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感谢大家来收听我的教学音频,我是声音教练昱篁老师!
这一期的好声音魅力学,来跟大家分享一个国外的研究,来了解在人与人沟通当中,有时候说话的态度比语言内容本身重要的多了
只要谈到沟通或口才
的场合,许多人都会提到肢体语言的重要性,然后会提及:7/38/55定律(7/38/55 Rule),只要上网百度一下这个73855定律,会出现很多类似的文章
内容大概是:
"根据加州柏克莱大学心理学教授马伯蓝比教授(Albert Mebrabian)提出的 7/38/55定律:旁人对我们的观感,只有 7% 取决于您真正的内容,另外语气及手势等辅助表达占了38%,而有55%取决于您的外在形象:您看起来够不够分量,有没有说服力…….所以外表形象,肢体语言,远远比简报或演讲的内容重要…..。"
如果真的是这样,那演讲者都不用准备演讲内容了,只要重视声音调的抑扬顿挫、安排夸张的手势以及华丽的装扮就好了,至于内容随便讲都没关系,反正演讲内容只占7%而已。其实我们稍为判断一下,在这个内容为王的时代,互联网上对于这个理论解释是肯定有问题的。
首先其实马伯蓝比教授任教于 UCLA (加州大学格杉矶分校),而非加州克莱大学,再来是最重要的研究结果都被误传。真正的研究结论是:当一个人说话的语调、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与其说话的内容不一致时,人们倾向相信语调、面部表情与肢体语言,而不是他所说的话。
例如一个人嘴巴说他「我没有生气」,但声音宏亮、语调短促上扬、脸部胀红、眉头深锁、双眼瞪大、肢体紧绷,这时我们当然会认为他「很生气」,至于他说的内容 ─ 我没有生气 ─ 对我们只有7%的影响度。这样的解释才符合我们的日常经验。
比较正确的应用时机与方式,是当你需要传达一个「立意良好,但内容可能引起听者负面情绪」的资讯时,可以用「真诚而正面的态度」(反应在与调、表情和肢体上)来表达,较能达成对听者有利的结果。
例如老 师或家长一定会遇到必须指责孩子的时候,此时若表现出负面的责备态度(语调、表情和肢体),那么即使口口声声说是「为你好」,孩子也会呈现本能性的防卫状态而听不进去、更不会改进;相对地如果采用真诚、同理而关怀的态度(语调、表情和肢体),那么即使内容是在指责孩子,他也能感受到你的用心,较能接受你的 教导,也较可能产生改变。
又例如万一在公众场合,例如一个演讲厅或电影院中,突然发 生火灾,而你必须将这个资讯传达给观众并疏散人群时,若你表现出慌张、急迫的态度(语调、表情和肢体),那么即使你说「火势不严重、慢慢来、不用推挤」,人群也会感染到你的情绪,造成慌乱的推挤导致灾情的扩大;反之如果你的态度从容、和缓,那么即使是传达「火灾」这种负面消息,大家也能有秩序地疏 散。
马伯蓝比教授也发现了他的研究不断被误用,所以他特别提出声明:
除非这个沟通本身谈的是有关于感受面或是态度面,否则不应该应用这个公式
从这件事情让我们学习到:第一、在这个资讯爆发的时代,互联网上的资讯不一定是正确的;很多时候真的不要尽信。
第二、7/38/55法则绝对不是利用语调、手势、形象来达到影响、说服或控制他人的效果。
沟通之道最重要的还是真诚一致的态度与同理心,去感知沟通双方的感受,因为人绝对是非常重视感觉的一种生物,
7/38/55
法则也是建立在这个前提上。
想要了解更多说话技巧、声音的秘密,请关注我的公众号
感谢大家来收听我的教学音频,我是声音教练昱篁老师!
这一期的好声音魅力学,来跟大家分享一个国外的研究,来了解在人与人沟通当中,有时候说话的态度比语言内容本身重要的多了
只要谈到沟通或口才
的场合,许多人都会提到肢体语言的重要性,然后会提及:7/38/55定律(7/38/55 Rule),只要上网百度一下这个73855定律,会出现很多类似的文章
内容大概是:
"根据加州柏克莱大学心理学教授马伯蓝比教授(Albert Mebrabian)提出的 7/38/55定律:旁人对我们的观感,只有 7% 取决于您真正的内容,另外语气及手势等辅助表达占了38%,而有55%取决于您的外在形象:您看起来够不够分量,有没有说服力…….所以外表形象,肢体语言,远远比简报或演讲的内容重要…..。"
如果真的是这样,那演讲者都不用准备演讲内容了,只要重视声音调的抑扬顿挫、安排夸张的手势以及华丽的装扮就好了,至于内容随便讲都没关系,反正演讲内容只占7%而已。其实我们稍为判断一下,在这个内容为王的时代,互联网上对于这个理论解释是肯定有问题的。
首先其实马伯蓝比教授任教于 UCLA (加州大学格杉矶分校),而非加州克莱大学,再来是最重要的研究结果都被误传。真正的研究结论是:当一个人说话的语调、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与其说话的内容不一致时,人们倾向相信语调、面部表情与肢体语言,而不是他所说的话。
例如一个人嘴巴说他「我没有生气」,但声音宏亮、语调短促上扬、脸部胀红、眉头深锁、双眼瞪大、肢体紧绷,这时我们当然会认为他「很生气」,至于他说的内容 ─ 我没有生气 ─ 对我们只有7%的影响度。这样的解释才符合我们的日常经验。
比较正确的应用时机与方式,是当你需要传达一个「立意良好,但内容可能引起听者负面情绪」的资讯时,可以用「真诚而正面的态度」(反应在与调、表情和肢体上)来表达,较能达成对听者有利的结果。
例如老 师或家长一定会遇到必须指责孩子的时候,此时若表现出负面的责备态度(语调、表情和肢体),那么即使口口声声说是「为你好」,孩子也会呈现本能性的防卫状态而听不进去、更不会改进;相对地如果采用真诚、同理而关怀的态度(语调、表情和肢体),那么即使内容是在指责孩子,他也能感受到你的用心,较能接受你的 教导,也较可能产生改变。
又例如万一在公众场合,例如一个演讲厅或电影院中,突然发 生火灾,而你必须将这个资讯传达给观众并疏散人群时,若你表现出慌张、急迫的态度(语调、表情和肢体),那么即使你说「火势不严重、慢慢来、不用推挤」,人群也会感染到你的情绪,造成慌乱的推挤导致灾情的扩大;反之如果你的态度从容、和缓,那么即使是传达「火灾」这种负面消息,大家也能有秩序地疏 散。
马伯蓝比教授也发现了他的研究不断被误用,所以他特别提出声明:
除非这个沟通本身谈的是有关于感受面或是态度面,否则不应该应用这个公式
从这件事情让我们学习到:第一、在这个资讯爆发的时代,互联网上的资讯不一定是正确的;很多时候真的不要尽信。
第二、7/38/55法则绝对不是利用语调、手势、形象来达到影响、说服或控制他人的效果。
沟通之道最重要的还是真诚一致的态度与同理心,去感知沟通双方的感受,因为人绝对是非常重视感觉的一种生物,
7/38/55
法则也是建立在这个前提上。
想要了解更多说话技巧、声音的秘密,请关注我的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