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大家好,欢迎收听《教育AI智造者》。
这一集的嘉宾是MemoBase的联合创始人赵晗博——一位让我极为钦佩的创业者。他曾在欧洲连续打造多家SaaS产品,也见证了从0到数亿的增长。而他现在投身的,是一个看似“冷门”但在我看来极可能改变教育AI格局的命题:让AI真正拥有“长期记忆”。
我们聊到:
我扮演了一回“产品经理”的角色,把教育理论和用户心理模型都搬上来和他“过招”脑暴——认知主义的长期记忆、Spacing Learning、心理感知(perception)等等。
最打动我的是一个细节:他们在产品设计时,不是让人类写死规则,而是让模型自己判断——什么信息值不值得写进用户记忆。这不只是技术问题,而是一个真正理解“人”的过程。
你也会听到我们延伸讨论到:
我越来越确信,如果AI未来真的要做教育,它不能只是会“说”,它得“记得住”人,也得“被人信”。
希望这集内容,能帮你重新思考什么才是真正有用、可持续的AI教育系统。如果你是开发者、研究者,或老师,我建议你听完这一集后:
开场介绍
----------------近期伊伊子想做的一些事情-----------------
最近,随着大家对 AI 与教育的热情逐渐高涨,越来越多的朋友开始打造属于自己的 AI 教育工具。我也在小红书上分享了三个基于 AI 辅助编程、从零开始制作的教学工具,包括:作文批改“神器”、历史可视化以及数学公式可视化师生端等,大家都反馈非常好。
随后,我也逐渐在小红书开启了直播,手把手展示如何与 AI 一起头脑风暴并完成相关的编程。许多观众向我反馈,认为这是一个从“不了解”到“掌握”的清晰过程,帮助他们一步步地解构并去神秘化教育 AI 产品的研发,也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做得到”。
接下来,会开始做专题圆桌讨论,内容涵盖如何开发相关产品、国内外的产品对比分析,以及关于产品增长、推广和商业化的头脑风暴。如果你对此感兴趣,可以添加微信(yiyizihere);我也会在群里更新讨论时间和内容。此外,欢迎加入我的小红书海外 AI 讨论群,期待与你们进行思维上的碰撞!
-----------------------关于伊伊子----------------------
伊伊子2024年的复盘
伊伊子专门为AI教育者打造的开源AI教育论文库
伊伊子专门为老师和AI创业者打造的20种教学场景指令
伊伊子的小红书传送门
----------------------关于听友群-----------------------
如果您对AI和教育的融合充满兴趣,欢迎填写我们的听友群入群申请问卷!🎧点击链接,或扫码,与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交流最新的行业动态、分享学习经验,并共同探讨AI如何重塑教育的未来。期待在听友群中与您相遇,共同成长!😊
请大家在填写微信联系方式时,务必确认拼写是否完整和正确。我们遇见过好几次微信ID无法识别的情况~谢谢大家!--------------------相关词介绍-------------------
1. 结构化记忆(Structured Memory)通过标准格式(如JSON、Markdown)组织信息,使AI能理解数据的逻辑结构。它不仅提升了信息处理效率,也让AI具备类似“关注重点”的能力,在教育场景中可用于构建可调、可追踪的用户模型。
2. 用户画像(User Profile)个体在AI系统中的数字建模,包括认知偏好、学习风格、兴趣倾向与行为轨迹。结构化用户画像可支持教学个性化,动态更新的画像能帮助AI适应学生的成长与变化。
3. 时间感知记忆(Time-aware Memory)AI系统自动为记录打上时间戳,使其具备“记得什么时候发生了什么”的能力。这对于间隔复习、学习节奏调控和教育干预时机的识别至关重要。
4. 间隔学习(Spaced Learning)源自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理论,强调“重复但分散”的学习策略比集中复习更有效。若AI具备时间感知能力,能更智能地安排教学复现,提升长期记忆效果。
5. 感知建模(Perception Modeling)不仅记录“用户看了什么”,更关注“用户如何理解”。AI需识别并适应学生对内容的主观解读,是构建符合其心智模型的教学内容的前提。
6.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Cognitivism)教育心理学三大核心理论之一,强调信息的组织、编码与提取。认为有效学习依赖于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结构,与AI记忆系统的“上下文依赖”高度相似。
7. 长期记忆(Long-term Memory, LTM)人类记忆系统中保存时间最长的信息层级。教育学中认为,学习的真正指标不是短暂记住,而是能在未来使用中表现出行为或理解的改变。AI模拟长期记忆,是实现深度个性化的关键。
8. 记忆治理(Memory Governance)指对AI记忆系统中信息的优先级、来源可信度、生命周期等进行管理与调控的机制。类似人类“注意力分配”,用于减少token浪费、提升推理准确率。
9. 压缩 vs. 召回(Compression vs. Retrieval)压缩:筛选高信息密度内容,节约token成本。召回:在大语料中查找相关信息片段供AI调用。MemoBase主张用压缩+结构化记忆替代传统RAG型大检索,以提升性能和速度。
10. 教学归因(Teaching Attribution)衡量某种教学法或老师行为是否真正引起学习结果变化的机制。是将“教学行为”与“学生成果”建立因果关联的研究重点,对构建可评估的AI教学系统至关重要。
11. 动态用户模型(Evolving User Model)与静态建模不同,动态模型支持实时更新用户画像,记录其认知演化与行为反馈,适应学生的成长轨迹与阶段性差异。可支持更精细化的教学推荐与干预。
12. 认知过渡层(Representation Bridge)AI在知识图谱与用户心理模型之间生成的中介表达,旨在将抽象知识以用户可理解的方式表达,是生成“可理解解释”内容的重要机制。
13. 注意力机制(Attention Mechanism)深度学习中的关键机制,决定模型应聚焦输入中的哪些部分。教育类AI系统通过“结构化输入”或“提示词策略”引导模型关注重要教学信息,提升响应相关性。
14. 教学法一致性(Pedagogical Alignment)教育AI产品需确保其输出内容与教学目标、课程大纲、学习阶段一致。缺乏教学法一致性,即使功能强大也难以落地于实际课堂。
15. 双三角模型(Knowledge Pyramid)赵晗博提出的知识层级结构:正三角为通用知识 > 组织知识 > 个体知识;倒三角为知识库数量与粒度的反比分布。帮助产品团队理解记忆系统设计的层次与扩展性。
16. 生成式教学表达(Generative Pedagogy Expression)AI根据学生画像生成定制化讲解、练习或反馈的方式。需同时考虑教学目标、学生理解路径与表达风格,融合语言生成与教学设计。
17. 教学协同画像(Collaborative Profile Mapping)在学生画像构建中,引入老师、家长等多方输入,以丰富信息维度与理解深度。使AI能够更完整地感知学生在不同环境下的学习状态与反馈。
18. 默认配置偏差(Default Configuration Bias)用户习惯使用系统默认设定,极少修改设置。这意味着AI系统初始画像、提示词模板等默认选项,对用户体验与学习轨迹影响巨大。
19. 教育产品的可解释性(Interpretability in EdTech)教育AI输出的内容或决策路径需对学生与教师可理解、可审查。是保障AI产品信任度、可落地性与教学伦理合规的前提。
20. 个性化教育的边界(Limits of Personalization)个性化并非无限细分,每位学生的学习路径既需基于数据,也需结合教学共性与教师判断。教育AI的价值不在“千人千面”本身,而在找到“共性中可变的最小单元”。
大家好,欢迎收听《教育AI智造者》。
这一集的嘉宾是MemoBase的联合创始人赵晗博——一位让我极为钦佩的创业者。他曾在欧洲连续打造多家SaaS产品,也见证了从0到数亿的增长。而他现在投身的,是一个看似“冷门”但在我看来极可能改变教育AI格局的命题:让AI真正拥有“长期记忆”。
我们聊到:
我扮演了一回“产品经理”的角色,把教育理论和用户心理模型都搬上来和他“过招”脑暴——认知主义的长期记忆、Spacing Learning、心理感知(perception)等等。
最打动我的是一个细节:他们在产品设计时,不是让人类写死规则,而是让模型自己判断——什么信息值不值得写进用户记忆。这不只是技术问题,而是一个真正理解“人”的过程。
你也会听到我们延伸讨论到:
我越来越确信,如果AI未来真的要做教育,它不能只是会“说”,它得“记得住”人,也得“被人信”。
希望这集内容,能帮你重新思考什么才是真正有用、可持续的AI教育系统。如果你是开发者、研究者,或老师,我建议你听完这一集后:
开场介绍
----------------近期伊伊子想做的一些事情-----------------
最近,随着大家对 AI 与教育的热情逐渐高涨,越来越多的朋友开始打造属于自己的 AI 教育工具。我也在小红书上分享了三个基于 AI 辅助编程、从零开始制作的教学工具,包括:作文批改“神器”、历史可视化以及数学公式可视化师生端等,大家都反馈非常好。
随后,我也逐渐在小红书开启了直播,手把手展示如何与 AI 一起头脑风暴并完成相关的编程。许多观众向我反馈,认为这是一个从“不了解”到“掌握”的清晰过程,帮助他们一步步地解构并去神秘化教育 AI 产品的研发,也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做得到”。
接下来,会开始做专题圆桌讨论,内容涵盖如何开发相关产品、国内外的产品对比分析,以及关于产品增长、推广和商业化的头脑风暴。如果你对此感兴趣,可以添加微信(yiyizihere);我也会在群里更新讨论时间和内容。此外,欢迎加入我的小红书海外 AI 讨论群,期待与你们进行思维上的碰撞!
-----------------------关于伊伊子----------------------
伊伊子2024年的复盘
伊伊子专门为AI教育者打造的开源AI教育论文库
伊伊子专门为老师和AI创业者打造的20种教学场景指令
伊伊子的小红书传送门
----------------------关于听友群-----------------------
如果您对AI和教育的融合充满兴趣,欢迎填写我们的听友群入群申请问卷!🎧点击链接,或扫码,与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交流最新的行业动态、分享学习经验,并共同探讨AI如何重塑教育的未来。期待在听友群中与您相遇,共同成长!😊
请大家在填写微信联系方式时,务必确认拼写是否完整和正确。我们遇见过好几次微信ID无法识别的情况~谢谢大家!--------------------相关词介绍-------------------
1. 结构化记忆(Structured Memory)通过标准格式(如JSON、Markdown)组织信息,使AI能理解数据的逻辑结构。它不仅提升了信息处理效率,也让AI具备类似“关注重点”的能力,在教育场景中可用于构建可调、可追踪的用户模型。
2. 用户画像(User Profile)个体在AI系统中的数字建模,包括认知偏好、学习风格、兴趣倾向与行为轨迹。结构化用户画像可支持教学个性化,动态更新的画像能帮助AI适应学生的成长与变化。
3. 时间感知记忆(Time-aware Memory)AI系统自动为记录打上时间戳,使其具备“记得什么时候发生了什么”的能力。这对于间隔复习、学习节奏调控和教育干预时机的识别至关重要。
4. 间隔学习(Spaced Learning)源自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理论,强调“重复但分散”的学习策略比集中复习更有效。若AI具备时间感知能力,能更智能地安排教学复现,提升长期记忆效果。
5. 感知建模(Perception Modeling)不仅记录“用户看了什么”,更关注“用户如何理解”。AI需识别并适应学生对内容的主观解读,是构建符合其心智模型的教学内容的前提。
6.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Cognitivism)教育心理学三大核心理论之一,强调信息的组织、编码与提取。认为有效学习依赖于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结构,与AI记忆系统的“上下文依赖”高度相似。
7. 长期记忆(Long-term Memory, LTM)人类记忆系统中保存时间最长的信息层级。教育学中认为,学习的真正指标不是短暂记住,而是能在未来使用中表现出行为或理解的改变。AI模拟长期记忆,是实现深度个性化的关键。
8. 记忆治理(Memory Governance)指对AI记忆系统中信息的优先级、来源可信度、生命周期等进行管理与调控的机制。类似人类“注意力分配”,用于减少token浪费、提升推理准确率。
9. 压缩 vs. 召回(Compression vs. Retrieval)压缩:筛选高信息密度内容,节约token成本。召回:在大语料中查找相关信息片段供AI调用。MemoBase主张用压缩+结构化记忆替代传统RAG型大检索,以提升性能和速度。
10. 教学归因(Teaching Attribution)衡量某种教学法或老师行为是否真正引起学习结果变化的机制。是将“教学行为”与“学生成果”建立因果关联的研究重点,对构建可评估的AI教学系统至关重要。
11. 动态用户模型(Evolving User Model)与静态建模不同,动态模型支持实时更新用户画像,记录其认知演化与行为反馈,适应学生的成长轨迹与阶段性差异。可支持更精细化的教学推荐与干预。
12. 认知过渡层(Representation Bridge)AI在知识图谱与用户心理模型之间生成的中介表达,旨在将抽象知识以用户可理解的方式表达,是生成“可理解解释”内容的重要机制。
13. 注意力机制(Attention Mechanism)深度学习中的关键机制,决定模型应聚焦输入中的哪些部分。教育类AI系统通过“结构化输入”或“提示词策略”引导模型关注重要教学信息,提升响应相关性。
14. 教学法一致性(Pedagogical Alignment)教育AI产品需确保其输出内容与教学目标、课程大纲、学习阶段一致。缺乏教学法一致性,即使功能强大也难以落地于实际课堂。
15. 双三角模型(Knowledge Pyramid)赵晗博提出的知识层级结构:正三角为通用知识 > 组织知识 > 个体知识;倒三角为知识库数量与粒度的反比分布。帮助产品团队理解记忆系统设计的层次与扩展性。
16. 生成式教学表达(Generative Pedagogy Expression)AI根据学生画像生成定制化讲解、练习或反馈的方式。需同时考虑教学目标、学生理解路径与表达风格,融合语言生成与教学设计。
17. 教学协同画像(Collaborative Profile Mapping)在学生画像构建中,引入老师、家长等多方输入,以丰富信息维度与理解深度。使AI能够更完整地感知学生在不同环境下的学习状态与反馈。
18. 默认配置偏差(Default Configuration Bias)用户习惯使用系统默认设定,极少修改设置。这意味着AI系统初始画像、提示词模板等默认选项,对用户体验与学习轨迹影响巨大。
19. 教育产品的可解释性(Interpretability in EdTech)教育AI输出的内容或决策路径需对学生与教师可理解、可审查。是保障AI产品信任度、可落地性与教学伦理合规的前提。
20. 个性化教育的边界(Limits of Personalization)个性化并非无限细分,每位学生的学习路径既需基于数据,也需结合教学共性与教师判断。教育AI的价值不在“千人千面”本身,而在找到“共性中可变的最小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