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与引用(部分文字演变图形见本集录音评论):
地山谦卦;上坤下艮,中存震坎,地下有山,山上有地,培植高厚之势,滋养万物,震动雷行,坎满而溢,发生茂盛,皆自此始,山在地中,愈高愈卑,君子得之,则有谦光之象。震代表萌蘖之生机,坎为水之性盈科而后进,而山之性善生,坤地《中庸》的地道敏树,以地道之善生比喻人性之善。
《易.剥》:“君子尚消息盈虚,天行也。”
“消息盈虚,终则有使。”语出《庄子·秋水》,喻以万物生息与衰减进退有始有终。
蘖:形声字。从木,薛声。本义是树木砍去以后又长出来的新芽嫩枝。
濯:形声字。从水,翟声。本义是洗。形容山无草木,光秃秃的,如“~~童山”。
昼:会意字。从尺、从旦,表示日升起一尺高即为昼。本义是白天。
氣(气):(氣 xì)饋客芻米也。从米气聲。《春秋傳》曰:“齊人來氣諸矦。”餼,氣或从食。
简体字气:象形字。像空中漂浮的云气。本义是云气。气是部首字,从气取义的字大都与气体有关。总体上是有向上之势。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9
离娄下19章:
孟子曰。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於庶物(理也)。察於人倫(义也)。由仁義行(向善,发端四心乃至于仁义礼智)。非行仁義也。
梏:形声字。木表意,表示梏是古代木制的手铐;告表声。梏是古代木制的手铐。
《菜根谭》:
三十九,卧雪眠云,绝俗超尘。
芦花被下,卧雪眠云,保全得一窝夜气;竹叶杯中,吟风弄月,躲离了万丈红尘。
《菜根谭》是明代还初道人洪应明所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集。
明代蔡清已经指出:“夜之所息平旦之气。此旦气即夜气所发者,夜气所存即夜之所息者。夜气不足以存则旦气遂不能清,而所谓几希者亦灭矣。”
朱子认为“平旦”只具有时间性,不具有气性。他说:“平旦之气,谓未与物接之时清明之气也。”(22)“平旦未与物接,其气清明之际。”(23)“平旦”是指还没有与物接触的时刻;“良心”的发用正是在这个时刻:“平旦之时,即此良心发处。”
“心”的功能的发用全系于“气”的清与否,就在于在养“夜气”以涵存“心”的过程中,“夜气”所具备的“清”可以逐渐浸润到“心”中,使“心”也清明、清朗起来,正如朱子所说:“气清,则心清。‘其日夜之所息’,是指善心滋长处言之。
【来书又有云:“人情机诈百出,御之以不疑,往往为所欺,觉则自入于逆、亿。夫逆诈,即诈也;臆不信,即非信也;为人欺,又非觉也。不逆不亿而常先觉,其惟良知莹彻乎?然而出入毫忽之间,背觉合诈者多矣。”】王阳明
历来对“夜气”关注的学者,有的只强调人禽之辨,有的则既能重视人禽之辨,又能揭示出“夜气”与心性及修养之间的关联,后者以朱子为代表。
時(时):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形声字,古字形从日之声,后来变为从日寺声。时本义指春、夏、秋、冬四季,也指时令季节。泛指时间,可以是目前或者过去,还引申指往往、经常,也引申指规定的时间。
原文:
■孟子曰。牛山之木嘗美矣。以其郊於大國也。斧斤伐之。可以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潤。非無萌蘖之生焉。牛羊又從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見其濯濯也。以為未嘗有材焉。此豈山之性也哉。雖存乎人者。豈無仁義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猶斧斤之於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氣。其好惡與人相近也者幾希。則其旦晝之所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則其夜氣不足以存。夜氣不足以存。則其違禽獸不遠矣。人見其禽獸也。而以為未嘗有才焉者。是豈人之情也哉。故苟得其養。無物不長。苟失其養。無物不消。孔子曰。操則存。舍則亡。出入無時。莫知其鄉。惟心之謂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