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和它背后的故事

即使今天,这位百年前的传奇女性也堪称“离经叛道”


Listen Later


作为法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女作家之一,活跃于20世纪上半叶的茜多妮·加布里埃尔·柯莱特写出了许多本风靡巴黎的小说,甚至曾提名过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还早早就被改编成电影,比如《谢莉》和《琪琪》(被好莱坞拍成电影《金粉世家》)。



而她本人的人生故事,更是绝佳的电影改编素材:她是双性恋,有过三次婚姻,并有多任女性恋人。柯莱特去世后,因为离过婚,天主教会拒绝为她举办宗教葬礼,但是法国为她举行了国葬,这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法国女人。她被葬在了著名的拉雪兹神父公墓。



由英伦玫瑰凯拉·奈特莉主演的《柯莱特》 主要聚焦于柯莱特第一任婚姻期间,讲述了这个出生在法国乡村、几乎是被与世隔绝着成长起来的少女是如何来到巴黎、开始她的写作生涯的。

柯莱特的第一任丈夫是一位笔名为“威利”的作家与出版商。威利在巴黎已经小有名气,但是他的很多作品都是找影子写手代写。偶然的一次捉奸,让柯莱特对丈夫与婚姻的理想幻灭,虽然两人重归于好,但经历了一次惨痛成长的柯莱特不再要求丈夫行为上的忠诚,只要求丈夫对她实话实说,更重要的是,她想要了解威利的生活,并参与其中,而不是被当做宠物一样圈养。



到处寻欢作乐的威利很快入不敷出,火烧眉毛的他开始急迫地抓住每一个能帮他写书的人。于是,柯莱特也开始尝试写作。多年来对身边人和事物的细致观察为柯莱特储备下了充足的素材,写下了她年少时的故事。

在威利十分老道的编辑和打磨之下,这本《克劳蒂娜在学校》署着“威利”的名出版了,并迅速成为火爆的畅销小说,为夫妇俩赚来了大量财富。这本小说后来又被改编成戏剧、被买走电影版权,在巴黎红得发紫。

随后,威利半劝导半逼迫柯莱特又写出了三本以“克劳蒂娜”为主角的小说,每本的署名都是威利。并且,为了营销的缘故,他还劝说柯莱特剪掉了她引以为傲的一头长发,留起了“克劳蒂娜”标志性的蓬松短发。发型上的改变,也让柯莱特逐渐发现了自己受女人吸引,威利也给予了柯莱特和同性情人交往的自由,甚至二人会共享同一个情人。


这种开放性的关系一度让柯莱特感到满足,因为威利兑现了他的承诺,他不撒谎,也真的让她参与生活中的大事。但是这种“自由”是有限度的,比如威利为与柯莱特和好送给她的乡间别墅,不过是用来关住她的另一个“牢笼”,为了让柯莱特帮他写作,威利甚至将柯莱特锁在屋里,他要柯莱特的笔为他而生,为他而写,只要克劳蒂娜的故事能继续下去,他也无所谓自己在克劳蒂娜的世界里被柯莱特描写成了怎样十恶不赦的人。



逐渐地,柯莱特开始找到写作之外的兴趣,她参与前卫大胆的艺术表演,与真正喜爱的人相恋,并在后者的鼓舞下,向威利要求联合署名权,却遭到威利的断然拒绝,两人为此决裂。

失去柯莱特这一“摇钱树”后,穷途末路的威利卖掉了克劳蒂娜的独家版权,这彻底浇灭了柯莱特对威利最后的情分。两人最终离婚,自此,二人再未见面,而经过不懈的努力,柯莱特也在多年后终于拿回了克劳蒂娜的版权。

不可否认,柯莱特是幸运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经济蓬勃发展,法国大革命还合法化了同性行为,这都为柯莱特提供了释放自我的空间,但这种“开放”也有个附加条件:保持私密和谨慎。影片中,柯莱特身为贵族的同性情人曾和柯莱特表演过一次哑剧,并在台上大胆亲吻,这遭到了观众的谩骂,从此,这位情人虽然仍陪伴柯莱特多年,却再未登上过舞台。 



柯莱特在一边哑剧巡演一边写作创作中度过了后半生。事实上,离开威利后,她写作生涯才进入到颇有成效和创新思维的黄金时期,一个她被称为“天才”的时期。柯莱特彼时的作品,充满态度和独特视角,她质疑社会普遍的性别观念,提出自然化的女性视角,她大胆撕破了所有贴在她身上的世俗标签,用手中的笔重新定义了自己的人生。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电影和它背后的故事By 业余影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