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遺忘的原聲代】ep23|用影像記錄文化 紀錄片導演 李竹旺老師
【#樂讀山海文學】
推薦書籍導讀:手藏紋話 喚回排灣族紋手傳統
作者:屏東縣政府原住民處
邱霄鳳說,手紋代表階級與社會架構,目前只剩下泰武鄉佳興村幾位老婦人還保有年輕時紋的手紋。查馬克認為手紋和刺青不同,是一種文化的傳承,他考慮自己的女兒十二歲時讓她擁有自己的手紋。排灣族女性在12到16歲要「轉大人」時,由部落紋手師傅紋手。但紋手傳統文化在日治時代及國民政府的2次禁令中消失。「我們在身不由己的時代,以致無法完美及完整地呈現排灣族紋手文化。」屏東泰武鄉佳興村紋手大頭目孫江萬花表感嘆紋手文化幾乎失傳。
【#原聲時光機】
曾聽訪問過的文手耆老說過,當時紋手需先讓紋手師用刀背將針扎進手臂,讓皮膚出血,還要再塗抹鍋底碳粉上色,如此經過兩天,才能完成一雙手的手紋。之後,腫脹的雙手還要經過漫長的一個月才能復原,早晚冰敷,吃飯都要讓人餵,非常辛苦。但因為紋手所代表的神聖意義,因此長輩和有資格紋手的女孩都覺得是個榮耀。不過在日本人來了之後,將紋手視為野蠻,因此女孩的紋手和男孩的紋身,以及許多排灣族的祭典都被禁止。直到日本人離開後,族人一致決定要優先回復的,就是紋手這項傳統。現在許多耆老,都是在日本人離開後完成紋手的。
【#部落原聲代】
用影像記錄文化 紀錄片導演 李竹旺老師
#文手 #文身 #南島文化 #拍刺 #紀錄片 #文史工作者
【主持人】
泰雅族 Bayel Kumin (巴宴爾)
布農族 Abus (阿布斯)
【製作人】
排灣族 Camak (查馬克)
對節目有任何想法或意見,
歡迎到粉絲專頁按讚留言喔!
被遺忘的原聲代,帶你聽見美好的原聲時代
收聽連結懶人包
https://taiwanindigenous.soci.v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