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孟子|一生的书

尽心上第15-16章


Listen Later

部分文字演变图形与解释:霸、庸、補(补)、民—见评论

要点与引用(部分文字演变图形见本集录音评论):

能:象形字。金文字形像站立的熊形,大口朝下,前后腿脚,带钩的爪,短尾,简单而概括地表现了熊嘴大尾短、四肢粗短的基本特征;战国文字则头、口、脚几处分离;小篆字形由秦简字形演变而来;隶楷文字由小篆演变而来,头部变成了左上的“厶”,口部成了左下的“冃”,前后腿脚成了右上、右下两个“匕”,写作“能”。“能”被假借为能力、才能的“能”。《书·大禹谟》:“汝惟不矜(自大),天下莫与汝争能。”由能力、才能义引申为有能力、有才能、胜任、善长、能够、容许等义。
能右边是熊身体,左边是头与嘴,类似于龍字。


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本体即包括存有,这里为良知,也包括活动,这里为良能,本体体现出的想象、活动、功用。本体与现象本来就是合一的,形而上的本体代表普遍性,形而下的现象代表特殊性,体现普遍规律的形而上本体涵盖、抽象概括了所有现象,个体特殊组成代表此类普遍的本体。譬如:大海体现出浪花、浪花也是大海的一部分。

憂(忧):会意字—形声字。金文从心、从頁,以心烦、头痛,表示忧愁。忧愁时经常踱步。简体字从忄、尤声,手畸形或过失都会令人忧心。本义是发愁、担心。

慮(虑):形声字。金文从心,表示用心思考;吕表声。篆书从思,像脑和心;虍声。简体字从心、虍(虍,hu,虎文也,象形。虎皮上的斑纹)声,亦表示用心思考,条理分明。本义是思考。
“虑”,虑深通敏。“孩提”,孩子两三岁学步时,需要父母一手提携,所以叫孩提。

知-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民爱物,即仁民爱物便是一物;意在于视听言动,即视听言动便是一物。
王阳明看来,知和行本来就该是一体两面。一方面,行必须有知的指导,行必须借助知的反思;而行则可以检验、修正知。
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若良知之发,更无私意障碍,即所谓‘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然在常人不能无私意障碍,所以须用致知格物之功,胜私复理。即心之良知更无障碍,得以充塞流行,便是致其知。知致则意诚。”
传习录.王阳明

《论语·季氏篇》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孔子的学、知区分为上中下,孟子这章则从性分上说。人性有欲、有能、有知,食色性也。人所不必学而能,这就是良能;人若能虑深则通敏有知,但人有不需虑深而知者,此即良知。
良能良知做为本体代表了其各个功用现象的无限可能性,所有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全体;如果从功用来看良能良知,它的功用是良能良知的全体大用。每个本体投射从下一维度的功用,而这个本体又是上一维度本体的一个功用,比如这里的良能良知也可以看做无善无恶心之本体的功用。

豕:象形字。甲骨文的字形像一头猪,长嘴,大腹。本义是猪。豕是部首字,从豕取义的字与猪或兽有关。

《中庸》记载的舜“舜好问而好察迩言。”
其所以異於深山之野人者幾希—离娄下·第十九章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御(繁体禦)”古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本义是指御除灾殃的一种祭祀,还有防御、抵抗之义。“卩”像人跪拜祭祷之形

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公孙丑上》)

陆九渊(1139-1193)号象山,字子静,书斋名“存”,世人称存斋先生,因其曾在贵溪龙虎山建茅舍聚徒讲学,因其山形如象,自号象山翁,世称象山先生、陆象山是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与当时著名的理学家朱熹齐名,史称“朱陆”。是宋明两代主观唯心主义----“心学” 的开山祖。
照陆象山之分辨,学问之道可分为议论与朴实两途。一有议论就不平实,好比平地起土堆;本来实事实理是很平实的,一有议论,就好比无风起浪,庸人自扰。好比佛经依于本体,疏朗而生动,解析佛经的论就虽重于逻辑推理,但却显得刻板枯燥,因为论已经由本体转入某个方面理解的功用了。
后世言【易】者,以为【易】道至幽至深,学者不敢轻言。然圣人赞【易】,则曰:「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可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孟子曰:「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夫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又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又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孟子曰:「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又曰:「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徐行后长者谓之弟,疾行先长者谓之不弟。夫徐行者,岂人所不能哉?不为耳。」又曰:「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穿箭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又曰:「人之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者也。」又曰:「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古圣贤之言大抵若合符节。盖心一心也,理一理也。至当归一,精义无二。此心此理不容有二。故夫子曰:「吾道一以贯之」。孟子曰:「夫道一而已矣」。又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如是则为仁,反是则为不仁。仁即此心也,此理也。「求则得之」,得此理也。「先知」者,知此理也。「见孺子将入井而有怵惕恻隐之心」者,此理也。可羞之事则羞之,可恶之事则恶之者,此理也。是知其为是,非知其为非,此理也。宜辞而辞,宜逊而逊者,此理也。敬此理也,义易此理也。内此理也。外易此理也。故曰:「直方大,不习 不利。」孟子曰:「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此天之所与我者。」「我固有之,非由外铄也。」故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此吾之本心也。所谓安宅、正路者,此也;所谓广居、正位、大道者,此也。-陆象山全集

从这些圣贤的说法中,我们可以明白良能良知并不神秘,只需要你真诚面对自心,去感知那个人本有具备的仁义之心即可,那个自性本然做出的知晓的便是了!

原文:

■孟子曰。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
■孟子曰。舜之居深山之中。與木石居。與鹿豕遊。其所以異於深山之野人者幾希。及其聞一善言。見一善行。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禦也。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学习孟子|一生的书By 本照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