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uble C聊天室

Ep6. 9个月Gap期,我们的存款和消费观改变了多少?


Listen Later

这一期上线时正好也是我们即将Gap的第九个月,这期其实主要是聊聊我们在Gap前后的消费转变;也是我们开始反思有工作与没工作时的消费状态。曾经的我们努力把自己打磨成一颗“精美的螺丝钉”,以最完美的状态投入工作;而这段Gap期让我们学会了重新审视开支,现在我们掌握了一些实用的省钱技巧,也开始思考工作的意义以及究竟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00:16 Cici表示从大厂离职时,手里其实有几十万的存款,但依然会为“没有收入”而感到不安——并不是害怕彻底躺平,而是担心存款因通胀、每月固定的房租及生活费等支出而不断消耗,缺乏安全感。即便收入可能不如从前,我仍渴望回归职场,通过工作获得稳定的现金流。

你是否也曾因为害怕“没钱”,而陷入拼命工作→疯狂消费→拼命还账的循环?哪怕有存款打底,我们似乎也很难真正摆脱对“失去收入”的恐惧。

02:02 Chris不需要担心房租这类大额开支,虽然没有失业金,但住在家里,靠着父母“多加一双碗筷”,日常开销并不大。但对我而言,真正的压力来源于:每个月都会被人提醒“你社保交了吗?”。在没有收入的情况下,每月还要硬性支出1000多块社保费用,而且完全不知道这段Gap期会持续多久。每次看到存款从10万降到9万多,甚至很快就要跌破五位数,那种“钱怎么就花得这么快”的恐慌非常真实。

甚至会焦虑地计算:如果一直找不到正式工作,只能打零工或做自由职业,从现在到60岁还有二十多年,我得需要多少钱才够?我还曾跟我妈商量,如果把家里的另外一套房子卖了,能给我一笔钱缴纳社保吗?……虽然她没答应,但哪怕只是幻想着“有退路”,也让我感觉安心一些。

或许,知道自己焦虑的来源,并试图为自己找一个解决方案,本身就能带来些许安慰吧。

03:31 父母辈切实享受到了退休金的红利,因此对社保格外重视。一位在深圳退休的亲戚,现在每月能领一万多元,家人们因此强烈建议我留在广州这类大城市工作并退休,以获得更好的福利。相比之下,另一位在湖北黄石国企工作的叔叔,作为中层干部每月退休金只有五千多。

他们给我的建议是既然户口已迁至深圳,就应尽量在大城市缴满10年社保;同时他们也提醒我要重视社保的持续缴纳。至于失业金,最多只能领取半年,期间国家代缴医保,但公积金需自理。

看到父母辈实实在在地享受到退休金的保障,即便金额不高,但那种“无需工作也有稳定收入”的状态,真的让人羡慕。

05:53 从这里我们开始正式讨论阶段:大厂生活的一天VSGap期的一天

在大厂工作期间,我们的日常消费呈现出一种“为上班而活”的状态,比如午餐随意吃,70元一顿也不觉贵;比如每日下午必喝咖啡,晚上健身靠年卡,周末书店一杯咖啡消耗一个下午,山姆采购不看价格只为“想要”。

公司食堂免费却觉得被“圈养”,反而需要下楼买咖啡、抽盲盒,通过消费获取短暂快乐和对生活的掌控感。

通勤方面,哪怕仅几分钟路程,也因“不愿吃苦”而日常打车,认为“工作已经够苦,何必再省”。用金钱购买舒适与心理补偿,却也陷入快乐短暂、持续依赖消费的循环。

11:45 进入Gap期后,我们的生活与消费方式发生了巨大转变:从“外卖自由”到自己去菜市场采购,学习小红书上的“电饭煲一锅出”,一天食材花费控制在70元以内;咖啡自带杯或自制拿铁,护肤品认真比价找平替,KFC、电影票统统先上闲鱼找优惠。我们取消各种非必要会员和冗余保险,彻底告别“为开心买单”的消费模式。

尤其在经历低收入阶段后,我们开始精打细算、规划每日开支,真正理解了父母辈的节俭观念。虽然起初因存款减少感到焦虑,甚至迫切想重返职场,但这段经历也让我们意识到:消费不等于快乐,认真对待每一笔支出,才是真正对自己负责。

14:23 如今我们更清醒地意识到:许多消费其实源于“被包装的需求”,而真正需要的东西并没有变。这也让我们理解了父母那代为何精打细算——只不过我们面临的消费诱惑远比他们更多。

过去总认为“发工资就该犒劳自己”,现在则更多在家做饭,护肤品求精不求多,买东西前先问“是否真的需要”,日用品坚持“用完再买”,还会比价,利用闲鱼。我们开始学会延迟满足,也因存款减少而在消费时更加谨慎,甚至有些束手束脚,连短期旅行都会犹豫。

但我们也在反思:省钱不代表要压抑所有花销。比价耗费的精力、因过度节俭而带来的情绪消耗,反而可能是一种自我损耗。现在我们选择在“值得的事物”上依然投入——有些消费能换来真实的快乐和舒服,那就应当去做。

20:52 在Gap期,我们一边调整消费习惯,一边也在思考:哪些钱依然值得花?

Cici发现自己并没有“坏消费习惯”,这得益于从小严格的家庭教育——爷爷奶奶对每分钱都有规划,让她很早就养成存款和精打细算的意识。如今她依然坚持每月设置消费额度,超出部分从另一张卡支出,并且比以前更注重比价。

而Chris则提到,其实是小康家庭,但妈妈总买批发衣服、三姐弟共穿,让她潜意识觉得“花钱是负担”,习惯节省。但进入职场、尤其是有收入后,她开始 consciously 选择“对自己好一点”——不过她并非乱花钱,而是愿意为“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投入,比如办9000元的普拉提年卡、分期支付6888元购买英语终身会员。因为她认为:“值得投资的地方,一定要投资。”

24:44 我们也一致认为,在书籍、学习等精神层面的投入上从不节省。Cici以前为避免搬家麻烦从不买书,而是通过网上资源进行导入阅读,现在也愿意购买微信读书会员,为了更好的阅读体验。我们逐渐意识到,投资自己、为知识付费,远比单纯追逐外在消费更有价值。

27:38 如今在没收入的情况下,我们尽量控制开支,像买衣服这类消费几乎暂停,但也学会了在“真正值得”的事情上不苛待自己。消费,不再是盲目快乐的方式,而是更清醒的选择。

27:57 在穿衣打扮上,我们俩都不属于“疯狂买衣派”,不像以前身边的一些同事,每周都要穿新衣、追求不重样。日常见面时,我们都穿得简单舒服,并不讲究大牌或显贵。

但其实在上海工作期间,Chris表示也曾非常在意穿搭,每天精心打扮,每个季度定期买新衣,偏爱有设计感、能凸显个性的衣服。而在广州,因天气炎热,穿着就以轻松、清凉为主,甚至常穿拖鞋出门。

穿搭风格的变化也深受城市气候和通勤方式影响:在上海时因打车上下班,即便夏天也能保持得体;而在广州,高温湿热让人难以维持精致。回过头看,那段“为上班而打扮”的日子,多少有些过度投入。

31:33在Gap期近九个月后,我们对“存款”和“工作”有了新的认知。虽然目前没有收入,无法继续存钱,但我们很庆幸之前有储蓄习惯,才能支撑这段探索期。

我们意识到,过去的消费习惯一部分是健康的,另一部分则深受职场影响——仿佛只有通过消费,才能感受快乐和自我价值。如今我们更清醒:有计划地存钱、分清“必要”与“可选”的支出,才是长期财务健康的基础。

这段日子也让我们重新思考“工作的意义”:它不仅仅关乎收入,还带来安全感、成就感和社会连接。离开主流轨道后,我们需要搞清楚自己为何需要工作。

面对财务焦虑,我们总结了两个出实用方法:

  1. 用“自问自答”化解恐惧:把焦虑具体写下来,层层追问(如“怕找不到工作→怕饿死”),最终发现多数恐惧只是“想象”,事实是我们总能活下去。
  2. 设置“消费隔离账户”:每月固定金额划入专用卡,日常消费仅限此卡,不动用大额存款。避免每次消费都看到余额减少而心慌,月底有余钱还能小小奖励自己。

这些方法虽不能根治焦虑,但能帮助我们在一片不确定性中,稳住自己的节奏。

36:57 📖 重塑金钱观:从实用方法到灵性层面

分享一本书《你值得过更好的生活》

Gap期让我们意识到:比省钱更重要的,是重建与金钱的关系。作者曾叱咤商业世界,却也深陷财务与事业的困境,最终摸索出一套跨越“可见层”与“隐形层”的体系:

  • 可见层:设定目标、业绩、投资策略等表面方法,仅少数人借此获得持续满足;
  • 隐形层
    一层:意识、心智与大脑重构,通过自我疗愈改变观念;
    二层:玄学、灵修与显化技巧,尝试吸引渴望的结果;
    三层:业力与往世疗愈,转化深层束缚;
    四层:最底层,决定一切体验的“超级大Boss”,挑战所有固有认知,带来根本转变。

读时虽觉“像在说鬼话”,但某些瞬间又豁然开朗——尤其当意识到“一切都是意识所造”,而书会在你需要时出现。如今越来越多人转向哲学、玄学,恰是因为传统方法已难解现代人的困境。

💡 我们的金钱观总结

  • 分清“真实需求”与“被制造的需求”;
  • 警惕负债循环(房贷、车贷>自我投资);
  • 投资自己永远值得(能力、健康、视野),资产会贬值,但自我不会;
  • 拒绝成为“工资-消费”的奴隶,建立可持续的消费体系。
📖 提到的资源:
  • 书籍推荐:《你值得更好的生活》(探讨金钱、意识与自我丰盈)
💬 互动邀请:

你是否也有过“有钱乱花,没钱心慌”的经历?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 你在大厂/ Gap期 的消费习惯对比
  • 你是如何管理财务焦虑的?
  • 哪些消费让你觉得“值得”或“后悔”?
🔗 关注我们:

欢迎订阅【Double C聊天室】,两位30+女性继续探索生活、工作与自我成长的真实对谈。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Double C聊天室By Chris_crisp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