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和艺术一起旅行”第五期:
超级巨星:惊世天才达芬奇
上一期,我们谈到文艺复兴初始的重要城市佛罗伦萨,这一期,让我们继续漫步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城市街头。
距离佛罗伦萨往南三百公里外,美丽的台伯河畔旁,有一个美丽的永恒之城。
传说中有一对双胞胎兄弟,因为遭受迫害,被一头母狼哺育长大。之后兄弟两向杀死他们外祖父与母亲的仇人复仇,重返罗马帝国的国王宝座,并决定重新建一座城。
但是兄弟俩却为了选地点起冲突,最后哥哥杀死了弟弟,将选好位置的新城取为自己的名字,这座新城就叫“罗马”。
罗马街头常见的母狼哺乳像
这个故事有些残忍,但母狼哺育的故事形象,成为罗马城市的市徽和象征。当你漫步于此,经常会在街头看见形形色色的母狼乳婴雕像。
而文艺复兴在虽然佛罗伦萨萌芽,却在罗马茁壮。
十六世纪,是文艺复兴发展到颠峰的时代,在这个“高度文艺复兴”的时期里,诞生了许多闻名后世的伟大艺术家与天才。
天才的大量诞生,不是因为过去的艺术家不够优秀,而是因为在这个时期,艺术家从单纯的工匠技艺阶层,一跃成为人人争相邀请的“专家”。不论是富商、教廷,还是皇宫贵族,纷纷争取艺术家来为自己服务。
艺术,再也不用为了讨好别人,屈就别人,可以变得很任性。
佛罗伦萨孕育了伟大的艺术家,随后罗马城向这些伟大的艺术家招手,于是就跟十九世纪的巴黎一样,几乎所有后世熟知的大师,都挤到这座城市来了。他们在这里交汇、碰撞,让罗马城成为“高度文艺复兴”的艺文重镇。
今天,我们要先来介绍文艺复兴三杰。这三位杰出的艺术家,后世冠以他们名号,将可以说代表了文艺复兴时代艺术发展的他们一并提出来做讨论,他们三位,也都曾先后到罗马发展。
达芬奇
我们首先来谈谈人们最熟知,三位里头年纪最长的一位。世人都为他笔下的女子目眩神迷,他传奇的作品被各种解读,至今仍谜团重重,甚至被改编为小说和电影。这位伟大的艺术家,就是李奥纳多·达芬奇。
艺术与创造密不可分,这当中的佼佼者,可以说就是达芬奇。虽然他以艺术家的身分扬名后世,但是他可是最符合“文艺复兴人”称号的了。
现在讲究“专才”的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人可以横跨绘画、音乐、建筑、生物解剖、动植物、天文以及任何你所知道的理工类领域。达芬奇不但每个领域都很擅长,而且颇具成就。
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博学家,当今天文学上发现的小行星3000,甚至以他的名字来命名。
达芬奇也确实是文艺复兴时代一颗闪亮的超新星。
他诞生于佛罗伦萨的一个小城镇。学徒制度是当时重要的训练与教育方式,也是艺术家技艺养成的必经之路。达芬奇当时的师傅维洛奇欧(Verrocchio)名气极大,接过很多重要的案子,在塑造人像上的技术可以说首屈一指。
成长于这样的工作环境,可以学习到的东西之丰富,由此可见一斑,加上达芬奇又是个天才,很快就脱颖而出。
《最后的晚餐》
达芬奇早期在米兰为贵族服务,在米兰,他除了从事绘画委托之外,还设计节庆活动和军事工程。他在米兰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就是位于米兰修道院,被当代小说家丹·布朗改编成小说《达芬奇密码》的关键壁画,《最后的晚餐》。
在创作这件作品的时候,达芬奇并未采取传统的湿彩壁画制作,而是使用了新的技术来实验,没想到导致作品很难保存,剥落严重,虽然经过修复,但现在我们观看的时候,还是得仔细凝神。
这件作品的独到之处,在于画面中的构图。过去在描绘耶稣与门徒的题材时,每个人物之间的距离是一样的,达芬奇将十二门徒分为四组,打破了原版呆板的排列方式,人物也随着动作产生高低起伏的变化,产生视觉上的律动感;随着耶稣宣布:“你们之中有一个人将会出卖我”,门徒们的诧异、惊讶、相互怀疑和愤怒,鲜明的情绪也相映成趣。
当然,看过小说和电影《达芬奇密码》的朋友,可能会对这件作品的人物排列有更多解读,那么作者丹·布朗是不是信口胡诌呢?他的故事的确有部分的真实来自于艺术史上的判断,但也不乏小说家的想象。而对作品的各自解读,也是欣赏艺术的醍醐味之一。
《蒙娜丽莎》
比《最后的晚餐》更具知名度的,就是佛罗伦萨委托案的《蒙娜丽莎》。
这件描绘一位商人之妻的画像,遭到后世的许多讨论,有学者甚至认为这件作品描绘的根本不是一位女子,而是达芬奇本人的女装肖像,不过“丽莎小姐”确实真有其人,大多数人还是相信,这位叫“丽莎”的女子就是佛罗伦萨富商乔宫多(Francesco delGiocondo)的妻子。
不论如何,如果在法国罗浮宫亲自参观这件作品,许多人都会提到画中之人仿佛具有真实的血肉和生命,每次见到这件作品,都会对画中的丽莎产生不同的奇特感受。也许你看到的丽莎,是微笑中带有哀愁,又或许你看到的丽莎,是睥睨而带着无声的讪笑。
《蒙娜丽莎》每年为罗浮宫带来带来上百万的观光人潮,不光是画面本身的秘密,最一开始,还有一段传奇的失窃经历。
1911年8月22日,罗浮宫馆方人员表示《蒙娜丽莎》被偷了!于是各大报纸刊物纷纷祭出高额悬赏,全力搜寻这件作品的下落,《蒙娜丽莎》正是因此铺天盖地的进入群众的视野,打开了知名度。
悬赏经历了两年,打算变卖《蒙娜丽莎》的窃贼终于遭到警方逮捕,原来窃贼是前罗浮宫的油漆匠。他辩称《蒙娜丽莎》是意大利的财产,应该要回到意大利,因此在意大利国民的同情下,这位小偷只受到象征性的制裁,拘禁6个月。而失踪两年的《蒙娜丽莎》被这么一闹,在回到罗浮宫以后,短短两天就吸引了十万人次前来观看,成为举世无双的“世界名画”。
下一期,更多与文艺复兴三杰和名画有关的故事,我们将一一展开。
本期节目由“六柿”撰写提供,由“赵亚男”协助播音
音背景BGM:
张一益《Promise》
Bandari《Beatrix》
5
11 ratings
“和艺术一起旅行”第五期:
超级巨星:惊世天才达芬奇
上一期,我们谈到文艺复兴初始的重要城市佛罗伦萨,这一期,让我们继续漫步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城市街头。
距离佛罗伦萨往南三百公里外,美丽的台伯河畔旁,有一个美丽的永恒之城。
传说中有一对双胞胎兄弟,因为遭受迫害,被一头母狼哺育长大。之后兄弟两向杀死他们外祖父与母亲的仇人复仇,重返罗马帝国的国王宝座,并决定重新建一座城。
但是兄弟俩却为了选地点起冲突,最后哥哥杀死了弟弟,将选好位置的新城取为自己的名字,这座新城就叫“罗马”。
罗马街头常见的母狼哺乳像
这个故事有些残忍,但母狼哺育的故事形象,成为罗马城市的市徽和象征。当你漫步于此,经常会在街头看见形形色色的母狼乳婴雕像。
而文艺复兴在虽然佛罗伦萨萌芽,却在罗马茁壮。
十六世纪,是文艺复兴发展到颠峰的时代,在这个“高度文艺复兴”的时期里,诞生了许多闻名后世的伟大艺术家与天才。
天才的大量诞生,不是因为过去的艺术家不够优秀,而是因为在这个时期,艺术家从单纯的工匠技艺阶层,一跃成为人人争相邀请的“专家”。不论是富商、教廷,还是皇宫贵族,纷纷争取艺术家来为自己服务。
艺术,再也不用为了讨好别人,屈就别人,可以变得很任性。
佛罗伦萨孕育了伟大的艺术家,随后罗马城向这些伟大的艺术家招手,于是就跟十九世纪的巴黎一样,几乎所有后世熟知的大师,都挤到这座城市来了。他们在这里交汇、碰撞,让罗马城成为“高度文艺复兴”的艺文重镇。
今天,我们要先来介绍文艺复兴三杰。这三位杰出的艺术家,后世冠以他们名号,将可以说代表了文艺复兴时代艺术发展的他们一并提出来做讨论,他们三位,也都曾先后到罗马发展。
达芬奇
我们首先来谈谈人们最熟知,三位里头年纪最长的一位。世人都为他笔下的女子目眩神迷,他传奇的作品被各种解读,至今仍谜团重重,甚至被改编为小说和电影。这位伟大的艺术家,就是李奥纳多·达芬奇。
艺术与创造密不可分,这当中的佼佼者,可以说就是达芬奇。虽然他以艺术家的身分扬名后世,但是他可是最符合“文艺复兴人”称号的了。
现在讲究“专才”的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人可以横跨绘画、音乐、建筑、生物解剖、动植物、天文以及任何你所知道的理工类领域。达芬奇不但每个领域都很擅长,而且颇具成就。
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博学家,当今天文学上发现的小行星3000,甚至以他的名字来命名。
达芬奇也确实是文艺复兴时代一颗闪亮的超新星。
他诞生于佛罗伦萨的一个小城镇。学徒制度是当时重要的训练与教育方式,也是艺术家技艺养成的必经之路。达芬奇当时的师傅维洛奇欧(Verrocchio)名气极大,接过很多重要的案子,在塑造人像上的技术可以说首屈一指。
成长于这样的工作环境,可以学习到的东西之丰富,由此可见一斑,加上达芬奇又是个天才,很快就脱颖而出。
《最后的晚餐》
达芬奇早期在米兰为贵族服务,在米兰,他除了从事绘画委托之外,还设计节庆活动和军事工程。他在米兰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就是位于米兰修道院,被当代小说家丹·布朗改编成小说《达芬奇密码》的关键壁画,《最后的晚餐》。
在创作这件作品的时候,达芬奇并未采取传统的湿彩壁画制作,而是使用了新的技术来实验,没想到导致作品很难保存,剥落严重,虽然经过修复,但现在我们观看的时候,还是得仔细凝神。
这件作品的独到之处,在于画面中的构图。过去在描绘耶稣与门徒的题材时,每个人物之间的距离是一样的,达芬奇将十二门徒分为四组,打破了原版呆板的排列方式,人物也随着动作产生高低起伏的变化,产生视觉上的律动感;随着耶稣宣布:“你们之中有一个人将会出卖我”,门徒们的诧异、惊讶、相互怀疑和愤怒,鲜明的情绪也相映成趣。
当然,看过小说和电影《达芬奇密码》的朋友,可能会对这件作品的人物排列有更多解读,那么作者丹·布朗是不是信口胡诌呢?他的故事的确有部分的真实来自于艺术史上的判断,但也不乏小说家的想象。而对作品的各自解读,也是欣赏艺术的醍醐味之一。
《蒙娜丽莎》
比《最后的晚餐》更具知名度的,就是佛罗伦萨委托案的《蒙娜丽莎》。
这件描绘一位商人之妻的画像,遭到后世的许多讨论,有学者甚至认为这件作品描绘的根本不是一位女子,而是达芬奇本人的女装肖像,不过“丽莎小姐”确实真有其人,大多数人还是相信,这位叫“丽莎”的女子就是佛罗伦萨富商乔宫多(Francesco delGiocondo)的妻子。
不论如何,如果在法国罗浮宫亲自参观这件作品,许多人都会提到画中之人仿佛具有真实的血肉和生命,每次见到这件作品,都会对画中的丽莎产生不同的奇特感受。也许你看到的丽莎,是微笑中带有哀愁,又或许你看到的丽莎,是睥睨而带着无声的讪笑。
《蒙娜丽莎》每年为罗浮宫带来带来上百万的观光人潮,不光是画面本身的秘密,最一开始,还有一段传奇的失窃经历。
1911年8月22日,罗浮宫馆方人员表示《蒙娜丽莎》被偷了!于是各大报纸刊物纷纷祭出高额悬赏,全力搜寻这件作品的下落,《蒙娜丽莎》正是因此铺天盖地的进入群众的视野,打开了知名度。
悬赏经历了两年,打算变卖《蒙娜丽莎》的窃贼终于遭到警方逮捕,原来窃贼是前罗浮宫的油漆匠。他辩称《蒙娜丽莎》是意大利的财产,应该要回到意大利,因此在意大利国民的同情下,这位小偷只受到象征性的制裁,拘禁6个月。而失踪两年的《蒙娜丽莎》被这么一闹,在回到罗浮宫以后,短短两天就吸引了十万人次前来观看,成为举世无双的“世界名画”。
下一期,更多与文艺复兴三杰和名画有关的故事,我们将一一展开。
本期节目由“六柿”撰写提供,由“赵亚男”协助播音
音背景BGM:
张一益《Promise》
Bandari《Beatri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