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与引用(部分文字演变图形见本集录音评论):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本章为《论语》:雍也篇
殊:会意字。从歹,表示把人杀死;从朱,表示朱红色;朱兼表声。本义是斩首。由尸首分离引申为差异。
溺:会意字。从水(氵),表示被水淹没;从弱,弱有丧失义,表示水能溺死人畜。本义是淹没在水中。
麦:会意字。从来、从夂,古人认为小麦是上天所赐来到人间的粮食作物。本义是小麦。
大麦,别名牟mu麦、饭麦。
大麦原来是煮来吃的,后来用来当饲料和酿酒(啤酒、麦酒、威士忌),现在产量的80%都用来做啤酒了。青藏高原上的主食——青稞,也是大麦的一种。
耰:形声字。从耒,憂声。本义是古农具名,弄碎土块,使土地平坦。(憂:忧)
磽(硗):形声字。从石,尧声。本义是地坚硬不肥沃。
堯(尧):会意字。从垚、从兀,垚、兀均有高义。堯简化为尧。本义是高。
舜:会意字。篆书表示叶、蔓、花相连之形;从舛,表示枝叶交错蔓延。本义是草名,一种蔓生植物。古文献中用作上古帝王名。
禹:象形字。金文和小篆均像虫形,上面是头、左边是足,下面是尾。本义是虫名,即禹虫。禹是远古夏部落领袖。
理:形声字。从王(玉),表示治玉;里表声。本义是治玉,本义为在作坊将山上挖来的璞石加工成美玉,使之成器,有形有款。引申为纹理。《说文解字》中“玉”为玉石,“理”从玉,表示与玉石有关;“里”为里面、里边,表示内部、内在。“理”为加工玉石,即把玉从璞石里剖分出来,顺着内在的纹路剖析雕琢,引申有纹理之意。
“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孟子“告子篇”
元亨利贞,是乾卦之四德。通常认为语出《易经》乾卦的卦辞,原文“乾,元亨利贞。”实际在《易经》全文中,这个四字组合出现了相当多次。“元亨利贞”,往往被解释为:“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贞,正也。
《周易·乾·文言》说:“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
“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南海北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上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下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陆九渊(1139年~1193年),字子静,抚州金溪(今江西省金溪县)人,南宋思想家、教育家,是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他因讲学于象山书院,被称为“象山先生”
芻(刍):会意字。甲骨文、金文从艸(草)、从又,表示手,合起来表示用手割草。篆隶楷像包束草之形。简体字从刀,像俯身垂手之人;从彐,像手,表示人俯身用手除草。本义是割草。
豢:像两只手;从豕,像一头猪,表示豢养牲畜。上从表示双手抟饭;从豕(拼音:shǐ),表示猪,合起来表示喂猪。兼表声。本义是用粮食喂养猪。
原文:
■孟子曰。富歲。子弟多賴。凶歲。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爾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今夫麰麥。播種而耰之。其地同。樹之時又同。浡然而生。至於日至之時。皆熟矣。雖有不同。則地有肥磽。雨露之養。人事之不齊也。故凡同類者。舉相似也。何獨至於人而疑之。聖人。與我同類者。故龍子曰。不知足而為屨。我知其不為蕢也。屨之相似。天下之足同也。口之於味。有同耆也。易牙先得我口之所耆者也。如使口之於味也。其性與人殊。若犬馬之與我不同類也。則天下何耆皆從易牙之於味也。至於味。天下期於易牙。是天下之口相似也。惟耳亦然。至於聲。天下期於師曠。是天下之耳相似也。惟目亦然。至於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無目者也。故曰:口之於味也。有同耆焉。耳之於聲也。有同聽焉。目之於色也。有同美焉。至於心。獨無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謂理也。義也。聖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義之悅我心。猶芻豢之悅我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