大夫们理解皇帝此举背后的政治动机。
此外,一旦工程启动,便形成了各种利益结构,如设立“祠禄官”安置闲职官员,使得项目一旦开始,便难以轻易停止,演变为一个复杂的社会现实。玉清昭应宫最终于1029年毁于雷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