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第4.03讲】镜花水月
同学们好!欢迎来到物理老师讲物理。你可能听过: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
以古为鉴,可知兴替;
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这句名言出自唐太宗李世民和魏征的故事,其中的“鉴”就是镜子。早在战国时期,青铜材质的镜子就已经开始流行了。古人用铜镜来“正衣冠”。随着玻璃制造技术的发展,用玻璃做的镜子效果更好,种类也更多,总体可分为两类:面镜和透镜。面镜包括:平面镜、凸面镜和凹面镜。透镜包括:凸透镜、凹透镜和棱镜等。今天,我们重点谈论平面镜。
平面的玻璃、平静的水面、抛光的金属面等等都是平面镜。我们常用的平面镜是在平行玻璃板上镀一层金属银或者铝而制成的。人们使用的穿衣镜都是平面镜,就是利用其成像的作用,“以正衣冠”。那其他的镜子就不能成像啦?不是的。其它的镜子也能成像,但不是我们穿衣、化妆所需要的像,而是扭曲的、被放大或缩小的像。只有平面镜成的像,是满足我们穿衣需要的,与实物一模一样的、等大的、正立的像。
我们根据平常照镜子的经验,就可以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像与物大小一样。
2.像是正立的,上下不倒,左右倒。你照镜子时举起左手,镜子里的人会举起右手。
3.像与物距离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4.像与物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
5.平面镜成的是一个虚像。关于虚像,我们一会儿再解释。
刚才讲的这么多特点,用几何中的一个词就可以概括,那就是“对称”,物和像关于平面镜对称。
“水中月、镜中花” 知道什么意思吧?比喻虚幻的景象,看得见,摸不着。我们把这种像,称为虚像。所谓虚像,可以看作是人眼所产生的一种错觉,平面镜成像如此,以后学到折射还有海市蜃楼等等现象,亦如此。
平面镜成像,是光线从物体射向平面镜,再反射进入眼睛,而人眼都习惯了看直线射来的光线,就“误以为”反射来的光线也是从某个物体沿直线射来的,于是就仿佛看到了镜子里的另一个物体。如果我们按照反射定律,画出光路图,就会发现,反射光的反向延长线正好相交于镜子后面的虚像处。所以人眼逆着光线看过去,就好像光线是从虚像那里发出来的一样。
语文课都学过《猴子捞月》的课文,水中的月亮之所以捞不到,就是因为它只是一个虚像而已。
图1: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我们还学过小孔成像,那是实像。小孔成像的光屏上是实际光线交汇形成的交点。
下面我帮你总结一下实像与虚像:
1.实像是实际光线相交而成,能用光屏承接,是倒立的。
2.虚像是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不能用光屏承接,是正立的。
3.实像和虚像都能被眼睛看见。
爱思考的张亮同学,向我提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湖水中的“倒影”为什么是倒立的?
首先要明白,“倒影”不是“影”,它跟灯光下的影子不是一回事,而是水面对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那为什么会是倒立的呢?平面镜成像不应该是正立的吗?
其实我们课本里所说的“正立”、“倒立”都是相对的,它们是相对物而言的。这里如果用“正置”和“倒置”这两个词来代替“正立”和“倒立”,就可以避免语义的混淆,更容易说明白些。例如,当你双手着地倒立在穿衣镜前的时候,镜中的像也是倒立的,却没有倒置,因为像与物都是同样的方向。
另外,如果镜子不是竖直放置的,“正立”和“倒立”这两个词也会引起误解。回到张亮的问题,水面不像穿衣镜是竖直的,而是水平的,根据平面镜的对称原理,水中的山,头朝下、脚朝上才是符合对称的。水中的像,虽然看起来是倒立的,却并没有被倒置,还是符合平面镜成像原理的。
同样的道理,再发散一下思维:假如给你一面镜子,要求照出自己倒立的像,你能想到几种方法?我想出了3种,看你能想到几种。
平面镜主要有两个作用:
除了成像,还可以改变光路。潜水艇的潜望镜就是典型的利用平面镜改变光路的例子。
关于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我也点拨你5点注意事项,以备考试之需。
1.用于成像的蜡烛必须点燃,这是为了加强物体的亮度,从而也加强了像的亮度,便于观察。
2.实验时,玻璃板必须与桌面垂直,否则玻璃板后的蜡烛无法与像重合。
3.两支蜡烛要尽量做到一模一样,才便于比较物和像的大小。
4.玻璃板不能太厚,因为玻璃板的两个面都会反射光,实际上会形成两个虚像,如果玻璃板足够薄,这两个虚像几乎重合,可以忽略这个影响。但是,如果玻璃板太厚,影响就大了。
5.实验时将室内的光线尽量调暗一些,更便于观察。
图2:平面镜成像的实验
最后我们来聊聊凸面镜和凹面镜吧。
镜面并不一定都是平面,如果镜面向外凸起就是凸面镜,如果镜面向内凹陷就成了凹面镜。凸面镜会发散光线,可扩大视野,常用于汽车后视镜、道路转角处的广角镜。凹面镜对光线有汇聚作用,生活中最常见的凹面镜,是手电筒或者车灯的灯罩,它能将发散的光线汇聚到一个方向。还有一种应用,用凹面镜汇聚太阳光,做成可以煮饭的太阳灶。
【思考题】
如果我说平面镜也能成实像,你相信吗?咱们下一讲再见!
【备课手稿】
【第4.03讲】镜花水月
同学们好!欢迎来到物理老师讲物理。你可能听过: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
以古为鉴,可知兴替;
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这句名言出自唐太宗李世民和魏征的故事,其中的“鉴”就是镜子。早在战国时期,青铜材质的镜子就已经开始流行了。古人用铜镜来“正衣冠”。随着玻璃制造技术的发展,用玻璃做的镜子效果更好,种类也更多,总体可分为两类:面镜和透镜。面镜包括:平面镜、凸面镜和凹面镜。透镜包括:凸透镜、凹透镜和棱镜等。今天,我们重点谈论平面镜。
平面的玻璃、平静的水面、抛光的金属面等等都是平面镜。我们常用的平面镜是在平行玻璃板上镀一层金属银或者铝而制成的。人们使用的穿衣镜都是平面镜,就是利用其成像的作用,“以正衣冠”。那其他的镜子就不能成像啦?不是的。其它的镜子也能成像,但不是我们穿衣、化妆所需要的像,而是扭曲的、被放大或缩小的像。只有平面镜成的像,是满足我们穿衣需要的,与实物一模一样的、等大的、正立的像。
我们根据平常照镜子的经验,就可以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像与物大小一样。
2.像是正立的,上下不倒,左右倒。你照镜子时举起左手,镜子里的人会举起右手。
3.像与物距离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4.像与物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
5.平面镜成的是一个虚像。关于虚像,我们一会儿再解释。
刚才讲的这么多特点,用几何中的一个词就可以概括,那就是“对称”,物和像关于平面镜对称。
“水中月、镜中花” 知道什么意思吧?比喻虚幻的景象,看得见,摸不着。我们把这种像,称为虚像。所谓虚像,可以看作是人眼所产生的一种错觉,平面镜成像如此,以后学到折射还有海市蜃楼等等现象,亦如此。
平面镜成像,是光线从物体射向平面镜,再反射进入眼睛,而人眼都习惯了看直线射来的光线,就“误以为”反射来的光线也是从某个物体沿直线射来的,于是就仿佛看到了镜子里的另一个物体。如果我们按照反射定律,画出光路图,就会发现,反射光的反向延长线正好相交于镜子后面的虚像处。所以人眼逆着光线看过去,就好像光线是从虚像那里发出来的一样。
语文课都学过《猴子捞月》的课文,水中的月亮之所以捞不到,就是因为它只是一个虚像而已。
图1: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我们还学过小孔成像,那是实像。小孔成像的光屏上是实际光线交汇形成的交点。
下面我帮你总结一下实像与虚像:
1.实像是实际光线相交而成,能用光屏承接,是倒立的。
2.虚像是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不能用光屏承接,是正立的。
3.实像和虚像都能被眼睛看见。
爱思考的张亮同学,向我提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湖水中的“倒影”为什么是倒立的?
首先要明白,“倒影”不是“影”,它跟灯光下的影子不是一回事,而是水面对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那为什么会是倒立的呢?平面镜成像不应该是正立的吗?
其实我们课本里所说的“正立”、“倒立”都是相对的,它们是相对物而言的。这里如果用“正置”和“倒置”这两个词来代替“正立”和“倒立”,就可以避免语义的混淆,更容易说明白些。例如,当你双手着地倒立在穿衣镜前的时候,镜中的像也是倒立的,却没有倒置,因为像与物都是同样的方向。
另外,如果镜子不是竖直放置的,“正立”和“倒立”这两个词也会引起误解。回到张亮的问题,水面不像穿衣镜是竖直的,而是水平的,根据平面镜的对称原理,水中的山,头朝下、脚朝上才是符合对称的。水中的像,虽然看起来是倒立的,却并没有被倒置,还是符合平面镜成像原理的。
同样的道理,再发散一下思维:假如给你一面镜子,要求照出自己倒立的像,你能想到几种方法?我想出了3种,看你能想到几种。
平面镜主要有两个作用:
除了成像,还可以改变光路。潜水艇的潜望镜就是典型的利用平面镜改变光路的例子。
关于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我也点拨你5点注意事项,以备考试之需。
1.用于成像的蜡烛必须点燃,这是为了加强物体的亮度,从而也加强了像的亮度,便于观察。
2.实验时,玻璃板必须与桌面垂直,否则玻璃板后的蜡烛无法与像重合。
3.两支蜡烛要尽量做到一模一样,才便于比较物和像的大小。
4.玻璃板不能太厚,因为玻璃板的两个面都会反射光,实际上会形成两个虚像,如果玻璃板足够薄,这两个虚像几乎重合,可以忽略这个影响。但是,如果玻璃板太厚,影响就大了。
5.实验时将室内的光线尽量调暗一些,更便于观察。
图2:平面镜成像的实验
最后我们来聊聊凸面镜和凹面镜吧。
镜面并不一定都是平面,如果镜面向外凸起就是凸面镜,如果镜面向内凹陷就成了凹面镜。凸面镜会发散光线,可扩大视野,常用于汽车后视镜、道路转角处的广角镜。凹面镜对光线有汇聚作用,生活中最常见的凹面镜,是手电筒或者车灯的灯罩,它能将发散的光线汇聚到一个方向。还有一种应用,用凹面镜汇聚太阳光,做成可以煮饭的太阳灶。
【思考题】
如果我说平面镜也能成实像,你相信吗?咱们下一讲再见!
【备课手稿】
1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