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老師講解國際新聞、中東與中亞歷史、中國事務、太空知識的頻道。 Diplomat's daily news review and history research on Middle East and Central Asia, China Affairs and Space Exploration

大唐帝國興衰史與唐代對中亞安西地區之經營-蒙古與歐亞大陸遊牧民族變遷史(34)


Listen Later


終於要來講大唐帝國的故事,為何北方遊牧民族史會講到唐朝?因為她有經營到中亞地區一段時間,而且李唐家族應該是鮮卑或高車胡人後裔。


唐朝第一代為太祖李淵,李淵祖父為李虎,為西魏八柱國之一。北魏入中國,主動進行漢化政策,改漢性、說漢話、穿漢服,拓跋改名為元,因此又稱為元魏。

西魏宇文泰為權臣掌控西魏,李虎為第二號人物。北周就是鮮卑宇文家族篡了西魏,建國稱帝,他們一度曾經進行反漢話胡化政策,李虎賜姓為大野氏。所以李虎應該是鮮卑或高車人無誤,又以鮮卑可能性較高。

616年 李淵受隋煬帝重用,於616年被派為太原留守,但隋煬帝對他也不放心,派王威與高君雅監督。617年李淵殺王威、高君雅,在太原起兵造反,當時北方已經群雄並起,一片烽火。不久,李淵率諸子眾將攻破守備關中的屈突通,占領隋都大興城。李淵擁立楊侑為帝,是為隋恭帝,遙尊隋煬帝為太上皇,自任大丞相,進封唐王。而在揚州的隋煬帝,他心灰意冷,不願返回關中,最後於618年的江都政變中被宇文化及等叛軍殺害。李淵藉此機會,於618年五月迫使隋恭帝禪位,建國唐朝,即唐高祖。都城大興改名為長安,封嫡長子李建成為太子、嫡次子李世民為秦王、嫡四子李元吉為齊王。

626年玄武門之變唐朝的崛起有賴秦王李世民,他的軍事才能突出,率軍贏得多次關鍵勝利。掃平群雄後,太子李建成與李世民為了皇位而鬥爭,626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了哥哥太子李建成與弟弟齊王李元吉,控制長安。李淵深知形勢,於是禪讓帝位,成為太上皇。李世民繼位,即唐太宗。同年626年東突厥突然襲擊長安,率軍抵達距離長安不遠的涇陽(今陝西咸陽涇陽縣)。對此唐太宗親率高士廉、房玄齡等在渭水隔河與突厥可汗對峙,定下渭水之盟。

之後,唐太宗積極對付突厥,挑撥頡利可汗與突利可汗的關係,以及突厥與週圍諸部的關係。突厥與鐵勒諸部一樣是突厥語族的部族,但是突厥是來自阿爾泰山的西方突厥化部落,後來靠擊敗柔然帝國崛起,建立強大的第一突厥汗國。

627年東突厥的藩屬薛延陀、回紇、拔也古、同羅諸部因為不認同頡利可汗的政令與改革國俗,紛紛脫離,改立薛延陀部為可汗,突利可汗也歸降唐朝。而東突厥在分裂後又遇到大雪侵襲,牲畜大多被凍死餓死。629年李靖率騎兵奇襲攻滅東突厥,回紇與鐵勒聯軍出兵協助並歸附唐朝,隔年鐵勒各族入貢長安,諸民族尊稱唐太宗為天可汗。

在貞觀四年(公元1104年),驚才絕艷的不世名將李靖,僅僅以三千之眾,奇蹟般使得突厥主力土崩瓦解,而後與另一位大唐名將李世績的配合之下,一舉將東突厥徹底消滅。(這裡被消滅的突厥是政權名而不是民族)於是在大約50年中(630-682年),東突厥汗國臣屬於中國。

柴達木的突厥碑文上記道:「貴族子弟,陷為唐奴,其清白女子,降作唐婢。突厥之匐,棄其突厥名稱(或官銜),承用唐官之唐名(或銜),遂服從唐皇,臣事之者五十年。為之東征向日出之方,西征遠至鐵門。彼等之克國除暴,皆為唐皇。出力也。」唐朝利用投降的突厥軍隊作為先鋒,在西域建立了自己的統治地位。


消滅突厥之後,唐朝正式開始了對西域的經營。在伊吾(哈密)、鄯善等國臣服於唐朝之後,唐朝又於貞觀十四年攻滅了西域上的絆腳石—高昌國,建立了西州和安西都護府。此後唐朝連續剿滅了焉耆、龜茲、疏勒、于闐等二十幾個不聽話的西域小國,建立了以安西四鎮為核心的西域統治體系。當時的安西四鎮為龜茲(今新疆庫車)、疏勒(今新疆喀什)、于闐(今新疆和田西南)、焉耆(今新疆焉耆西南),安西都護府則座落在龜茲鎮。中國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詩人之一李白,即是出生在西域的碎葉城中,這也算是唐朝經營西域的成果之一吧。

顯慶二年(657年),唐軍滅西突厥汗國,將整個西域納入了自己的掌控之下。唐朝在中亞碎葉川以東置昆陵都護府,以西置蒙池都護府,皆隸屬於安西都護府。於是原臣服於西突厥的昭武九姓等中亞諸國紛紛歸附唐朝,唐朝的直接統治已經伸延到帕米爾地區。(昭武九姓國即是位於今阿姆河(Amudar'ya)及錫爾河(Syrdar'ya)流域,原隸屬俄羅斯並位居中亞細亞以南的的地域中,最遠至鹹海(AralSea)、裏海以東一帶的康國(Samarqand)、安國(Boukhara)、石國(Chach)、史國(Kesh)、曹國(Khebud)、何國(Koshana)、米國(Maimargh)、燖(Khwaresm)、戍地(Betik)等九個國家。該九國因其祖輩世代居住甘肅祁連山昭武城,雖然分成九個國家,但仍以昭武為姓。所以歷史上統稱昭武九國,也被稱作粟特(al-Sughd)諸國。)


和漢朝僅僅是屯墾戍邊不同,唐朝對西域是實實在在的開發和統治。首先唐朝在西域建立了十分完善的軍政管理機構,以都護府為最高行政機關,下轄軍事和行政兩大管理系統,官有定員,職有專任。二是著眼於綜合開發,使各方面建設相輔相成。因地制宜,既推行屯田制,又在東疆地區引進內地的均田制和租庸調製,對招募的屯民則實行租佃制和分成制。軍事上推行兵農合一的府兵制,使駐軍很好地擔負起屯墾戍邊的雙重職責。三是尊重各民族的權益,任命其本民族的首領管理其內部事物,各少數民族不必向中央政府繳賦稅。這些政策使得以安西四鎮為中心的西域地區開始繁榮興旺起來。下面是安西都護府的具體統治範圍。唐朝在中亞南部暨阿富汗地區大規模建制行政區劃有兩次。659年,設立了217個州縣。661年,在興都庫什山以南的16國設立了8個都督府;76個州;110個縣,126個軍府。這些單位均受安西大都護府管轄。早期建制的主要地區:(前面為今地名)塔什干:當時稱為「石國」。658年已經設立了大宛都督府。費爾干納:當時稱為「寧遠」。658年設立循州都督府。撒馬爾罕:總稱為「康」。631年設立康居都督府。米國:在撒馬爾罕南部。658年設立南謐州,任命刺史(唐朝的州長叫刺史)。卡塔-庫爾干:當時稱為「何國」。641年設立貴霜州,任命刺史。烏拉-提尤加:在寧遠西南四百里,當時稱為東曹。唐高祖時已經歸附。沙赫里夏勃茲:當時成為「史國」,642年設立劫法州,任命刺史。布哈拉:古代成為「安國」,設立安息州,任命刺史。661年的區劃設置主要在阿姆河中上游及今阿富汗境內。經過這兩次建制後,唐朝在中亞南部暨阿富汗地區的主要行政區劃包括:鳥飛州都督府:主要在今瓦克汗走廊——就是阿東部與我國相連的那個長尾巴。另管轄1個州,州治所在今薩爾哈德。至拔州都督府:在今塔吉克斯坦的達爾瓦茲地區。天馬都督府:在塔吉克斯坦的卡非尼河盆地。下轄3個州。悅班州都督府:治所在烏茲別克斯坦的迭腦。高附州都督府:在今阿、塔邊界一帶。下轄2個州。漢朝時的高附指喀布爾,與唐朝的高附州都督府位置不同。王庭州都督府:在今塔吉克的西南角。姑墨州都督府:治所在今烏茲別克斯坦的蘇爾漢河口。月氏都督府:治所在今阿富汗的昆都士。下轄25個州。大汗都督府:下轄15個州。旅獒州都督府:在今土庫曼與阿富汗之間的安德胡伊一帶。奇沙州都督府:治所在今阿富汗西北的希巴干。昆墟州都督府:在土庫曼東南的木耳加河一帶。修鮮都督府:治所在今喀布爾。公元619年已向唐表示歸附。管轄10個州。寫鳳都督府:治所在今阿富汗的巴米揚。管轄5個州。條支都督府:在阿富汗南部,管轄9個州。李白有詩云:「洗兵條支海上波」,因此有人認為唐朝軍隊可能曾越過阿富汗到達阿拉伯海邊。波斯都督府:不在伊朗,而是在今錫斯坦。


阿拉伯阿巴斯王朝(黑衣大食)東侵後,波斯薩珊王朝不能抵擋竟遭滅國,王子親赴長安求援。唐朝冊封定立三代波斯王室後裔為波斯都督,有的甚至晉封為波斯國王,在今阿、巴、伊邊境一帶立國,但終於未能恢復薩珊王朝在波斯本土的王統。


隨著大唐帝國的興起,同時代也有兩個強國正在悄悄崛起,一個就是青藏高原上有史以來最強大的帝國—吐蕃帝國,還有就是中東崛起的阿拉伯帝國。

這兩個國家同唐帝國成為了這段時期西域歷史的主角。先由吐蕃談起,安西四鎮的興旺很快就引起了吐蕃的覬覦,吐蕃於公元670年唐高宗咸享元年對安西都護府發動了第一次攻擊,拉開了兩國爭奪西域的序幕。此後唐朝與吐蕃在四鎮幾番爭奪,四鎮數度易手,終於唐朝在公元692年武周長壽元年,由唐武威軍總管王孝傑與武衛大將軍阿史那忠節聯兵攻破吐蕃,安西四鎮的爭奪戰終於暫時告了一個段落。

下面羅列一下這其中反覆的戰鬥過程。咸亨元年(670)吐蕃陷安西,四鎮罷上元二年(675)唐朝收復安西四鎮儀鳳三年(678)吐番西取龜茲等四鎮調露元年(679)唐朝復置龜茲、碎葉、於聞、硫勒四鎮永隆元年(680)吐蕃又攻陷龜茲等四鎮永淳元年(682)安西副都護王方翼平西域,恢復龜茲等四鎮垂拱元年(685)吐番攻占龜茲等四鎮垂拱二年(686)唐朝金牙軍收復龜茲等四鎮永昌元年(689)吐善擊斬安西都護閻溫古,破龜茲等四鎮武周長壽元年(692)武威軍總管王孝傑大破吐善,復收四鎮,重置安西都護府於龜茲,駐唐兵3萬。從唐高宗到武則天這62年間,唐朝在西域與吐蕃進行了連續不斷的拉鋸戰,終於將太宗皇帝所打下的基業維持住了。吐蕃在西域受挫之後,也不得不承認唐朝的實力,吐蕃史料裡面就有描寫。「聖神贊普鶻提悉補野,自天地渾成,入主人間,為大蕃之首領,……建萬世不拔之基業焉。王曾立教法善律,恩澤廣被,內政修明、熟嫻謀略,外敵懾服,開疆拓土,權勢增盛,永無衰頹。此威德無比雍仲之王威嚴煊赫,是故,南若門巴天竺,西若大食,北若突厥、拔悉蜜等雖均可爭勝於疆場,然對聖神贊普之強盛威勢及公正法令,莫不畏服俯首,彼此歡忭而聽命差遣也。東方之地曰唐,地極大海,日之所出,此王與蠻貊諸國迥異,教善德深,典籍豐閎,足以與吐蕃相頡頑。」(王堯編著《吐蕃金石錄》,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P43.)從這段出自吐蕃之口的話可以看到,吐蕃將其周邊的天竺、大食、突厥、拔悉蜜等均列入了「莫不畏服俯首,彼此歡忭而聽命差遣」之國。而在吐蕃眼中,唐朝則是唯一「與蠻籍諸國迎異,教善德深,典籍豐閎」並「足以與吐蕃相頡頑」的文明大國,唐朝在吐蕃心目中的這種強大和顯赫的地位,正是軍事上的勝利和文化上的強盛帶來的。

時間流逝,終於到了玄宗皇帝的時代,唐朝的國力經過幾十年的休養生息,在玄宗皇帝時期達到了頂點,而玄宗皇帝也是一個有遠大志向的皇帝,他並不滿足於只是作一個守成的君主。於是在他的領導下,唐朝開始了大規模的對外用兵。

由於府兵制的崩壞和朝廷連年用兵,玄宗皇帝用募兵制代替了府兵制,唐朝政府在邊疆地區大量的招募兵源,蕃兵們於是大量進入軍隊。由於蕃兵驍勇善戰,加上李林甫的私心,少數民族將領很快就成為了唐朝對外戰爭中的主角。同時,由於軍隊由邊防軍改成全部由長期服役的健兒組成的職業軍,使得唐朝軍隊的戰鬥力大大的提升,這樣的改革帶來的效果在唐朝的對外戰爭中被證明是極其有成效的(當然這種改革也是導致安史之亂,藩鎮割據的根源)。此時的阿拉伯帝國也已經加入了爭奪西域的行列,並且在開元三年(公元715年)和唐朝有了第一次衝突,西域終於變成三個大國之間的角逐。

由於國力的強盛,在西域方面優勢開始向唐朝一邊傾斜,吐蕃在西域的擴張受到連續挫敗,甚至與阿拉伯帝國聯盟也不能占得絲毫的便宜。首先在開元三年(公元715年),吐蕃與大食共同立了阿了達為王,發兵攻打唐朝屬國拔汗那國。監察御史張孝嵩與安西都護呂休璟率旁側戎落兵萬餘人,擊敗吐蕃大食聯軍,奪得中亞重要的屬國拔漢那,威振西域。然後是開元五年(公元717年),突騎施聯合吐蕃和大食(阿拉伯)攻打四鎮,被唐朝再次擊敗。接著是開元十年(公元722年),吐蕃大軍攻打唐朝屬國小勃律,北庭節度使張孝嵩率疏勒副使張思禮以步騎四千救援,大敗吐蕃軍。而阿拉伯方面,首先在被阿拉伯人稱為「列王之父」的阿卜杜勒。麥立克(685—705年在位)的任命之下,哈查只。伊本。優素福被任命為掌管東方的最高權利者,在他的領導下,阿拉伯的疆域向東方獲得了極大的擴張,由於垂涎中國的富庶,他應許他的兩個大將之一,穆罕默德和古太白,誰首先踏上中國的領土,就任命誰做中國的長官。於是古太白。本。穆斯林。巴西里征服了塔立甘、舒曼、塔哈斯坦、布哈拉等大片中亞地區,而穆罕默德。伊本。卡西木征服了印度的邊疆地區,但是他倆都沒有能跨過中國的國界。(這段史實同時也是糾正柏楊中國人史綱中的謬誤,任命大將為中國總督的事件和怛羅斯戰役並不是同一個時代,而柏楊將他混為一談,這是錯誤的)在開元三年和開元五年阿拉伯對中國的戰爭均遭到失敗之後,阿拉伯仍舊執著地向中亞進行擴張。由於地理上的巨大優勢,更因為唐軍這個時期在青海和吐蕃進行大規模的戰爭而無暇顧及西域,阿拉伯的影響力慢慢的體現出來,軍事加上宗教的影響使得唐朝原本在西域的屬國栗特諸國紛紛倒向了阿拉伯一邊。為了對抗阿拉伯在西域擴張,唐朝利用突騎施給了阿拉伯相當沉重的打擊。(突騎施是一個突厥族的部落,可汗名叫蘇祿)玄宗初年,突騎施在伊塞克湖和巴爾喀什湖之間崛起,到開元三年(公元715年)向唐朝稱臣,被唐朝封為左羽林大將軍、順國公,賜錦袍、鈿帶、魚袋七事,為金方道經略大使。這一大堆的封號最為重要的是最後一個金方道經略大使,金主西,金方就是西方,這個封號清楚地顯示了唐朝希望蘇祿可汗對抗阿拉伯的意圖。在接受了唐朝的封號之後,由於遊牧民族的本性,唐朝的邊境依然被突騎施襲擾,並且占據了碎葉城。

但是唐朝對於突騎施還是非常容忍的,在將已經是既成事實的碎葉城送給突騎施之後(見新唐書—開元七年,龍嫩突死,焉吐拂延立。於是十姓可汗請居碎葉,安西節度使湯嘉惠表以焉耆備四鎮。詔焉耆、龜茲、疏勒、于闐征西域賈,各食其征,由北道者輪台征之。),突騎施終於開始一心一意的對付阿拉伯人。唐朝的安撫政策並沒有白費,很快突騎施就讓唐朝所付出的代價變得物有所值。

開元六年(718年)大食將加拉赫統兵北征,於「河中北部得勝,並己準備侵入中國領土,但是被突厥人包圍,經過償付贖金,才好不容易得救。開元十—年(723年)大食呼羅珊已易將穆斯棱,往任之初即興兵攻東拔汗那,突騎施奉詔出征,大破之。開元十二年(724年)葉齊德二世歿,希沙木繼為哈利發,再遣穆斯林攻東拔汗那,圍其都渴塞城,爆發渴水日之戰,大食軍大敗,後衛主將戰死,導致原已叛附大食的康、石諸國復歸於唐,這一挫折使阿拉伯向東的擴張中止了約50年。從724至727年,突騎施深深地滲入粟特國境,遠至康國(撒馬爾罕)本土。

726年,突騎施為防衛骨咄(帕米爾以西)而與阿拉伯人交戰。這一段時間,突騎施在中亞是作為唐朝的代言人的身份出現的。開元十五年,吐火羅葉護阿交那支汗那飛表求援於唐,表稱:「頌奉天可汗進旨雲,大食欺侵我,奴身今被大食重稅,欺苦實深,若不得天可汗救活,奴身自活不得,國土必道破散,求防守天可汗西門不得。伏望天可汗慈憫。與奴身多少氣力,使得活路。又承天可汗處分突騎施可汗雲,西頭事委你,即鬚髮兵除卻大食。這個表文可以清楚地顯示唐朝和突騎施之間的關係。

635年派李靖攻占吐谷渾,657年派蘇定方西征攻下西突厥汗國,641年派文成公主與吐蕃贊普松贊干布通婚。這些都穩定唐朝與四方各國的關係

唐初是唐朝武功興旺的時期。在漠南漠北方面,在唐高祖建立唐朝對突厥做出戰略防守退讓求和之後開始反擊。貞觀四年(630年),唐軍滅亡東突厥,漠南成為唐勢力範圍[1]:273。在西北,貞觀四年,唐朝廷在伊吾七城設立西伊州,開始經營西域。

貞觀十九年(645年),唐朝廷移安西都護府到龜茲。

貞觀二十年(646年),又聯手鐵勒部落一舉消滅薛延陀汗國,至此大漠南北廣大地區皆為唐的勢力範圍。唐朝廷在漠北設立安北都護府,在漠南設立單于都護府,建立南至羅伏州(今越南河靜)、北括玄闕州(後改名余吾州,今安加拉河地區)、西及安息州(今烏茲別克斯坦布哈拉)、東臨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遼闊疆域。

651年,萨珊波斯末代君主伊嗣俟三世被叛徒杀害于中亚木鹿(土库曼斯坦的巴伊拉姆阿里城附近),萨珊波斯灭亡。伊嗣俟三世的儿子卑路斯、阿罗撼两兄弟带着残部逃亡到阿富汗东北部的吐火罗斯坦。 唐高宗李治显庆(公元656年~661年)年间,卑路斯在吐火罗人部落武装的帮助下,一度打到呼罗珊,在呼罗珊的东部建立了根据地。在显庆二年(657年),唐朝在西拓上取得了极大的胜利。名将苏烈率领一万多汉、回鹘联军,打败了西突厥可汗阿史那贺鲁率领的十万骑兵,追击到中亚擒获阿史那贺鲁,西突厥汗国灭亡,唐朝尽得西突厥之地,终于能够介入中亚局势了。唐高宗就将卑路斯的兄长阿罗撼召到长安,任命为右领使将军,以体现大唐对于波斯复国运动的支持。663-668年之间,阿罗撼曾作为大唐使者出使拜占庭帝国,觐见拜占庭皇帝君士坦斯二世,相约东西夹击阿拉伯帝国。公元661年,唐朝在波斯疾陵城(今伊朗扎博勒)设波斯都督府,任命卑路斯为都督,号令波斯残部,并令中亚各国全力协助(也有说法认为卑路斯的实际居城是位于今阿富汗西部边陲的扎兰吉城)。662年唐又册封卑路斯为波斯王。波斯都督府仅仅维持了2年。到公元663年,正与东罗马帝国激战的阿拉伯帝国只是出动了一支偏师,就将波斯都督府攻陷,卑路斯率领败军撤回到吐火罗斯坦,此前进击呼罗珊的战果全部丢失。本来,唐军是可以通过塔里木盆地南部的吐火罗道直接进入吐火罗斯坦,然后支援波斯都护府的。即使来不及阻止波斯都督府的沦陷,至少也可以参与反攻。然而在公元662年,吐蕃人对大唐西域发起了狂猛的进攻,切断了吐火罗道并招降了十姓突厥部落,随后数年猛攻安西四镇,并对波斯人主要的后援——阿富汗各地的吐火罗君主露出獠牙,令他们不敢进一步支援波斯。在冷兵器研究所之前的《只记得怛罗斯之战?往前推36年,唐军千里奔袭大败阿拉伯吐蕃联军》一文中,我们提到吐蕃和阿拉伯曾经在8世纪初共同出兵占领费尔干纳的拔汗那(大宛)王国。但从吐蕃和阿拉伯的多次联动来看,他们的勾结可能很早就开始了。吐蕃人向各个方向渗透野心,极大地牵制了阿拉伯人的对手们,间接帮助了阿拉伯帝国的扩张。波斯都督府沦陷后,波斯余部不断离散,加上西域局势混乱,自感无力支撑的卑路斯带领波斯王族东逃,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到达长安,唐高宗封其为右威卫将军,将长安醴泉坊立波斯胡寺,以作波斯人集会之所,又将洛阳修善坊、立德坊等划为波斯人社区。两年后,卑路斯在洛阳去世,葬于洛阳波斯王陵区,其子泥涅师即位为波斯王。679年,唐高宗派吏部侍郎裴行俭率兵护送泥涅师返国,裴行俭在西域大破吐蕃扶持的西突厥复国势力,将西域和中亚的联系重新打通,将泥涅师护送至安西碎叶城(即今日吉尔吉斯的托克马克),令其凭借唐朝给予的资金和名分去吐火罗斯坦召集部众,对抗阿拉伯人。然而,这时阿拉伯人在呼罗珊的统治已经稳固,唐朝也没能力发兵到遥远的呼罗珊与阿拉伯人大战。651年到705年这54年间,阿拉伯人屯兵五万于呼罗珊,却也无法在河中地区打开局面,他们也曾断断续续地跨过乌浒河袭掠河中,但总会在冬季来临之前回来。显然,面临上升期的阿拉伯帝国,唐高宗的意图只是维持现状,确保大唐对于河中与吐火罗斯坦的羁縻统治。且不说道路遥远,由于西突厥残部屡次在吐蕃支持下发动叛乱,以大军进击呼罗珊攻打阿拉伯人也无疑是痴人说梦。波斯王族对大唐仍是感恩戴德的。公元693年,吐蕃对武周的西域发起大规模进攻,西突厥残部一如既往地在吐蕃煽动下作乱,对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形成南北夹击的局面。泥涅师就以波斯萨珊王朝残留的影响力,劝说中亚各邦国不要与西突厥残部一起叛乱,因此武则天统治下的武周得以在大将王孝杰、韩思忠的指挥,以及当时亲唐的突骑施汗国可汗乌质勒协助下击退进攻,并再次平定了西突厥残部。《旧唐书·本纪·卷六》:梁王武三思劝率诸蕃酋长奏请大征敛东都铜铁,造天枢于端门之外,立颂以纪上之功业。《阿罗撼墓志铭》:又为则天大圣皇后召诸蕃王建造天枢。由此可见,在建造著名的天枢纪功碑时,留居洛阳的波斯王子阿罗撼起了很大作用。武则天去世之后,唐朝在中亚的战略发生收缩,以全力对抗复兴的后突厥汗国与气势正盛的吐蕃帝国。而阿拉伯帝国提拔了名将屈底波经营中亚,先是北上河中击溃突厥-粟特联军,又在费尔干纳大破白匈奴-吐火罗武装。泥涅师对此无可奈何,只能走原路逃回长安避难。等到屈底波谋叛被诛,刚刚上位的唐玄宗马上抓住机会,不顾其他战线兵力吃紧,令张孝嵩和阿史那献发兵西域,大破阿拉伯-吐蕃联军,一直打到呼罗珊,《只记得怛罗斯之战?往前推36年,唐军千里奔袭大败阿拉伯吐蕃联军》一文已有详细讲述。随后的事情,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怛罗斯之战了。此战的失败固然令人扼腕,然而获胜的阿拉伯人并没有得到多少好处。唐朝也绝非没有雪耻的机会。怛罗斯之战的指挥官齐亚德·萨里,因为居功自傲,被他的上司,呼罗珊军团总指挥并波悉林诛杀(关于呼罗珊军团,详见冷兵器研究所之前的文章《怛罗斯一战击败盛唐,让高仙芝饮恨,阿拉伯呼罗珊军团强在哪里?》)。随后并波悉林功高盖主,野心勃勃,也被阿拉伯阿拔斯王朝哈里发曼苏尔设下鸿门宴诱杀。



▲并波悉林铜像

并波悉林是波斯人。显然波斯人逐步伊斯兰化,与阿拉伯帝国合流,使得原来萨珊王族的号召力锐减。泥涅师的继承者库思老三世甚至没有能力在中亚拉起部队来了。然而公元755年,并波悉林被诛杀,导致呼罗珊的波斯人愤怒了,大量呼罗珊军团的精锐起兵反抗阿拉伯帝国的统治,拜火教徒和伊斯兰教徒都能联手起来作战。然而,他们缺乏一位强大的领袖,没有凝结核心,各自为战,最终被各个击破,惨遭镇压。如果这时候,唐朝能派出一员良将率领数千大唐安西精锐,护送波斯王子回到呼罗珊,并以足量的丝绸等贵重货物在中亚招募数万仆从军,完全能够帮助起义获得胜利,使得萨珊波斯复国,成为唐朝的附庸国,至少义军必能夺回呼罗珊在内的伊朗高原东部,唐朝疆域将延伸到波斯湾。



▲安史之乱导致大唐势力退出中亚和西域

这一壮观的图景,之所以没有发生,原因是我们众所周知的。755年12月16日,安史之乱爆发。


安史之亂爆發後的三十六年時間內,唐朝陸續失去原安西都護府所轄地區。安史之亂後,由於大量河隴邊兵參與平亂(主要為隴右節度使、河西節度使所部)導致邊防空虛,吐蕃趁勢進逼,占領原屬於唐朝的隴西,黃河以西甘、涼皆不可得,隴山以西為吐蕃占據。

848年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沙州(甘肅敦煌)人張議潮發動起義,唐人群起響應,很快占領沙州。接著,張議潮又派兵攻取瓜、伊、西、甘、肅、蘭、鄯、河、岷、廓(以上地區在今甘肅、新疆、青海境內)等十州。大中五年(851年),張議潮遣其兄張議潭奉沙、瓜等十一州地圖入朝,唐宣宗在沙州置歸義軍,以張議潮為節度使,河隴地區又重新為唐朝廷所控制。890年,河西、隴右又被党項族占據。但終唐之世已完全喪失對於敦煌以西的控制

751年(唐玄宗天寶十年)靼羅斯戰役:怛羅斯之戰的起因是由於西域地區唐朝的一個小藩國石國 對大唐「無番臣之禮」,於是大唐的安西節度使高仙芝便領兵前往征討,無力抵 抗的石國請求投降,高仙芝表面上允諾和好,但隨後就違背了承諾,趁石國不備 攻占了石國的城池,他們搶奪城中的財物,大肆屠殺城中的居民,並將俘虜的石 國國王斬首。僥倖逃脫的石國王子向阿拉伯帝國求救。

此時,阿拉伯帝國正處於阿拔斯王朝的統治之下,擴張野心極大的阿拉伯人 早就垂涎大唐的西域地區了,為了對抗高仙芝的軍隊,阿拔斯王朝糾集了阿姆河 與錫爾河流域的所有屬國,組成了一支20餘萬人的聯軍,準備前往攻打唐朝的 安西四鎮。阿拔斯王朝的哈里發許諾,誰先攻占的地方,誰就可以管理。高仙芝得到消息後,決定採取先發制人的策略,主動進攻。751年4月,高 仙芝率軍從安西出發,翻過人蹤罕至的蔥嶺,經過3個月的長途跋涉,一路長驅 直人,深入到阿拉伯帝國境內700餘里,於7月中旬到達了怛羅斯地區。由於阿 拉伯人早就準備對安西四鎮進行攻擊,在接到高仙芝進攻的消息之後,阿拔斯王 朝的哈里發命令錫爾河流域的4萬多軍隊作為先鋒部隊立即趕往怛羅斯地區,同 時又派大將薩利赫率領已經被阿拉伯控制的阿姆河與錫爾河流域幾乎所有屬國的 兵力10餘萬人,急速趕往怛羅斯進行增援,這樣一來,趕到怛羅斯地區的阿拉 伯聯軍總兵力已超過了 15萬人。當時高仙芝所率領的3萬大唐聯軍中屬於安西 都護府的唐軍只有2萬人,另有1萬人是西域當地的拔汗那國和葛邏祿族的軍隊, 在兵力數量上,阿拉伯聯軍占據了絕對優勢。高仙芝指揮下的唐軍是一支馬步混合部隊,所有的步兵均配有馬匹,行軍時 以馬代步,作戰的時候才下馬作戰,戰鬥力極為強大。在與阿拉伯聯軍先頭部隊 的最初接戰中,唐軍依靠著步兵的強弓硬弩,占據了很大的優勢,一度完全壓制 住了阿拉伯精銳騎兵的勇猛衝擊,使阿拉伯戰士死傷慘重。但阿拉伯聯軍依仗著 數量上的絕對優勢,不惜代價地連續發起攻擊,戰鬥進行到第五天傍晚之後,葛 邏祿族的僱傭兵見阿拉伯聯軍人多勢眾,突然叛變,他們從背後包圍了唐軍的步 兵,並且切斷了唐軍步兵與騎兵之間的聯繫,阿拉伯聯軍乘唐軍暫時混亂的機會, 出動重騎兵對唐軍猛烈突擊,唐軍在阿拉伯聯軍與葛邏祿僱傭兵的兩面夾擊下頓 時潰不成軍。不甘心失敗的高仙芝收攏殘兵之後還想再戰,但在副將李嗣業的勸說之下, 終於放棄了反攻,收攏了散兵游勇後向安西逃遁,途中遇到隨同大唐聯軍一同出 征的拔汗那國的軍隊也潰逃至此,兩支潰軍都是奪路而逃,造成了道路堵塞,唐 軍副將李嗣業惟恐阿拉伯追兵趕到,斬殺了數百名拔汗那國的士兵,而搶先通過。 高仙芝等引殘兵逃至安西時,出征時的2萬精銳部隊只剩下數千人。

怛羅斯之戰以唐軍的慘敗而告終,大唐聯軍的3萬士卒幾乎全軍覆沒。阿拉 伯聯軍雖然取得了勝利,但他們的損失並不比唐軍小,傷亡的將士達到7萬人之多, 這個結果這讓阿拉伯人意識到,要征服龐大的唐帝國幾乎是不可能的。由於對大 唐軍隊在怛羅斯戰役中表現出的驚人戰鬥力印象深刻,阿拉伯人在取得了怛羅斯 戰役勝利後並沒有乘勝追擊,只是開始著手鞏固他們在中亞地區的霸權,而難以 翻越的蔥嶺就成了阿拉伯帝國和大唐帝國的天然勢力界線。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蘇老師講解國際新聞、中東與中亞歷史、中國事務、太空知識的頻道。 Diplomat's daily news review and history research on Middle East and Central Asia, China Affairs and Space ExplorationBy 蘇育平 Yuping SU

  • 5
  • 5
  • 5
  • 5
  • 5

5

4 ratings


More shows like 蘇老師講解國際新聞、中東與中亞歷史、中國事務、太空知識的頻道。 Diplomat's daily news review and history research on Middle East and Central Asia, China Affairs and Space Exploration

View all
Dr.Liu國際新聞摘要分析 by 劉必榮

Dr.Liu國際新聞摘要分析

15 Listeners

轉角國際新聞 Daily Podcast by 轉角國際新聞 Daily Podcast

轉角國際新聞 Daily Podcast

187 Listeners

旅行快門TravelShutter by Firas

旅行快門TravelShutter

41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