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艺术一起旅行

和艺术一起旅行【16】怎么画里都是戏精?你听我解释......


Listen Later

“和艺术一起旅行”第16期:

法国巴洛克艺术的奠基者:普桑



上一期,我们提到了离经叛道的卡拉瓦乔,虽然在当时他不被同侪认可,但是他的作品,却反映了巴洛克艺术风格的戏剧性张力。接下来,我们来深入了解他的创作表现。


卡拉瓦乔不是反抗古典和宗教的叛逆分子。他通晓《圣经》故事,也熟知古典时期的艺术知识,但是他不走汲取古典精华再创作的老路子,这份“不寻常”,就是他最为后世称道的地方。


从古典作品中揣摩出来的人物形象:如天使、圣母、耶稣和圣徒,即使姿态完美典雅,也会给人距离感。卡拉瓦乔反其道而行,雇用模特帮助自己进行创作中的观察,忠于真实地描写对象物。



卡拉瓦乔《圣托马斯的怀疑》


就拿他一件作于1602年的作品《圣托马斯的怀疑》(The Incredulity of Saint Thomas)来说。这件作品是圣经故事,描写门徒托马斯因为不相信耶稣死而复生,而感受到耶稣的神迹。


卡拉瓦乔将故事重新全诠释,光线照耀在耶稣的形体与手部,让观者都一起见证这奇迹的一刻。耶稣引导托马斯的手指插入自己腹部的伤口处,直到托马斯相信为止。


这样的描绘,让画面充满了紧张的张力与戏剧性。


而耶稣不但说服了托马斯,卡拉瓦乔也说服了我们。


此外,他善用光线与明暗对比,突出画面中的主体人物。


《圣托马斯的怀疑》与前一期提到的名作《圣马太与天使》,整件作品的画面都抛去了背景物的描绘,只用暗色调处理,凸显前方人物在强烈光源下,产生不容忽视的巨大存在感,有如舞台上聚光灯打在演员身上,让人聚精会神、屏息关注。



卡拉瓦乔《捧果篮的男孩》


这是卡拉瓦乔的魔术,也是他艺术的魅力。卡拉瓦乔想要脱离常规,重新思考艺术的真谛,即使被抨击为只是想要引起注意,但他毫不在意,自顾自地朝自己认定的艺术之路前进。


巴洛克时代的艺术评论家费里比安,对卡拉瓦乔这样的艺术表现嗤之以鼻,却极为推崇法国巴洛克时期的学院派艺术大师普桑(Nicolas Poussin)。


普桑就是位与卡拉瓦乔极为不同的古典艺术追随者。他几乎把罗马当作第二个故乡,29岁时便移居罗马,热爱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时常研究古典时期的雕像样貌和姿态,并以此作为他对往昔的美好幻想。


文艺复兴三杰的拉斐尔与威尼斯画派的提香,都是普桑取经的前辈,说他是巴洛克时代最具有意大利风格的法国画家,一点也不为过。



普桑《所罗门王的审判》


在此我们先打住,来跟各位聊聊这个新名词──“学院派艺术”。


什么是学院派艺术?或许各位对我们介绍巴洛克艺术时有些印象,我们提到欧洲的十七、十八世纪,是个权利关系纠葛的时代。宗教与大国间的较量,都成了推动巴洛克风格发展的主因,可以说,巴洛克艺术就是一场权力的游戏。


从意大利到法国,随后扩及到全欧洲的竞逐赛,令欧洲各国都开始抢夺人才与艺术资源,培养与扶植本国的艺术家,就像现在为了展现国力,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培养顶尖的运动国手一样。


在巴洛克时代随之而起的,就是皇室开始盛行艺术学院。


其中,法王路易十四为了控制艺术圈,重组皇家绘画暨雕刻学院,随后引爆了“风格之战”的争论。这在今天依然很常见,为了艺术理念的不同,学院当中的两派人马各拥其主,互相较量。


在“风格之战”被拥戴的其中一位主角,就是前文谈到的普桑。


普桑擅长神话、历史与圣经类的题材,他的作品带有古典的均衡美,很难见到强烈的激情,又有如同威尼斯画派那样田园诗歌般悠长的韵味,在宁静与庄严肃穆中,透露出一股哲学般的精神。



普桑《阿卡迪亚的牧人》


其中最为出名、最能强烈传达出普桑艺术主张的作品,是他于1638年绘制的《阿卡迪亚的牧人》(Et in Arcadia ego)。


画面中有三位年轻的牧羊人与一位端庄的牧羊女,聚集在一个大石墓的周围,在普桑的笔下,牧羊女被描绘得有如古希腊罗马雕像般高贵。


透过背景,有如威尼斯画派擅长描绘的澄澈蓝天,还有布满金黄色调的云彩,我们可以推测这应该是夕阳西下的傍晚时分;其中蓝色衣袍的牧羊人聚精会神地读着石碑上的刻字,而红色衣袍的牧羊人则一手指着刻字,并抬起头来望着牧羊女,似乎在告诉同伴他有了什么重大发现。


石碑上的铭文是拉丁文,它的意思大概是这样的:我,死亡之神,甚至君临阿卡迪亚(Arcadia)这片世外桃源。


阿卡迪亚就是乌托邦,传说中是由牧人与猎人居住的人间净土。在这个宁静安详的地方,画面如此优美,在你发现那行死神留下的絮语,深思字句的涵义以前,只会觉得这是件描绘田园风光的作品。


然而刻在石碑上的铭文,却诉说着即使在富饶的理想之国,生命依旧短暂无常。


普桑《刻法罗斯与欧若拉》,现藏于英国国家美术馆


这个题材过去也由其他的艺术家来表现过,却不若普桑的作品来得平和而深刻。死亡仿佛不再令人畏惧,只是生命的必然走向。


激情有令人着迷的魔力,平和有令人沉静的向往。两种都是伟大艺术的一面,随着时代审美的更迭而有推崇,有没落,却一样传达艺术家对生活、对美的看法,这都是在反映时代的追求与对文化、对自身的省思。


接下来我们要介绍一对来自法兰德斯的师徒,其中老师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就是法国皇家学院“风格之战”中的另一位主角。


而我们的目光,也要由意大利转向北边的法国。下一期,我们就进入鲁本斯的艺术世界。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和艺术一起旅行By 典藏ARTCO

  • 5
  • 5
  • 5
  • 5
  • 5

5

1 rat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