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和艺术一起旅行”第20期:
荷兰黄金时代:艺术家跟甲方爸爸分手了
本期,我们将带领听着们进入低地、风车与郁金香的国度,看一看荷兰在十七世纪的“黄金时代”。
首先,让我们从巴洛克的时空背景下开始谈起。
雅各布·范·雷斯达尔《海景》
十六、十七世纪的欧洲,分裂成代表旧教的天主教派与崛起的新教两个阵营。
当代表旧教华丽、浮夸的巴洛克风格,在以天主教为主的国家大行其道之时,尼德兰北部各省,却窜起另一股品味和风潮。
这个地区的人们接受宗教改革,崇尚一种自然、简朴的风格,反对南方那种富丽堂皇的浮夸气息。
商业上,他们地靠沿喊岸,商贸活动热络繁盛。当时这个地区不足两百万人口,却近乎垄断了欧洲的海上贸易,甚至拥有“海上马车夫”的封号。
政治上,他们不断与当时的统治者西班牙帝国争取独立和自主权,终于在八十年战争独立后,一跃成为当时最富庶的地区之一。
Otto van Veen,《莱顿大捷》(1574),荷兰军队夺取西班牙的步兵阵地
西班牙帝国将八十年战争称为“低地国的叛乱”,最终在上一期我们谈到的西班牙国王腓利四世的承认之下,该地区正式脱离西班牙帝国的统治,成为如今我们所熟知的荷兰。
十七世纪的荷兰,在科学和艺术领域上也都居于巅峰的领导地位,被视为“黄金时代”。当时支持艺术的阶层也非宗教和王室贵族,大多是藉由贸易而致富的中产阶级。
没有王室和宗教的包袱,没有宏大的叙事性,着重俗世的美学经验,因而一种描绘社会风情、民俗日常的绘画风格,在荷兰快速兴起,成为荷兰黄金时代绘画的主要象征,我们称之为“风俗画”。
一张由扬·斯特恩所绘制的画面,显示了荷兰黄金时代人们的日常生活
有钱赚的生意人人抢着做。有钱的中产阶级兴起,他们有钱有闲,开始注重精神层面的生活;这也代表着投注在艺术上的资金进入。
重商主义的荷兰因而掀起了一股投入艺术作品买卖的风潮,画商或中间人也随之诞生。与过去的模式不同,这些中间人是独立于创作者和买主之外,负责两者交涉接洽的第三方,藉此牟取中介的利润。
这个时期出产的画作数量非常多,根据估计,在短短的二十年中,荷兰就有130万件左右的艺术作品产出,数量惊人,也因此,能够靠绘画赚进大把钞票的人,只有真正出名的大当红艺术家。
没有独特创作才华的荷兰画家,很难再以接受委托案件来维生,他们与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大师不同,必须另辟蹊径,不能先接受委托再根据主题来进行创作,而是必须将作品先创作出来,再尝试寻找买家。
艺术家得以远离委托的客户而自主创作,再想办法将作品卖掉,或是交由中间人来进行买卖。就是如今我们的画廊产业与艺术家的关系。
弗兰斯·哈尔斯《圣乔治市民警卫队官员之宴》
对于艺术家来说,听起来似乎还不错,可以不用再忍受客户不合理的要求与反复的修改重制,但这种模式的买卖,实际上要更为现实与残酷,剥削与竞争,都是可能发生的事情;而且一旦某位艺术家依靠单一绘画题材发迹,为了卖出更多的作品,只能不断重复同样的创作模式。
对于一位有所追求,渴望尝试求新求变的创作者来说,这其实是非常无奈的事;但从另一个角度来想,在单一领域中不断摸索,也会成就该领域的顶点,成为独到的专家。
扬·斯特恩《孩子们教小猫跳舞》
在十七世纪的荷兰,上帝的权威已完全让位给对人的认识,包括对人的性格、外在,对人的风俗民情,以及对人的日常生活。
于是我们在十七世纪的荷兰画作中,可以看到对港口天光简单质朴的描写,对乡村景色静谧如诗的构筑,对人物形象轻松自在的神情掌握,对室内景物单纯的描绘⋯⋯这些宛如日常一部分的事物与景致,都让荷兰黄金时代的艺术,展现出一股更加自由、更加轻快愉悦的节奏。
下一期,我们就要开始从荷兰艺术大师的作品中,追寻这股自由之风。
本期节目由“六柿”撰写提供,由“赵亚男”协助播音
背景BGM:
David Nevue《As the Deer》
5
11 ratings
“和艺术一起旅行”第20期:
荷兰黄金时代:艺术家跟甲方爸爸分手了
本期,我们将带领听着们进入低地、风车与郁金香的国度,看一看荷兰在十七世纪的“黄金时代”。
首先,让我们从巴洛克的时空背景下开始谈起。
雅各布·范·雷斯达尔《海景》
十六、十七世纪的欧洲,分裂成代表旧教的天主教派与崛起的新教两个阵营。
当代表旧教华丽、浮夸的巴洛克风格,在以天主教为主的国家大行其道之时,尼德兰北部各省,却窜起另一股品味和风潮。
这个地区的人们接受宗教改革,崇尚一种自然、简朴的风格,反对南方那种富丽堂皇的浮夸气息。
商业上,他们地靠沿喊岸,商贸活动热络繁盛。当时这个地区不足两百万人口,却近乎垄断了欧洲的海上贸易,甚至拥有“海上马车夫”的封号。
政治上,他们不断与当时的统治者西班牙帝国争取独立和自主权,终于在八十年战争独立后,一跃成为当时最富庶的地区之一。
Otto van Veen,《莱顿大捷》(1574),荷兰军队夺取西班牙的步兵阵地
西班牙帝国将八十年战争称为“低地国的叛乱”,最终在上一期我们谈到的西班牙国王腓利四世的承认之下,该地区正式脱离西班牙帝国的统治,成为如今我们所熟知的荷兰。
十七世纪的荷兰,在科学和艺术领域上也都居于巅峰的领导地位,被视为“黄金时代”。当时支持艺术的阶层也非宗教和王室贵族,大多是藉由贸易而致富的中产阶级。
没有王室和宗教的包袱,没有宏大的叙事性,着重俗世的美学经验,因而一种描绘社会风情、民俗日常的绘画风格,在荷兰快速兴起,成为荷兰黄金时代绘画的主要象征,我们称之为“风俗画”。
一张由扬·斯特恩所绘制的画面,显示了荷兰黄金时代人们的日常生活
有钱赚的生意人人抢着做。有钱的中产阶级兴起,他们有钱有闲,开始注重精神层面的生活;这也代表着投注在艺术上的资金进入。
重商主义的荷兰因而掀起了一股投入艺术作品买卖的风潮,画商或中间人也随之诞生。与过去的模式不同,这些中间人是独立于创作者和买主之外,负责两者交涉接洽的第三方,藉此牟取中介的利润。
这个时期出产的画作数量非常多,根据估计,在短短的二十年中,荷兰就有130万件左右的艺术作品产出,数量惊人,也因此,能够靠绘画赚进大把钞票的人,只有真正出名的大当红艺术家。
没有独特创作才华的荷兰画家,很难再以接受委托案件来维生,他们与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大师不同,必须另辟蹊径,不能先接受委托再根据主题来进行创作,而是必须将作品先创作出来,再尝试寻找买家。
艺术家得以远离委托的客户而自主创作,再想办法将作品卖掉,或是交由中间人来进行买卖。就是如今我们的画廊产业与艺术家的关系。
弗兰斯·哈尔斯《圣乔治市民警卫队官员之宴》
对于艺术家来说,听起来似乎还不错,可以不用再忍受客户不合理的要求与反复的修改重制,但这种模式的买卖,实际上要更为现实与残酷,剥削与竞争,都是可能发生的事情;而且一旦某位艺术家依靠单一绘画题材发迹,为了卖出更多的作品,只能不断重复同样的创作模式。
对于一位有所追求,渴望尝试求新求变的创作者来说,这其实是非常无奈的事;但从另一个角度来想,在单一领域中不断摸索,也会成就该领域的顶点,成为独到的专家。
扬·斯特恩《孩子们教小猫跳舞》
在十七世纪的荷兰,上帝的权威已完全让位给对人的认识,包括对人的性格、外在,对人的风俗民情,以及对人的日常生活。
于是我们在十七世纪的荷兰画作中,可以看到对港口天光简单质朴的描写,对乡村景色静谧如诗的构筑,对人物形象轻松自在的神情掌握,对室内景物单纯的描绘⋯⋯这些宛如日常一部分的事物与景致,都让荷兰黄金时代的艺术,展现出一股更加自由、更加轻快愉悦的节奏。
下一期,我们就要开始从荷兰艺术大师的作品中,追寻这股自由之风。
本期节目由“六柿”撰写提供,由“赵亚男”协助播音
背景BGM:
David Nevue《As the De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