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第2.02讲】读古诗,辨声音
同学们好!欢迎来到物理老师讲物理。上一讲,我们探究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其实,声音的奥秘还有很多。
你可能听过老艺人说自己:“人老了,弦也调不准了”;俗话还有一句:“响鼓不用重槌敲,马不扬鞭自奋蹄”;再有我们说从一个人的声音可以听出他是谁,叫“闻其声,知其人”。这些语句都说的是声音,从物理学的角度理解,它们又说明了什么道理?好,今天我们就读古诗,辨声音。
先从这三句话聊起。这三句话从三个侧面说明了声音的3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人老了,弦也调不准了”说的是音调。乐器演奏之前需要调音。人老了,耳朵不灵了,音调高低听不清了,琴的音调调不准。音调就是声音的高低。如乐谱的1 2 3 4 5 6 7,音调是逐渐升高的。每个人的嗓音的音调也各不相同,歌唱家有女高音歌唱家、男低音歌唱家等,也是按音调来分的。
那么音调的高低,是由什么决定的呢?你可以做一个这样的简单实验:找一辆自行车,要钢丝车轮的那种,将自行车的后轮架空,摇自行车的脚踏板使后轮转动起来,然后拿一把螺丝刀或者钢尺,在车轮的钢丝上划过,这时就像拨动琴弦一样,会有声音发出。老师亲自做了这个实验,当车轮转得稍慢时,发出的声音较低沉,音调低;加快转速,发出的声音越来越清脆,音调高。这个实验告诉我们,音调的高低决定于振动的快慢。
▲图1:划自行车轮,听音调高低变化
如果你觉得自行车的声音高低还不明显,你还可以试试刮梳子的实验。用塑料片刮梳子的齿,齿比较稀疏的梳子,刮出的声音比较低沉;齿比较密的梳子,刮出的声音要高一些。
振动的快慢用频率表示。频率是物体一秒钟内振动的次数。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反之,频率越低,音调越低。频率的单位是赫兹,字母是Hz。赫兹是德国一位物理学家的名字,由于他对电磁学的重大贡献,以他的名字作为频率的国际单位。一般来说,粗、长、厚、重的物体振动得慢,频率低,发出的声音较低沉;细、短、薄、轻的物体振动得快,频率高,发出的声音较尖细。
各种动物听辨声音的频率范围是不同的。人耳听音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物体振动的频率在20000Hz以上时,发出的声称为超声波;振动的频率在20Hz以下时,发出的声称为次声波。超声波和次声波都不能被人耳听到。现在可以归纳一下,人耳能听到声音的条件:①有物体的振动;②有传声的介质;③声波的频率在人耳的听觉范围以内;④声音要有足够的响度。以上四点缺一不可。
再来看第二句话“响鼓不宜重敲”,这说的是声音的响度。响度即响亮程度,用“大、小”或“强、弱”来形容。响度与发声体振动的幅度(也就是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如打鼓,打得越重,振幅越大,越响亮。响度还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消散的程度有关;与听者距声源的远近有关。音箱、小提琴、二胡、大鼓等发声设备的共鸣箱,都具有增大响度的作用,
“闻其声,知其人”说的是声音的音色。音色即声音的特色或品质,因此音色也称音品。音色决定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如:同是笛子,听一下竹笛的声音:,铜笛的声音:,竹笛和铜笛的音色不同。又如:都是铜做的,铜锣、铜笛、铜号的声音区别太大了。人的音色可以通过训练而改变,如歌唱家的声音很丰满。音色是我们区分不同的人,不同的乐器和其它物体发声的重要依据。
一向很爱思考的张亮同学,向我提了一个很好的问题:声音的响度、频率对传播速度有什么影响吗?答案是:没有。诸如:“响度大的声音声速快”,或者说“同一介质中,超声波最快,普通声音次之,次声波最慢”,这一类说法都是错误的。这些看似很像正确答案的说法,往往是出题人用来迷惑你们的。 声音传播的速度,只与介质和温度有关,与其他无关。
【练习题】
下面同学们也来思考几个题,看看怎么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解释?
练习题1: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练习题2:震耳欲聋,响彻云霄。
第1题,“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是声音不断的反射的结果。如北京天坛的回音壁,也是类似的道理。第2题,“震耳欲聋,响彻云霄”说的是声音的响度很大。
练习题3: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这首唐诗是诗人李益与表弟久别重逢,却又匆匆话别的情景。从“问姓”中想起初见的“旧容”,可见
声音中有一种特征,让诗人唤起了十年前的记忆,这种特征是音色。
练习题4:李白有诗云: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其中“高声语”,指的是音调还是响度? 这一题我不给答案了, 请你自己思考下呗。
【小结一下】
1.这一讲我们探讨了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①音调分高低,与振动频率相关。频率的单位是赫兹,代表每秒振动的次数。②响度分大小,与振幅相关。③音色也称音品,是声音的特色和品质。
2.人耳能听到声音的4个条件:①有物体的振动;②有传声的介质;③声波的频率在人耳的听觉范围以内;④声音要有足够的响度。
3.声音传播的速度,只与介质和温度有关,与响度、频率等其他因素无关。
【思考题】
拉小提琴时,用琴弓快速拉,音调高;慢慢拉,音调低。对吗?
物理老师讲物理,我们下一讲再见。
【备课手稿】
【第2.02讲】读古诗,辨声音
同学们好!欢迎来到物理老师讲物理。上一讲,我们探究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其实,声音的奥秘还有很多。
你可能听过老艺人说自己:“人老了,弦也调不准了”;俗话还有一句:“响鼓不用重槌敲,马不扬鞭自奋蹄”;再有我们说从一个人的声音可以听出他是谁,叫“闻其声,知其人”。这些语句都说的是声音,从物理学的角度理解,它们又说明了什么道理?好,今天我们就读古诗,辨声音。
先从这三句话聊起。这三句话从三个侧面说明了声音的3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人老了,弦也调不准了”说的是音调。乐器演奏之前需要调音。人老了,耳朵不灵了,音调高低听不清了,琴的音调调不准。音调就是声音的高低。如乐谱的1 2 3 4 5 6 7,音调是逐渐升高的。每个人的嗓音的音调也各不相同,歌唱家有女高音歌唱家、男低音歌唱家等,也是按音调来分的。
那么音调的高低,是由什么决定的呢?你可以做一个这样的简单实验:找一辆自行车,要钢丝车轮的那种,将自行车的后轮架空,摇自行车的脚踏板使后轮转动起来,然后拿一把螺丝刀或者钢尺,在车轮的钢丝上划过,这时就像拨动琴弦一样,会有声音发出。老师亲自做了这个实验,当车轮转得稍慢时,发出的声音较低沉,音调低;加快转速,发出的声音越来越清脆,音调高。这个实验告诉我们,音调的高低决定于振动的快慢。
▲图1:划自行车轮,听音调高低变化
如果你觉得自行车的声音高低还不明显,你还可以试试刮梳子的实验。用塑料片刮梳子的齿,齿比较稀疏的梳子,刮出的声音比较低沉;齿比较密的梳子,刮出的声音要高一些。
振动的快慢用频率表示。频率是物体一秒钟内振动的次数。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反之,频率越低,音调越低。频率的单位是赫兹,字母是Hz。赫兹是德国一位物理学家的名字,由于他对电磁学的重大贡献,以他的名字作为频率的国际单位。一般来说,粗、长、厚、重的物体振动得慢,频率低,发出的声音较低沉;细、短、薄、轻的物体振动得快,频率高,发出的声音较尖细。
各种动物听辨声音的频率范围是不同的。人耳听音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物体振动的频率在20000Hz以上时,发出的声称为超声波;振动的频率在20Hz以下时,发出的声称为次声波。超声波和次声波都不能被人耳听到。现在可以归纳一下,人耳能听到声音的条件:①有物体的振动;②有传声的介质;③声波的频率在人耳的听觉范围以内;④声音要有足够的响度。以上四点缺一不可。
再来看第二句话“响鼓不宜重敲”,这说的是声音的响度。响度即响亮程度,用“大、小”或“强、弱”来形容。响度与发声体振动的幅度(也就是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如打鼓,打得越重,振幅越大,越响亮。响度还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消散的程度有关;与听者距声源的远近有关。音箱、小提琴、二胡、大鼓等发声设备的共鸣箱,都具有增大响度的作用,
“闻其声,知其人”说的是声音的音色。音色即声音的特色或品质,因此音色也称音品。音色决定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如:同是笛子,听一下竹笛的声音:,铜笛的声音:,竹笛和铜笛的音色不同。又如:都是铜做的,铜锣、铜笛、铜号的声音区别太大了。人的音色可以通过训练而改变,如歌唱家的声音很丰满。音色是我们区分不同的人,不同的乐器和其它物体发声的重要依据。
一向很爱思考的张亮同学,向我提了一个很好的问题:声音的响度、频率对传播速度有什么影响吗?答案是:没有。诸如:“响度大的声音声速快”,或者说“同一介质中,超声波最快,普通声音次之,次声波最慢”,这一类说法都是错误的。这些看似很像正确答案的说法,往往是出题人用来迷惑你们的。 声音传播的速度,只与介质和温度有关,与其他无关。
【练习题】
下面同学们也来思考几个题,看看怎么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解释?
练习题1: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练习题2:震耳欲聋,响彻云霄。
第1题,“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是声音不断的反射的结果。如北京天坛的回音壁,也是类似的道理。第2题,“震耳欲聋,响彻云霄”说的是声音的响度很大。
练习题3: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这首唐诗是诗人李益与表弟久别重逢,却又匆匆话别的情景。从“问姓”中想起初见的“旧容”,可见
声音中有一种特征,让诗人唤起了十年前的记忆,这种特征是音色。
练习题4:李白有诗云: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其中“高声语”,指的是音调还是响度? 这一题我不给答案了, 请你自己思考下呗。
【小结一下】
1.这一讲我们探讨了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①音调分高低,与振动频率相关。频率的单位是赫兹,代表每秒振动的次数。②响度分大小,与振幅相关。③音色也称音品,是声音的特色和品质。
2.人耳能听到声音的4个条件:①有物体的振动;②有传声的介质;③声波的频率在人耳的听觉范围以内;④声音要有足够的响度。
3.声音传播的速度,只与介质和温度有关,与响度、频率等其他因素无关。
【思考题】
拉小提琴时,用琴弓快速拉,音调高;慢慢拉,音调低。对吗?
物理老师讲物理,我们下一讲再见。
【备课手稿】
1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