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兵法:一曰度①,二曰量②,三曰数③,四曰称④,五曰胜。地生度⑤,度生量⑥,量生数⑦,数生称⑧,称生胜⑨。故胜兵若以镒称铢⑩,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民也⑾,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⑿,形⒀也。
① 度:指土地幅员的大小。
② 量:容量,数量,指物质资源的数量。
③ 数:数量,数目,指兵员的多寡。
④ 称:衡量轻重,指敌对双方实力状况的衡量对比。
⑤ 地生度:生,产生,言双方所处地域的不同,产生土地幅员大小不同之“度”。
⑥ 度生量:指因度的大小不同,产生物质资源多少的“量”的差异。
⑦ 量生数:指物质资源多少的不同,产生兵员多寡的“数”的差异。
⑧ 数生称:指兵力多寡的不同,产生军事实力的对比强弱的不同。
⑨ 称生胜:指双方军事实力对比的不同,产生、决定了战争胜负的不同。
⑩ 以镒称铢:镒、铢,皆古代的重量单位。一镒等于二十四两,一两等于二十四铢;铢轻锚重,相差悬殊。此处比喻力量相差悬殊,胜兵对败兵拥有实力上的绝对优势。
⑾ 胜者之战民也:战民,指统军指挥士卒作战。民,作“人”解,这里借指士卒、军队。
⑿ 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七尺(也有说八尺)为一仞。千仞,比喻极高。溪,山涧。
⒀ 形:指军事实力。
兵法:一是度,即估算土地的面积,二是量,即推算物资资源的容量,三是数,即统计兵源的数量,四是称,即比较双方的军事综合实力,五是胜,即得出胜负的判断。土地面积的大小决定物力、人力资源的容量,资源的容量决定可投入部队的数目,部队的数目决定双方兵力的强弱,双方兵力的强弱得出胜负的概率。获胜的军队对于失败的一方就如同用“镒”来称“铢”,具有绝对优势,而失败的军队对于获胜的一方就如同用“铢”来称“镒”。胜利者一方打仗,就像积水从千仞高的山涧冲决而出,势不可挡,这就是军事实力的表现。
古语智慧
以“修道保法”为前提,从、数“度、量、称、胜”五个方面预算胜利,并阐述五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称胜”的目的是通过个方面的相互比较,分析出优胜点和落后点,与第一章“五事七计”相对应。在一次提出胜利的基础是建立在战前的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优势比较而得出战略再去取胜的。用兵作战,讲究稳战,而不是盲目出战。胜兵之所以胜利是因为拥有绝对的战争优势。
较之于军事,政治上“称胜”的思想蕴含着更深层次的含义。“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对应于政事管理干部层面“从基层做起”的用人思想。基层的锻炼在于能更充分的了解贫苦大众,更能从各种各样的小事情中使得自己的能力得到锻炼和巩固。一方面可以积累更多的“支持力量”,另一方面,每进步一个台阶实际上是集各阶层所有精华于一身。这是“量变到质变 ”的过程,是存贮胜利优势的过程。
商业竞争过程中,理应将“称胜”作为企业发展过程的指导方针,根据企业自身的实力制定企业发展的计划和战略目标。规划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决胜力量,一定要量力而行,正确的战略反馈给企业的事步步为营。相反,如果对自己的情况不甚了解,盲目决定,结果是导致失败。
智慧故事
秦灭楚之战战国末年,秦将王翦大胜楚军的成功战例,是“以镒称铢,战无不胜”的最好证明。
公元前225 年,秦王嬴政谋划进攻楚国,以成就自己一统中原的大业。出兵前,秦王召集所有将领一起商量到底该带多少兵力出征。首先问连年征战的猛将李信:“攻楚需要多少人马?”李信因为屡获战功,流露出轻敌之心,便信口开河说:“二十万人马就足够了。”秦王转身又问老将王翦,王翦:“楚国兵力强大,没有六十万大军是不能攻下楚国的。”这个回答让秦王很不舒服,以为王翦年老胆怯,勇气减退,于是听从了李信的建议,出兵二十万攻打楚国。
李信为将、蒙武为副将,两人一起率二十万兵马进攻楚国。攻楚之战最初进行得比较顺利,李信率兵一举攻下平舆,又西进攻下田城,便约率兵攻打寝邱的蒙武迅速西进城父,合兵向纵深挺进。但殊不知楚国实际上是假装兵败,引李信军队深入楚国腹地。进入楚国腹地之后,楚王发现反击的机会到来了,于是派项燕将军领兵二十万,迎击秦军。在楚国境内作战,秦军不熟悉楚国地形,但是一心想乘胜追击。在鲁台山一带楚军早已设下埋伏这时,楚国见秦兵已深入楚国腹地,便派项燕为大将,领兵二十万,水陆并进,迎击秦军于西陵,并派副将屈定,设七处伏兵于。秦楚两军遭遇西陵,战斗异常激烈,秦军前进受阻,难分难解之时,屈定的七处伏兵突然杀出,秦军两面受敌,猝不及防,大败而逃。项燕乘胜追击,杀秦军都尉七人、士卒无数,直至平舆,收复全部失地。李信兵败,尚未攻至城父的蒙武见势急速撤兵,伐楚之役全面告败。
秦王在国内一直满怀信心地等待李信告捷的消息,但是听到的却是李信兵败。于是非常生气,一怒之下连李信的官也给革了。兵败后,秦王仍然没有死心,谋划二次攻楚。同时也十分后悔没有听从老将王翦的建议,于是这一回想让他带兵出战。此时王翦已经以病告退,回乡隐居了。秦王可谓“三顾茅庐”亲自登门请王翦出山。王翦推托不过,答应出兵,但坚持原议,非六十万人马不足以战胜楚军。秦王仍不解,问将军何故非六十万不可?王翦说:“古时打仗,先约定日期,事先摆好阵式,交战中都遵循一定的规矩礼节,所以那时打仗用兵数量不需要很多。现在情况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列国争斗,都是以强凌弱,以多侵少。每次交战,杀人动辄数万,围城动辄数年,一些国家更是人人都得服兵役,军队人数大大增多,打仗动用的兵力远远超过了春秋五霸争雄。更何况今日的楚国,拥有东南广大的地域,人口众多,资源丰富,一声号令,便可动员百万之众参战,想要征服它,恐怕六十万兵马还嫌少了呢。”王翦的分析入情入理,说得秦王心服口服,终于答应要求,命王翦率六十万大军征讨楚国。
王翦率军来到楚国边境。楚军立即发兵抗敌。两军对垒,战争一触即发。但王翦大军扎于天中山下,连营十里,坚壁固守,任凭项燕每日阵前挑战,他都置之不理,概不应战。日复一日,免战牌高挂,项燕便以为王翦年迈无用,惧怕楚军,渐渐骄傲轻敌了。秦营中,王翦命人每天杀猪宰羊,改善士兵饮食;将军与士兵同吃同住,对士兵问寒问暖,关怀备至,官兵融洽,上下同心。王翦一面劝阻士兵出战的请求,一面教导士卒进行投石和跳跃的游戏。通过游戏,增加了士兵的体质,提高了技能。同时,他命令秦军不许越过楚国边界去砍柴,抓获楚国边境百姓要给以酒肉款待,释放回家。秦军的怯战和“友好”,在楚边境一传十,十传百,百姓对秦军的恐惧和对抗逐渐变得安定和亲近起来。如此相持一年多都没有开始战争,项燕也因此认定王翦力弱怯战,更加放松了戒备。楚营中,士兵缺乏操练,个个都毫无战斗力。而休整操练了一年有余的秦军,个个精力旺盛,士气正高。
王翦纵观整个局势之后,有了必胜的把握,认为时机已到。于是,他突然下令向楚军发起全面进攻。王翦选两万精兵打先锋,又分兵数路向楚军同时发起猛烈攻击,并命令部队:各路人马只要打败敌人,便可各自为战,向楚国纵深进攻。早已摩拳擦掌的秦军将士,突然发起攻击,势如万钧雷霆,迅猛异常,所向无敌。而长期松懈麻痹的楚军求战不得,突遭秦军猛烈袭击,仓皇应战,斗志全无,几乎没有什么抗击能力。几阵下来,便大败溃散,主将项燕只好率兵东撤。王翦乘胜追击,又获永安城大胜。未及数月,秦军先后攻占了淮北、淮南、江南等地,一举攻破楚都寿县(今安徽曹县西南),最后俘虏了楚王负刍,大将项燕被迫自杀。到第三年,即公元前223 年,秦王终于并吞了楚国。 [1]
兵法:一曰度①,二曰量②,三曰数③,四曰称④,五曰胜。地生度⑤,度生量⑥,量生数⑦,数生称⑧,称生胜⑨。故胜兵若以镒称铢⑩,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民也⑾,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⑿,形⒀也。
① 度:指土地幅员的大小。
② 量:容量,数量,指物质资源的数量。
③ 数:数量,数目,指兵员的多寡。
④ 称:衡量轻重,指敌对双方实力状况的衡量对比。
⑤ 地生度:生,产生,言双方所处地域的不同,产生土地幅员大小不同之“度”。
⑥ 度生量:指因度的大小不同,产生物质资源多少的“量”的差异。
⑦ 量生数:指物质资源多少的不同,产生兵员多寡的“数”的差异。
⑧ 数生称:指兵力多寡的不同,产生军事实力的对比强弱的不同。
⑨ 称生胜:指双方军事实力对比的不同,产生、决定了战争胜负的不同。
⑩ 以镒称铢:镒、铢,皆古代的重量单位。一镒等于二十四两,一两等于二十四铢;铢轻锚重,相差悬殊。此处比喻力量相差悬殊,胜兵对败兵拥有实力上的绝对优势。
⑾ 胜者之战民也:战民,指统军指挥士卒作战。民,作“人”解,这里借指士卒、军队。
⑿ 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七尺(也有说八尺)为一仞。千仞,比喻极高。溪,山涧。
⒀ 形:指军事实力。
兵法:一是度,即估算土地的面积,二是量,即推算物资资源的容量,三是数,即统计兵源的数量,四是称,即比较双方的军事综合实力,五是胜,即得出胜负的判断。土地面积的大小决定物力、人力资源的容量,资源的容量决定可投入部队的数目,部队的数目决定双方兵力的强弱,双方兵力的强弱得出胜负的概率。获胜的军队对于失败的一方就如同用“镒”来称“铢”,具有绝对优势,而失败的军队对于获胜的一方就如同用“铢”来称“镒”。胜利者一方打仗,就像积水从千仞高的山涧冲决而出,势不可挡,这就是军事实力的表现。
古语智慧
以“修道保法”为前提,从、数“度、量、称、胜”五个方面预算胜利,并阐述五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称胜”的目的是通过个方面的相互比较,分析出优胜点和落后点,与第一章“五事七计”相对应。在一次提出胜利的基础是建立在战前的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优势比较而得出战略再去取胜的。用兵作战,讲究稳战,而不是盲目出战。胜兵之所以胜利是因为拥有绝对的战争优势。
较之于军事,政治上“称胜”的思想蕴含着更深层次的含义。“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对应于政事管理干部层面“从基层做起”的用人思想。基层的锻炼在于能更充分的了解贫苦大众,更能从各种各样的小事情中使得自己的能力得到锻炼和巩固。一方面可以积累更多的“支持力量”,另一方面,每进步一个台阶实际上是集各阶层所有精华于一身。这是“量变到质变 ”的过程,是存贮胜利优势的过程。
商业竞争过程中,理应将“称胜”作为企业发展过程的指导方针,根据企业自身的实力制定企业发展的计划和战略目标。规划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决胜力量,一定要量力而行,正确的战略反馈给企业的事步步为营。相反,如果对自己的情况不甚了解,盲目决定,结果是导致失败。
智慧故事
秦灭楚之战战国末年,秦将王翦大胜楚军的成功战例,是“以镒称铢,战无不胜”的最好证明。
公元前225 年,秦王嬴政谋划进攻楚国,以成就自己一统中原的大业。出兵前,秦王召集所有将领一起商量到底该带多少兵力出征。首先问连年征战的猛将李信:“攻楚需要多少人马?”李信因为屡获战功,流露出轻敌之心,便信口开河说:“二十万人马就足够了。”秦王转身又问老将王翦,王翦:“楚国兵力强大,没有六十万大军是不能攻下楚国的。”这个回答让秦王很不舒服,以为王翦年老胆怯,勇气减退,于是听从了李信的建议,出兵二十万攻打楚国。
李信为将、蒙武为副将,两人一起率二十万兵马进攻楚国。攻楚之战最初进行得比较顺利,李信率兵一举攻下平舆,又西进攻下田城,便约率兵攻打寝邱的蒙武迅速西进城父,合兵向纵深挺进。但殊不知楚国实际上是假装兵败,引李信军队深入楚国腹地。进入楚国腹地之后,楚王发现反击的机会到来了,于是派项燕将军领兵二十万,迎击秦军。在楚国境内作战,秦军不熟悉楚国地形,但是一心想乘胜追击。在鲁台山一带楚军早已设下埋伏这时,楚国见秦兵已深入楚国腹地,便派项燕为大将,领兵二十万,水陆并进,迎击秦军于西陵,并派副将屈定,设七处伏兵于。秦楚两军遭遇西陵,战斗异常激烈,秦军前进受阻,难分难解之时,屈定的七处伏兵突然杀出,秦军两面受敌,猝不及防,大败而逃。项燕乘胜追击,杀秦军都尉七人、士卒无数,直至平舆,收复全部失地。李信兵败,尚未攻至城父的蒙武见势急速撤兵,伐楚之役全面告败。
秦王在国内一直满怀信心地等待李信告捷的消息,但是听到的却是李信兵败。于是非常生气,一怒之下连李信的官也给革了。兵败后,秦王仍然没有死心,谋划二次攻楚。同时也十分后悔没有听从老将王翦的建议,于是这一回想让他带兵出战。此时王翦已经以病告退,回乡隐居了。秦王可谓“三顾茅庐”亲自登门请王翦出山。王翦推托不过,答应出兵,但坚持原议,非六十万人马不足以战胜楚军。秦王仍不解,问将军何故非六十万不可?王翦说:“古时打仗,先约定日期,事先摆好阵式,交战中都遵循一定的规矩礼节,所以那时打仗用兵数量不需要很多。现在情况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列国争斗,都是以强凌弱,以多侵少。每次交战,杀人动辄数万,围城动辄数年,一些国家更是人人都得服兵役,军队人数大大增多,打仗动用的兵力远远超过了春秋五霸争雄。更何况今日的楚国,拥有东南广大的地域,人口众多,资源丰富,一声号令,便可动员百万之众参战,想要征服它,恐怕六十万兵马还嫌少了呢。”王翦的分析入情入理,说得秦王心服口服,终于答应要求,命王翦率六十万大军征讨楚国。
王翦率军来到楚国边境。楚军立即发兵抗敌。两军对垒,战争一触即发。但王翦大军扎于天中山下,连营十里,坚壁固守,任凭项燕每日阵前挑战,他都置之不理,概不应战。日复一日,免战牌高挂,项燕便以为王翦年迈无用,惧怕楚军,渐渐骄傲轻敌了。秦营中,王翦命人每天杀猪宰羊,改善士兵饮食;将军与士兵同吃同住,对士兵问寒问暖,关怀备至,官兵融洽,上下同心。王翦一面劝阻士兵出战的请求,一面教导士卒进行投石和跳跃的游戏。通过游戏,增加了士兵的体质,提高了技能。同时,他命令秦军不许越过楚国边界去砍柴,抓获楚国边境百姓要给以酒肉款待,释放回家。秦军的怯战和“友好”,在楚边境一传十,十传百,百姓对秦军的恐惧和对抗逐渐变得安定和亲近起来。如此相持一年多都没有开始战争,项燕也因此认定王翦力弱怯战,更加放松了戒备。楚营中,士兵缺乏操练,个个都毫无战斗力。而休整操练了一年有余的秦军,个个精力旺盛,士气正高。
王翦纵观整个局势之后,有了必胜的把握,认为时机已到。于是,他突然下令向楚军发起全面进攻。王翦选两万精兵打先锋,又分兵数路向楚军同时发起猛烈攻击,并命令部队:各路人马只要打败敌人,便可各自为战,向楚国纵深进攻。早已摩拳擦掌的秦军将士,突然发起攻击,势如万钧雷霆,迅猛异常,所向无敌。而长期松懈麻痹的楚军求战不得,突遭秦军猛烈袭击,仓皇应战,斗志全无,几乎没有什么抗击能力。几阵下来,便大败溃散,主将项燕只好率兵东撤。王翦乘胜追击,又获永安城大胜。未及数月,秦军先后攻占了淮北、淮南、江南等地,一举攻破楚都寿县(今安徽曹县西南),最后俘虏了楚王负刍,大将项燕被迫自杀。到第三年,即公元前223 年,秦王终于并吞了楚国。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