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云南是中国唯一的大规模咖啡种植产区,但在风味、品牌、商业模式等层面却长期处于“边缘”地带。本期田园硅谷邀请两位深耕云南咖啡一线的创业者——毛毛与内容创作者泥星,一起聊聊他们正在创建的咖啡品牌“赤场”,从产地走进赤场,从饮料回归生活。
我们试图回答几个问题:
- 咖啡到底是饮料还是文化?
- 云南咖啡有没有机会破圈?
- 一杯咖啡,除了风味还能讲什么?
- 在讲“故事”这件事上,什么时候是营销,什么时候是真诚?
这是一期从咖啡切入的农业商业与文化消费深聊,也是一场“慢一点、真实一点”的品牌实验。
🧩内容概览:一、为什么从杭州回到云南种咖啡?00:30
- 毛毛从城市咖啡消费地回到云南庄园,只因想看清“咖啡真正的样子”
- 泥星从内容创作者身份转向咖啡品牌,共同创立“赤场”
- 云南咖啡产业背后藏着你不知道的现实与挑战
二、云南咖啡:风味之外,更多的是“土地的味道”04:00
- 什么是咖啡庄园?为什么听起来“像农场”?
- 云南庄园真实生态:原始、分散、缺电缺水、也在慢慢变化
- 中国咖啡消费跳跃式发展,从速溶直接跃入精品浪潮
三、精品咖啡文化:你喝的是风味,还是一场仪式?10:00
- 为什么咖啡“越做越无聊”?
- 精品咖啡店卷的是风味词汇、器具与仪式感,但普通人喝的还是“提神饮料”
- 泥星:我们不是反对精品,只是想做个更真实的补充选项
四、市场品牌的理念:“咖啡是饮料,不是课题”16:00
- “还有风土”是 slogan,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倡议
- 我们的目标不是灌输知识,而是提供一个轻松入口
- 喝咖啡像吃米饭,不必每次都讲风味、论历史
五、不想再做无聊产品:市场的产品观27:00
- 从电商逻辑转向产品体验
- 讲究“随手就能喝”的便捷感、使用感
- 强调消费场景,而非“高大上”的品牌壁垒
六、为什么只做云南豆?不只是地域情怀33:00
- 这是个“养成系”的项目:每年跟庄园打交道,每个豆子背后都有成长故事
- 从选豆、处理、烘焙,全流程把控,只为做一个“自己信得过”的产品
- 比起氪金速成,更愿意花时间与这片土地共生
七、咖啡到底是标准化产品,还是非标体验?36:00
- 商业上可标准化,情感上是非标的
- 咖啡是消费,也是社交、打卡与生活方式的投射
- “赤场”卖的是一种可连接云南风土的饮料,而不是冰冷产品
八、云南咖啡还有很多你没看到的面孔41:00
- 多数人对云南的印象仅停留在丽江大理
- 我们想让更多消费者接触“主流之外”的云南——那些山林、风、人
- 联名庄园、咖啡师、处理师,构建人与产品的双向链接
九、不是讲概念,而是共创平台45:00
- “赤场”希望成为平台而不是一个固化品牌
- 理念统一,产品非标
- 用风土与趣味打动人,而不是只靠参数与评测
十、想传达的不是精致,而是真实50:00
- 不是每个人都要喝出“果香前中后调”
- 你感受到的就是最真实的东西
- “赤场”不贩卖知识焦虑,只希望你喝得舒服,有点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