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第二回 美男子避惑反生疑
诗云:
从来廉吏最难为,不似贪官病可医。
执法法中生弊窦,矢公公里受奸欺。
怒棋响处民情抑,铁笔摇时生命危。
莫道狱成无可改,好将山案自翻移。
这首诗,是劝世上做清官的,也要虚里舍己,体贴民情,切不可说“我无愧于天,无怍于人,就审错几桩词讼,百姓也怨不得我”这句话。那些有守无才的官府,个人拿来塞责,不知误了多少人的性命,所以怪不得近来的风俗,偏是贪官起身,有人脱靴,清官去后,没人尸祝。只因贪官的毛病,有药可医;清官的过失,无人敢谏的缘故。说便是这等说,教那做官的也难,百姓在私下做事,他又没有千里眼、顺风耳,那里晓得其中的曲直?自古道:“无谎不成状。”要告张状词,少不得无中生有,以虚为实,才骗得准。官府若照状词审起来,被告没有一个不输的了。只得要审口供,那口供比状词更不足信。原被告未审之先,两边都接了讼师,请了干证,就象梨园子弟串戏的一般:做官的做官,做吏的做吏,盘了又盘,驳了又驳,直说得一些破绽也没有,方才来听审。及至官府问的时节,又象秀才在明伦堂上讲书的一般,那一个不有条有理,就要把官府骗死也不难。那官府未审之先,也在后堂与幕宾,串过一次戏了出来的。此时只看两家造化,造化高的,合着后堂的生旦,自然赢了;造化低的,合着后堂的净丑,自然输了。这是一定的道理。难道造化高的里面,就没有几个侥幸的;造化低的里面,就没有几个冤屈的不成?所以做官的人,切不可使百姓撞造化。
我如今先说一个至公至明,造化撞不去的,做个引子。
崇祯年间,浙江有个知县,忘其姓名,性极聪察,惯会审无头公事。一日在街上经过,有对门两下百姓争嚷,一家是开糖店的,一家是开米店的。只因开米店的取出一个巴斗量米,开糖店的认出是他的巴斗,开米店的又说他冤民做贼,两下争闹起来。见知县抬过,截住轿子齐禀。知县先问卖糖的道:“你怎么讲?”卖糖的道:“这个巴斗,是小的家里的,不见了一年,他今日取来量米,小的走去认出来,他不肯还小的,所以禀告老爷。”知县道:“巴斗人家都有,焉知不是他自置的?”卖糖的道:“巴斗虽多,各有记认。这是小的用熟的,难道不认得?”说完,知县又叫卖米的审问。卖米的道:“这巴斗是小的自己办的,放在家中用了几年。今日取出来量米,他无故走来冒认。巴斗事小,小的怎肯认个贼来?求老爷详察。”知县道:“既是你自己置的,可有甚么凭据?”卖米的道:“上面现有字号。”知县取上来看,果然有“某店置用”四字。又问他道:“这字是买来就写的,还是用过几时了写的?”卖米的应道:“买来就写的。”知县道:“这桩事,叫我也不明白,只得问巴斗了。巴斗,你毕竟是那家的?”一连问了几声。看的人笑道:“这个老爷是痴的,巴斗那里会说话。”知县道:“你若再不讲,我就要打了。”果然丢下两根签,叫皂隶重打。皂隶当真行起杖来,一街两巷的人,几乎笑倒。
打完了,知县对手下人道:“取起来,看下面可有甚么东西?”皂隶取过巴斗,朝下一看,回复道:“地下有许多芝麻。”知县笑道:“有了干证了。”叫那卖米的过来,“你卖米的人家,怎么有芝麻藏在里面,这分明是糖坊里的家伙,你为何徒赖他的?”卖米的还支吾不认。知县道:“还有个姓‘水’的干证,我一发叫来审一审。这字若是买来就写的,过了这几年,自然洗涮不去。若是后来添上去的,只怕就见不得水面了。”即取一盆水,一把笤帚,叫皂隶一顿洗涮,果然字都不见了。知县对卖米的道:“论理该打几板,只是怕结你两下的冤仇。以后要财上分明,切不可如此。”又对卖糖的道:“料他不是偷你的,或者对门对户,借去用用,因你忘记取讨,他便久假不归。又怕你认得,所以写上几个字,这不过是贪爱小利,与逾墙挖壁的不同,你不可疑他作贼。”说完,两家齐叫“青天”,磕头礼拜,送知县起轿去了。那看的人,没有一个不张牙吐舌道:“这样的人,才不枉教他做官。”至今传颂以为奇事。
看官要晓得这事虽奇,也还是小聪小察,只当与百姓讲个笑话一般,无关大体。做官的人,既要聪明,又要持重。凡遇斗殴相争的小事,还可以随意判断。只有人命、奸情二事,一关生死,一关名节,须要静气虚心,详审复谳。就是审得九分九厘九毫是实,只有一毫可疑,也还要留些余地,切不可草草下笔,做个铁案如山,使人无可出入。如今的官府,只晓得人命事大,议到审奸情,就象看戏文的一般,巴不得借他来燥脾胃,不知奸情审屈,常常弄出人命来,一事而成两害,起初那里知道?如今听在下说一个来,便知其中利害。
第二回 美男子避惑反生疑
诗云:
从来廉吏最难为,不似贪官病可医。
执法法中生弊窦,矢公公里受奸欺。
怒棋响处民情抑,铁笔摇时生命危。
莫道狱成无可改,好将山案自翻移。
这首诗,是劝世上做清官的,也要虚里舍己,体贴民情,切不可说“我无愧于天,无怍于人,就审错几桩词讼,百姓也怨不得我”这句话。那些有守无才的官府,个人拿来塞责,不知误了多少人的性命,所以怪不得近来的风俗,偏是贪官起身,有人脱靴,清官去后,没人尸祝。只因贪官的毛病,有药可医;清官的过失,无人敢谏的缘故。说便是这等说,教那做官的也难,百姓在私下做事,他又没有千里眼、顺风耳,那里晓得其中的曲直?自古道:“无谎不成状。”要告张状词,少不得无中生有,以虚为实,才骗得准。官府若照状词审起来,被告没有一个不输的了。只得要审口供,那口供比状词更不足信。原被告未审之先,两边都接了讼师,请了干证,就象梨园子弟串戏的一般:做官的做官,做吏的做吏,盘了又盘,驳了又驳,直说得一些破绽也没有,方才来听审。及至官府问的时节,又象秀才在明伦堂上讲书的一般,那一个不有条有理,就要把官府骗死也不难。那官府未审之先,也在后堂与幕宾,串过一次戏了出来的。此时只看两家造化,造化高的,合着后堂的生旦,自然赢了;造化低的,合着后堂的净丑,自然输了。这是一定的道理。难道造化高的里面,就没有几个侥幸的;造化低的里面,就没有几个冤屈的不成?所以做官的人,切不可使百姓撞造化。
我如今先说一个至公至明,造化撞不去的,做个引子。
崇祯年间,浙江有个知县,忘其姓名,性极聪察,惯会审无头公事。一日在街上经过,有对门两下百姓争嚷,一家是开糖店的,一家是开米店的。只因开米店的取出一个巴斗量米,开糖店的认出是他的巴斗,开米店的又说他冤民做贼,两下争闹起来。见知县抬过,截住轿子齐禀。知县先问卖糖的道:“你怎么讲?”卖糖的道:“这个巴斗,是小的家里的,不见了一年,他今日取来量米,小的走去认出来,他不肯还小的,所以禀告老爷。”知县道:“巴斗人家都有,焉知不是他自置的?”卖糖的道:“巴斗虽多,各有记认。这是小的用熟的,难道不认得?”说完,知县又叫卖米的审问。卖米的道:“这巴斗是小的自己办的,放在家中用了几年。今日取出来量米,他无故走来冒认。巴斗事小,小的怎肯认个贼来?求老爷详察。”知县道:“既是你自己置的,可有甚么凭据?”卖米的道:“上面现有字号。”知县取上来看,果然有“某店置用”四字。又问他道:“这字是买来就写的,还是用过几时了写的?”卖米的应道:“买来就写的。”知县道:“这桩事,叫我也不明白,只得问巴斗了。巴斗,你毕竟是那家的?”一连问了几声。看的人笑道:“这个老爷是痴的,巴斗那里会说话。”知县道:“你若再不讲,我就要打了。”果然丢下两根签,叫皂隶重打。皂隶当真行起杖来,一街两巷的人,几乎笑倒。
打完了,知县对手下人道:“取起来,看下面可有甚么东西?”皂隶取过巴斗,朝下一看,回复道:“地下有许多芝麻。”知县笑道:“有了干证了。”叫那卖米的过来,“你卖米的人家,怎么有芝麻藏在里面,这分明是糖坊里的家伙,你为何徒赖他的?”卖米的还支吾不认。知县道:“还有个姓‘水’的干证,我一发叫来审一审。这字若是买来就写的,过了这几年,自然洗涮不去。若是后来添上去的,只怕就见不得水面了。”即取一盆水,一把笤帚,叫皂隶一顿洗涮,果然字都不见了。知县对卖米的道:“论理该打几板,只是怕结你两下的冤仇。以后要财上分明,切不可如此。”又对卖糖的道:“料他不是偷你的,或者对门对户,借去用用,因你忘记取讨,他便久假不归。又怕你认得,所以写上几个字,这不过是贪爱小利,与逾墙挖壁的不同,你不可疑他作贼。”说完,两家齐叫“青天”,磕头礼拜,送知县起轿去了。那看的人,没有一个不张牙吐舌道:“这样的人,才不枉教他做官。”至今传颂以为奇事。
看官要晓得这事虽奇,也还是小聪小察,只当与百姓讲个笑话一般,无关大体。做官的人,既要聪明,又要持重。凡遇斗殴相争的小事,还可以随意判断。只有人命、奸情二事,一关生死,一关名节,须要静气虚心,详审复谳。就是审得九分九厘九毫是实,只有一毫可疑,也还要留些余地,切不可草草下笔,做个铁案如山,使人无可出入。如今的官府,只晓得人命事大,议到审奸情,就象看戏文的一般,巴不得借他来燥脾胃,不知奸情审屈,常常弄出人命来,一事而成两害,起初那里知道?如今听在下说一个来,便知其中利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