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第4.01讲】光的方向之谜:从欧几里得到阿尔哈森
同学们好!欢迎来到物理老师讲物理。听了前几章的课,你有没有觉得物理其实没那么难学。相信自己,前途是光明的。“光明光明”,有光才有明。假设世界突然没有了光,会是个什么景象?今天起,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奇妙的光。
这一讲我要讲两个故事,一个是阿尔哈森的故事,一个是欧几里得的故事。后面,我们还会讲到牛顿和笛卡尔的故事。
西方的《圣经》有句名言,“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
东方的神话,盘古开天辟地,从一片浑沌中,劈出了天地,也劈出了光明。他睁眼,就是白天;他闭眼,世间就成了黑夜。 “光”开启了神话,也启迪了艺术和文明。
地球上,万物生长都要靠阳光。所谓“光阴”,人类对时间的理解也离不开光。光,何以如此奇妙?
光的奇妙,最直接的感受来自眼睛。我们现在都知道,我们之所以能看见一个东西,是因为有光亮照在物体身上,然后反射进入了眼睛。可在中世纪以前,人们可并不是这么想的。这就是我要讲的第一个故事,阿尔哈森的故事。
古希腊的哲学家认为,人眼向外喷射一种物质,就像水枪喷水一样,这种神秘的物质触碰到物体,这个物体就被看见了。光的方向是由眼睛射向被看见的物体。这种说法一直流传了上千年,期间,虽有不同的学说被提出,却都没能替代它的主流地位。
直到公元10世纪,阿拉伯学者阿尔哈森提出一整套系统的光学理论,才彻底改变了人们对光的认识。阿尔哈森生于一个暴君的年代,国王命他制止洪水,若不成功则性命堪忧。他自知无能为力,为求自保,于是装疯,后来被投入监狱,关了十年。正是在阴暗的监狱里,他在欧几里得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更先进光学思想。每次他走出阴暗的囚室,看见刺眼的阳光,都会感到眼睛被灼伤的疼痛。因此,他坚信眼睛并非主动发出什么物质,而是被动的接受光线。出狱后,他将自己对光学的研究总结成了7卷本的著作,成为经典。
潺潺流水来自水源;悦耳的声音来自声源;绚丽夺目的光芒,自然也是来自光源。注意,要“自身”能发光才是光源,像月亮、镜子,这种自身不能发光,只是反射别人光芒的物体,不能称之为光源。光源分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自然光源有:太阳、恒星、萤火虫、发光的水母、斧头鱼,等。人造光源有:电灯、酒精灯、点燃的蜡烛、火炬等。
光的路径又是怎么样的呢?
我们看到放电影时投射的光束,沿直线打在银幕上;类似的还有划破长空的探照灯光,从窗户射进家里的太阳光束,等等,都是直线的。说明光的传播路径是沿直线传播。
光沿直线传播,要从欧几里得的故事说起。
欧几里得试图解释为什么远处的物体看起来小,近处的物体看起来大。他伸出自己的手指,看起来跟远处山上的神殿柱子一样长。在当时,这是个难题。
欧几里得正是因为认识到了,光沿直线传播,那么眼睛、手指尖和神殿的柱子顶就在一条直线上。他用带箭头的直线来表示光线,然后就可以运用他擅长的几何知识来解释近大远小的比例关系了。这个方法一直沿用到现在,被称为几何光学。只可惜,欧几里得限于当时的认知水平,他画的光线是从眼睛发出的,与我们现在画的光线方向相反。
现在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方法,研究很多光的现象,比如:影子、日食、月食、小孔成像等等。
你能否也试着,像先贤一样,解释两个现象:第一个“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第二个“井底之蛙,坐井观天,所见甚小”。
有一点要特别注意,光沿直线传播是有条件的。其条件就是:同种均匀介质。这句话的意思是:同一种介质,如果不均匀,光可能走弧线;均匀,却有两种或多种介质,光走到两种介质的界面处就会变向,走折线。关于这一点,我们后面还要再专门探讨的。
另外,关于小孔成像,你应该要掌握:它形成的是物体倒立的实像,不是小孔的像,像的形状和物体相似,与小孔的形状无关。还要注意一点,小孔能成像,大孔是不能成像的。
我们已经知道,声的传播依赖介质,固、液、气体都是传声的介质。真空不能传声。那真空能不能传播光呢?
只要举一个例子就能说清楚,太空是真空,地球周围有大气层,太阳光、星光都能照到大地上,说明光既能在真空中传播,又能在空气中传播。其实,不仅是空气,我们都见过光在水中和在玻璃中传播,对吧。也就是说,真空和透明的介质都可以传播光。
无论在空气中,还是在水中、在玻璃中,光线都是沿直线传播的。看看课程文稿中的图1,就很直观了。
图1:空气中、水中、玻璃中的光线
光的传播速度即光速,光速非常快。科学的测量结果是:真空中的光速约为3E8m/s,常用字母c表示真空中的光速。光在空气中的速度比真空中略小一点点,通常可忽略这个小差别,也看成是c。光在水中的速度约为(3/4)c。光在玻璃中的速度约为(2/3)c。光速c是宇宙中一切速度的极限,即任何一个物体的速度都比光速小。
【思考题】
光是一种物质吗?
下一讲再见!
【备课手稿】
【第4.01讲】光的方向之谜:从欧几里得到阿尔哈森
同学们好!欢迎来到物理老师讲物理。听了前几章的课,你有没有觉得物理其实没那么难学。相信自己,前途是光明的。“光明光明”,有光才有明。假设世界突然没有了光,会是个什么景象?今天起,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奇妙的光。
这一讲我要讲两个故事,一个是阿尔哈森的故事,一个是欧几里得的故事。后面,我们还会讲到牛顿和笛卡尔的故事。
西方的《圣经》有句名言,“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
东方的神话,盘古开天辟地,从一片浑沌中,劈出了天地,也劈出了光明。他睁眼,就是白天;他闭眼,世间就成了黑夜。 “光”开启了神话,也启迪了艺术和文明。
地球上,万物生长都要靠阳光。所谓“光阴”,人类对时间的理解也离不开光。光,何以如此奇妙?
光的奇妙,最直接的感受来自眼睛。我们现在都知道,我们之所以能看见一个东西,是因为有光亮照在物体身上,然后反射进入了眼睛。可在中世纪以前,人们可并不是这么想的。这就是我要讲的第一个故事,阿尔哈森的故事。
古希腊的哲学家认为,人眼向外喷射一种物质,就像水枪喷水一样,这种神秘的物质触碰到物体,这个物体就被看见了。光的方向是由眼睛射向被看见的物体。这种说法一直流传了上千年,期间,虽有不同的学说被提出,却都没能替代它的主流地位。
直到公元10世纪,阿拉伯学者阿尔哈森提出一整套系统的光学理论,才彻底改变了人们对光的认识。阿尔哈森生于一个暴君的年代,国王命他制止洪水,若不成功则性命堪忧。他自知无能为力,为求自保,于是装疯,后来被投入监狱,关了十年。正是在阴暗的监狱里,他在欧几里得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更先进光学思想。每次他走出阴暗的囚室,看见刺眼的阳光,都会感到眼睛被灼伤的疼痛。因此,他坚信眼睛并非主动发出什么物质,而是被动的接受光线。出狱后,他将自己对光学的研究总结成了7卷本的著作,成为经典。
潺潺流水来自水源;悦耳的声音来自声源;绚丽夺目的光芒,自然也是来自光源。注意,要“自身”能发光才是光源,像月亮、镜子,这种自身不能发光,只是反射别人光芒的物体,不能称之为光源。光源分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自然光源有:太阳、恒星、萤火虫、发光的水母、斧头鱼,等。人造光源有:电灯、酒精灯、点燃的蜡烛、火炬等。
光的路径又是怎么样的呢?
我们看到放电影时投射的光束,沿直线打在银幕上;类似的还有划破长空的探照灯光,从窗户射进家里的太阳光束,等等,都是直线的。说明光的传播路径是沿直线传播。
光沿直线传播,要从欧几里得的故事说起。
欧几里得试图解释为什么远处的物体看起来小,近处的物体看起来大。他伸出自己的手指,看起来跟远处山上的神殿柱子一样长。在当时,这是个难题。
欧几里得正是因为认识到了,光沿直线传播,那么眼睛、手指尖和神殿的柱子顶就在一条直线上。他用带箭头的直线来表示光线,然后就可以运用他擅长的几何知识来解释近大远小的比例关系了。这个方法一直沿用到现在,被称为几何光学。只可惜,欧几里得限于当时的认知水平,他画的光线是从眼睛发出的,与我们现在画的光线方向相反。
现在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方法,研究很多光的现象,比如:影子、日食、月食、小孔成像等等。
你能否也试着,像先贤一样,解释两个现象:第一个“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第二个“井底之蛙,坐井观天,所见甚小”。
有一点要特别注意,光沿直线传播是有条件的。其条件就是:同种均匀介质。这句话的意思是:同一种介质,如果不均匀,光可能走弧线;均匀,却有两种或多种介质,光走到两种介质的界面处就会变向,走折线。关于这一点,我们后面还要再专门探讨的。
另外,关于小孔成像,你应该要掌握:它形成的是物体倒立的实像,不是小孔的像,像的形状和物体相似,与小孔的形状无关。还要注意一点,小孔能成像,大孔是不能成像的。
我们已经知道,声的传播依赖介质,固、液、气体都是传声的介质。真空不能传声。那真空能不能传播光呢?
只要举一个例子就能说清楚,太空是真空,地球周围有大气层,太阳光、星光都能照到大地上,说明光既能在真空中传播,又能在空气中传播。其实,不仅是空气,我们都见过光在水中和在玻璃中传播,对吧。也就是说,真空和透明的介质都可以传播光。
无论在空气中,还是在水中、在玻璃中,光线都是沿直线传播的。看看课程文稿中的图1,就很直观了。
图1:空气中、水中、玻璃中的光线
光的传播速度即光速,光速非常快。科学的测量结果是:真空中的光速约为3E8m/s,常用字母c表示真空中的光速。光在空气中的速度比真空中略小一点点,通常可忽略这个小差别,也看成是c。光在水中的速度约为(3/4)c。光在玻璃中的速度约为(2/3)c。光速c是宇宙中一切速度的极限,即任何一个物体的速度都比光速小。
【思考题】
光是一种物质吗?
下一讲再见!
【备课手稿】
1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