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文/熊丙奇
国考报名已经到了第9天,进入最后时段,部分职位竞争比已超4500:1,但仍有超400个职位过审人数为0,还有部分职位报名停留在个位数。
国考报考冷热不均已是一个老问题了。有专家给参加公务员招录的求职者提出建议,要提高“上岸”成功率,应选那些报名人数不多的“冷门”岗位,要“避热就冷”。鉴于公务员报考的信息是全透明的,考生可以实时了解岗位报名情况,也完全知道报考“冷门”岗位会提高成功率,为何就眼睁睁看着“冷门”岗位不报呢?
就这些职位“遇冷”的实际情况分析,问题不在于求职者不报,也不是职业吸引力不高,而在于岗位的招录条件门槛较高。职位要招聘到适合的人才,应设置与之匹配的招录条件,同时,要在招录中扭转唯学历唯名校用人导向。
到目前为止,青海省税务局曲麻莱县税务局“一级行政执法员(三)”一职,稳居报考热度第一。截至1日20时,该职位报名审查通过人数已达4512人,报名待审查人数达337人。该职位属于“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职位”。按理说,这一职位的报考不该这么“热门”,可为何却这么“热门”呢?这是因为这一职位提出的学历要求为“大专及以上”,且无基层工作经历年限限制。总体看来,那些报名人数多的职位,大多是“三不限”职位——不限学历、不限专业、不限基层经历。
而“遇冷”的职位,甚至包括有发达地区的公务员职位,报名人数少的主要原因是,学历要求高,有明确专业限制,以及基层工作经验要求等,满足这些招录条件的人本来就少,且满足招录条件的不一定会选择报考公务员,而很可能出国深造、到国有企业或者民营企业就业。于是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现象,“高”的人不来,“低”的人想来来不了。
这就需要思考这些职位提出的招录条件,尤其是学历条件设置是否合理。统计显示,在今年3.71万个职位中,只有158个职位学历要求为“大专及以上”,4个职位要求为“大专或本科”,两者相加占比仅为0.44%,与去年相比,今年国考招录计划增加5900多个,而“大专及以上”的招录计划减少133人,“大专或本科”的招录计划减少46人。也就是说,大专毕业生报考公务员的岗位极为有限,要报考就必然集中在这少数允许报考的职位。
这是国考报考“冷热不均”的原因之一。基层公务员岗位要加强职业建设,提高吸引力,这是一方面,但必须意识到,有的公务员职位提出的学历门槛过高,既影响了求职者公平竞争、报考,又影响到招录人才。数目不少的岗位遭遇“零报考”,这恐怕与招录条件设置不合理不无关系。一味提高学历门槛,本质是唯学历用人导向,这是需要扭转的。2020年10月发布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要带头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改变人才“高消费”状况,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良好局面。今年5月1日实施的新《职业教育法》要求,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在招录、招聘技术技能岗位人员时,应当明确技术技能要求,将技术技能水平作为录用、聘用的重要条件。但是,有的党政机关在设定招录条件时,还存在唯学历的用人导向。
对此,国家有关部门应该组成专家委员会,对党政机关招录人才提出的学历等要求,进行专业评价,认定其是否从胜任岗位职责出发设置学历标准,标准是否科学、合理,以此督促党政机关扭转唯学历唯名校用人导向,建立科学的重视人才能力评价体系。还应在公务员招录中,明确提出“大专及以上”学历要求的职位比例只增不少,将此作为硬性规定,切实推进破除唯学历的教育与人才评价改革。
(作者系知名教育学者)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傅铭途 王隽杰
校对 | 赵丹丹
文/熊丙奇
国考报名已经到了第9天,进入最后时段,部分职位竞争比已超4500:1,但仍有超400个职位过审人数为0,还有部分职位报名停留在个位数。
国考报考冷热不均已是一个老问题了。有专家给参加公务员招录的求职者提出建议,要提高“上岸”成功率,应选那些报名人数不多的“冷门”岗位,要“避热就冷”。鉴于公务员报考的信息是全透明的,考生可以实时了解岗位报名情况,也完全知道报考“冷门”岗位会提高成功率,为何就眼睁睁看着“冷门”岗位不报呢?
就这些职位“遇冷”的实际情况分析,问题不在于求职者不报,也不是职业吸引力不高,而在于岗位的招录条件门槛较高。职位要招聘到适合的人才,应设置与之匹配的招录条件,同时,要在招录中扭转唯学历唯名校用人导向。
到目前为止,青海省税务局曲麻莱县税务局“一级行政执法员(三)”一职,稳居报考热度第一。截至1日20时,该职位报名审查通过人数已达4512人,报名待审查人数达337人。该职位属于“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职位”。按理说,这一职位的报考不该这么“热门”,可为何却这么“热门”呢?这是因为这一职位提出的学历要求为“大专及以上”,且无基层工作经历年限限制。总体看来,那些报名人数多的职位,大多是“三不限”职位——不限学历、不限专业、不限基层经历。
而“遇冷”的职位,甚至包括有发达地区的公务员职位,报名人数少的主要原因是,学历要求高,有明确专业限制,以及基层工作经验要求等,满足这些招录条件的人本来就少,且满足招录条件的不一定会选择报考公务员,而很可能出国深造、到国有企业或者民营企业就业。于是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现象,“高”的人不来,“低”的人想来来不了。
这就需要思考这些职位提出的招录条件,尤其是学历条件设置是否合理。统计显示,在今年3.71万个职位中,只有158个职位学历要求为“大专及以上”,4个职位要求为“大专或本科”,两者相加占比仅为0.44%,与去年相比,今年国考招录计划增加5900多个,而“大专及以上”的招录计划减少133人,“大专或本科”的招录计划减少46人。也就是说,大专毕业生报考公务员的岗位极为有限,要报考就必然集中在这少数允许报考的职位。
这是国考报考“冷热不均”的原因之一。基层公务员岗位要加强职业建设,提高吸引力,这是一方面,但必须意识到,有的公务员职位提出的学历门槛过高,既影响了求职者公平竞争、报考,又影响到招录人才。数目不少的岗位遭遇“零报考”,这恐怕与招录条件设置不合理不无关系。一味提高学历门槛,本质是唯学历用人导向,这是需要扭转的。2020年10月发布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要带头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改变人才“高消费”状况,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良好局面。今年5月1日实施的新《职业教育法》要求,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在招录、招聘技术技能岗位人员时,应当明确技术技能要求,将技术技能水平作为录用、聘用的重要条件。但是,有的党政机关在设定招录条件时,还存在唯学历的用人导向。
对此,国家有关部门应该组成专家委员会,对党政机关招录人才提出的学历等要求,进行专业评价,认定其是否从胜任岗位职责出发设置学历标准,标准是否科学、合理,以此督促党政机关扭转唯学历唯名校用人导向,建立科学的重视人才能力评价体系。还应在公务员招录中,明确提出“大专及以上”学历要求的职位比例只增不少,将此作为硬性规定,切实推进破除唯学历的教育与人才评价改革。
(作者系知名教育学者)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傅铭途 王隽杰
校对 | 赵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