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当机器开始像人类一样思考、创作甚至超越人类在特定领域的能力时,我们正站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节点上。
从 1956 年达特茅斯会议首次提出人工智能概念至今,这项技术历经多次兴衰,终于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推动下迎来爆发时刻。大语言模型与转换器架构的突破,让机器不仅能理解语言,更能自主生成内容;生成对抗网络的发展,则使高质量图像生成成为可能。
这些技术进步不仅重塑了人工智能的发展轨迹,更在商业营销等领域掀起了底层逻辑的革命。本期播客为《生成:AI生产力重构营销新范式》新书解读第一章(上),从技术演进视角,剖析生成式人工智能如何从人类智能的梦想走向现实。
共谈嘉宾:
谭北平 — 营销科学家 MSAI联合主播 / 秒针营销科学院院长钱峻 — 营销科学家 MSAI 联合主播 / MSAI M360 创+平台创始人SHOWNOTES:
2:18 第一章:新风口--人类智能的起点时刻,让机器像人类一样工作一直是人类的梦想。
4:53 从1960到2023年人工智能的发展经历了多次的爆发和寒冬。
5:38 1956年的达特茅斯会议上人工智能叫AI这个概念首次被提出。
6:04 20世纪50年代后期,逻辑理论学家用程序展示了这一时刻的雄心和创新。
7:06 20世纪70年代的,人工智能研究迎来了第一次寒冬。
8:10 1975年,机器学习和大数据的技术推动人工智能到新高峰期。
8:30 20世纪70和80年代,科学家将专家级的知识编写成程序,以解决特定问题。
9:19 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探索通过数据驱动的方法来实现知识和建构模型支持。
12:53 2012年开始深层次人工智能带来的人工智能的大爆发。
14:05 大语言模型的发展,是今天人工智能实现规模化应用的关键推动力。
16:27. 2018年,GPT首次亮相,就采用了单向转换器的架构,专注于文本生成任务。
19:29 深层对抗网络推高了高质量图像生成技术的进步。
人工智能演进的三幕史诗:从规则编程到数据涌现第一幕:基于规则的符号主义黄金时代(1956-1970s)1956 年达特茅斯会议正式提出 AI 概念,开启了通过符号系统与逻辑推理模拟智能的探索。逻辑理论家程序成功证明数学定理,ELIZA 聊天程序实现基于规则的人机对话,这些突破建立在艾伦・图灵计算理论与初代计算机技术基础之上。
但这种 "人工编写规则" 的模式存在致命缺陷:1970 年代,AI 系统在面对动态环境时暴露出知识获取成本高、计算资源消耗巨大、系统脆弱性等问题,首次寒冬降临,AI 研究退回实验室场景。
第二幕:机器学习与大数据的拉锯战(1975-2010s)
1975 年机器学习与大数据技术推动 AI 进入新阶段,专家系统通过编码领域知识解决特定问题,如医疗诊断与工程设计。但这类系统依赖人工输入规则,缺乏自学习能力,1980 年代末再次陷入低谷。
1990 年代中期,支持向量机、贝叶斯网络与神经网络的应用带来第三次高峰,1997 年 IBM 深蓝击败国际象棋世界冠军成为标志性事件。然而数据标记成本高、统计方法解释性不足等问题,导致 AI 发展再次遇阻。
第三幕:深度学习引爆的生成式革命(2012 至今)
2012 年深度神经网络(DNN)突破,联合大数据与 GPU 算力,将 AI 带入爆发期。
2016 年 AlphaGo 通过深度学习与强化学习击败李世石,证明机器在复杂决策领域超越人类的可能;2017 年谷歌 Transformer 架构引入注意力机制,模仿人类 "认知聚焦" 模式,实现长文本高效处理;2018 年 GPT-1 凭借单向 Transformer 专注文本生成,至 GPT-3 以 1750 亿参数实现多任务学习,生成式 AI 迎来规模化应用拐点。
与此同时,2014 年生成对抗网络(GAN)通过生成器与判别器的对抗训练,将图像生成质量推向新高度。
生成式技术的底层突破:从大脑仿生到计算范式革命
神经元模型与计算规模的仿生学突破1943 年麦克洛克 - 皮茨神经元模型首次提出人工神经元概念,为神经网络研究奠定基础。人类大脑超 800 亿神经元的协作机制,在 GPT-3 的 1750 亿参数规模中实现计算层面的映射 —— 这种 "用规模模拟生物智能" 的思路,突破了早期模型无法处理非线性问题的局限。
Transformer 的注意力机制更直接复刻人类认知特征:如同大脑通过 "注意力手电筒" 选择性加工信息,AI 模型通过注意力权重分配实现长序列高效处理。
从 "规则编程" 到 "数据涌现" 的范式转移传统 AI 依赖专家预设规则(如语法规则、医学诊断标准),而生成式 AI 通过海量数据训练实现 "规则自涌现"。
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GPT 不再需要人工标记语法规则,而是从互联网语料库中自动学习语言规律;图像生成领域,GAN 通过对抗训练让模型自主掌握图像特征,无需人工定义 "人脸结构" 等先验知识。这种 "数据驱动而非规则驱动" 的范式,使 AI 突破特定领域限制,获得跨场景泛化能力。
多模态生成的技术协同效应生成式 AI 的革命性还体现在技术融合上:大语言模型(LLM)与视觉模型的协同,实现文本 - 图像 - 视频的跨模态生成。2018 年 GPT 专注文本生成,2021 年 DALL-E 实现文本生成图像,2023 年多模态模型已能同步处理文字、图像、语音等信息。
这种协同效应源自 Transformer 架构的通用性 —— 注意力机制不仅适用于语言处理,也可扩展至视觉特征提取,形成统一的多模态建模框架。
生成式 AI 重塑营销:从效率工具到价值创造引擎营销技术底层逻辑的重构技术始终是营销进化的核心驱动力,但生成式 AI 带来的不是工具升级,而是底层逻辑重构。传统营销依赖 "人工创意 + 数据分析" 的线性模式,生成式 AI 则实现 "创意生产 - 用户洞察 - 渠道优化" 的闭环自动化。
生成式技术正在成为商业运作的底层逻辑,其价值在于将营销从 "信息传递" 升级为 "价值共创"——AI 不仅能生成文案、设计海报,更能基于用户数据模拟消费场景,预测需求趋势。
生成式营销的三大颠覆性特征在内容营销领域,生成式 AI 可基于产品数据自动生成差异化文案,如美妆品牌针对同一产品生成适合不同肤质人群的卖点描述;在用户运营层面,AI 能根据消费者行为数据生成个性化沟通策略,如电商平台为沉默用户定制专属召回方案;在广告投放环节,AI 可实时优化广告素材与投放策略,根据实时反馈调整创意方向,提升转化率。这种 "技术 + 营销" 的深度耦合,正在重塑商业价值创造的方式。
站在智能奇点的思考:当 AI 生成超越人类创意从 1943 年人工神经元模型到 2023 年多模态生成模型,AI 用 80 年走完了人类大脑数百万年的进化历程。生成式技术的爆发不仅是技术奇点,更是商业思维的重构点 —— 当 AI 能自主生成创意、预测需求,营销人需要重新定义自身价值:从 "创意生产者" 转变为 "AI 训练师" 与 "价值校准者",负责为 AI 提供优质数据、设定伦理边界、把控价值方向。
正如大脑神经元通过连接产生智慧,生成式 AI 正通过技术与商业的深度连接,开启智能时代的新篇章。理解这场变革的本质 —— 不是 AI 替代人类,而是人机协同创造新可能 —— 将成为企业在智能经济中占据先机的关键。
TAKEAWAY
1、1956 年达特茅斯会议首次提出 AI 概念,开启人类让机器像人一样工作的梦想。
2、人工智能发展历经多次爆发与寒冬,每次寒冬都为后续突破蓄积力量。
3、1943 年提出的人工神经元模型,奠定神经网络和现代人工智能研究基本框架。
4、2012 年深度学习推动人工智能进入黄金期,2016 年 AlphaGo 击败人类棋手成标志性事件。
5、2017 年谷歌 Transformer 架构引入注意力机制,革新自然语言处理技术。
6、2018 年 GPT 首次亮相,采用单向转换器架构专注文本生成,后逐步升级。
7、生成对抗网络(GAN)于 2014 年提出,推动高质量图像生成技术进步。
8、大语言模型是当前人工智能实现规模化应用的关键推动力。
9、生成式 AI 实现从 “规则编程” 到 “数据驱动” 的范式转移,无需人工定义过多规则。
10、生成式 AI 正重塑营销,带来个性化生产、多模态创意自动化等颠覆性变革。
思考点
1、人工智能发展经历了哪些关键阶段?各阶段的核心技术突破是什么?
2、生成式 AI 与传统 AI 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其底层技术逻辑如何实现?
3、生成式 AI 对营销领域带来了哪些颠覆性变革?未来还有哪些应用可能?
当机器开始像人类一样思考、创作甚至超越人类在特定领域的能力时,我们正站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节点上。
从 1956 年达特茅斯会议首次提出人工智能概念至今,这项技术历经多次兴衰,终于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推动下迎来爆发时刻。大语言模型与转换器架构的突破,让机器不仅能理解语言,更能自主生成内容;生成对抗网络的发展,则使高质量图像生成成为可能。
这些技术进步不仅重塑了人工智能的发展轨迹,更在商业营销等领域掀起了底层逻辑的革命。本期播客为《生成:AI生产力重构营销新范式》新书解读第一章(上),从技术演进视角,剖析生成式人工智能如何从人类智能的梦想走向现实。
共谈嘉宾:
谭北平 — 营销科学家 MSAI联合主播 / 秒针营销科学院院长钱峻 — 营销科学家 MSAI 联合主播 / MSAI M360 创+平台创始人SHOWNOTES:
2:18 第一章:新风口--人类智能的起点时刻,让机器像人类一样工作一直是人类的梦想。
4:53 从1960到2023年人工智能的发展经历了多次的爆发和寒冬。
5:38 1956年的达特茅斯会议上人工智能叫AI这个概念首次被提出。
6:04 20世纪50年代后期,逻辑理论学家用程序展示了这一时刻的雄心和创新。
7:06 20世纪70年代的,人工智能研究迎来了第一次寒冬。
8:10 1975年,机器学习和大数据的技术推动人工智能到新高峰期。
8:30 20世纪70和80年代,科学家将专家级的知识编写成程序,以解决特定问题。
9:19 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探索通过数据驱动的方法来实现知识和建构模型支持。
12:53 2012年开始深层次人工智能带来的人工智能的大爆发。
14:05 大语言模型的发展,是今天人工智能实现规模化应用的关键推动力。
16:27. 2018年,GPT首次亮相,就采用了单向转换器的架构,专注于文本生成任务。
19:29 深层对抗网络推高了高质量图像生成技术的进步。
人工智能演进的三幕史诗:从规则编程到数据涌现第一幕:基于规则的符号主义黄金时代(1956-1970s)1956 年达特茅斯会议正式提出 AI 概念,开启了通过符号系统与逻辑推理模拟智能的探索。逻辑理论家程序成功证明数学定理,ELIZA 聊天程序实现基于规则的人机对话,这些突破建立在艾伦・图灵计算理论与初代计算机技术基础之上。
但这种 "人工编写规则" 的模式存在致命缺陷:1970 年代,AI 系统在面对动态环境时暴露出知识获取成本高、计算资源消耗巨大、系统脆弱性等问题,首次寒冬降临,AI 研究退回实验室场景。
第二幕:机器学习与大数据的拉锯战(1975-2010s)
1975 年机器学习与大数据技术推动 AI 进入新阶段,专家系统通过编码领域知识解决特定问题,如医疗诊断与工程设计。但这类系统依赖人工输入规则,缺乏自学习能力,1980 年代末再次陷入低谷。
1990 年代中期,支持向量机、贝叶斯网络与神经网络的应用带来第三次高峰,1997 年 IBM 深蓝击败国际象棋世界冠军成为标志性事件。然而数据标记成本高、统计方法解释性不足等问题,导致 AI 发展再次遇阻。
第三幕:深度学习引爆的生成式革命(2012 至今)
2012 年深度神经网络(DNN)突破,联合大数据与 GPU 算力,将 AI 带入爆发期。
2016 年 AlphaGo 通过深度学习与强化学习击败李世石,证明机器在复杂决策领域超越人类的可能;2017 年谷歌 Transformer 架构引入注意力机制,模仿人类 "认知聚焦" 模式,实现长文本高效处理;2018 年 GPT-1 凭借单向 Transformer 专注文本生成,至 GPT-3 以 1750 亿参数实现多任务学习,生成式 AI 迎来规模化应用拐点。
与此同时,2014 年生成对抗网络(GAN)通过生成器与判别器的对抗训练,将图像生成质量推向新高度。
生成式技术的底层突破:从大脑仿生到计算范式革命
神经元模型与计算规模的仿生学突破1943 年麦克洛克 - 皮茨神经元模型首次提出人工神经元概念,为神经网络研究奠定基础。人类大脑超 800 亿神经元的协作机制,在 GPT-3 的 1750 亿参数规模中实现计算层面的映射 —— 这种 "用规模模拟生物智能" 的思路,突破了早期模型无法处理非线性问题的局限。
Transformer 的注意力机制更直接复刻人类认知特征:如同大脑通过 "注意力手电筒" 选择性加工信息,AI 模型通过注意力权重分配实现长序列高效处理。
从 "规则编程" 到 "数据涌现" 的范式转移传统 AI 依赖专家预设规则(如语法规则、医学诊断标准),而生成式 AI 通过海量数据训练实现 "规则自涌现"。
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GPT 不再需要人工标记语法规则,而是从互联网语料库中自动学习语言规律;图像生成领域,GAN 通过对抗训练让模型自主掌握图像特征,无需人工定义 "人脸结构" 等先验知识。这种 "数据驱动而非规则驱动" 的范式,使 AI 突破特定领域限制,获得跨场景泛化能力。
多模态生成的技术协同效应生成式 AI 的革命性还体现在技术融合上:大语言模型(LLM)与视觉模型的协同,实现文本 - 图像 - 视频的跨模态生成。2018 年 GPT 专注文本生成,2021 年 DALL-E 实现文本生成图像,2023 年多模态模型已能同步处理文字、图像、语音等信息。
这种协同效应源自 Transformer 架构的通用性 —— 注意力机制不仅适用于语言处理,也可扩展至视觉特征提取,形成统一的多模态建模框架。
生成式 AI 重塑营销:从效率工具到价值创造引擎营销技术底层逻辑的重构技术始终是营销进化的核心驱动力,但生成式 AI 带来的不是工具升级,而是底层逻辑重构。传统营销依赖 "人工创意 + 数据分析" 的线性模式,生成式 AI 则实现 "创意生产 - 用户洞察 - 渠道优化" 的闭环自动化。
生成式技术正在成为商业运作的底层逻辑,其价值在于将营销从 "信息传递" 升级为 "价值共创"——AI 不仅能生成文案、设计海报,更能基于用户数据模拟消费场景,预测需求趋势。
生成式营销的三大颠覆性特征在内容营销领域,生成式 AI 可基于产品数据自动生成差异化文案,如美妆品牌针对同一产品生成适合不同肤质人群的卖点描述;在用户运营层面,AI 能根据消费者行为数据生成个性化沟通策略,如电商平台为沉默用户定制专属召回方案;在广告投放环节,AI 可实时优化广告素材与投放策略,根据实时反馈调整创意方向,提升转化率。这种 "技术 + 营销" 的深度耦合,正在重塑商业价值创造的方式。
站在智能奇点的思考:当 AI 生成超越人类创意从 1943 年人工神经元模型到 2023 年多模态生成模型,AI 用 80 年走完了人类大脑数百万年的进化历程。生成式技术的爆发不仅是技术奇点,更是商业思维的重构点 —— 当 AI 能自主生成创意、预测需求,营销人需要重新定义自身价值:从 "创意生产者" 转变为 "AI 训练师" 与 "价值校准者",负责为 AI 提供优质数据、设定伦理边界、把控价值方向。
正如大脑神经元通过连接产生智慧,生成式 AI 正通过技术与商业的深度连接,开启智能时代的新篇章。理解这场变革的本质 —— 不是 AI 替代人类,而是人机协同创造新可能 —— 将成为企业在智能经济中占据先机的关键。
TAKEAWAY
1、1956 年达特茅斯会议首次提出 AI 概念,开启人类让机器像人一样工作的梦想。
2、人工智能发展历经多次爆发与寒冬,每次寒冬都为后续突破蓄积力量。
3、1943 年提出的人工神经元模型,奠定神经网络和现代人工智能研究基本框架。
4、2012 年深度学习推动人工智能进入黄金期,2016 年 AlphaGo 击败人类棋手成标志性事件。
5、2017 年谷歌 Transformer 架构引入注意力机制,革新自然语言处理技术。
6、2018 年 GPT 首次亮相,采用单向转换器架构专注文本生成,后逐步升级。
7、生成对抗网络(GAN)于 2014 年提出,推动高质量图像生成技术进步。
8、大语言模型是当前人工智能实现规模化应用的关键推动力。
9、生成式 AI 实现从 “规则编程” 到 “数据驱动” 的范式转移,无需人工定义过多规则。
10、生成式 AI 正重塑营销,带来个性化生产、多模态创意自动化等颠覆性变革。
思考点
1、人工智能发展经历了哪些关键阶段?各阶段的核心技术突破是什么?
2、生成式 AI 与传统 AI 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其底层技术逻辑如何实现?
3、生成式 AI 对营销领域带来了哪些颠覆性变革?未来还有哪些应用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