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与引用(部分文字演变图形见本集录音评论):
17章若加个开头如“人依良知而为”,就十分清楚:一个人若能依循良知做事,不做自己良心上所不愿做的事,不欲求自己所不欲的事,也不过如此罢了!
《论语-颜渊篇第十二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疏]正义曰:此章指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仲尼之道也。孟子言人无为其所不为,以其所不为者不义也。无欲其所不欲者,以其不欲为不善也。人能无为不义,又不欲其所不善,则人道於是足矣,故曰如此也。
疢[chèn]热病也。亦作疹。意思是烦热;疾病常沾在身不去者,发自内。
《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的《江雪》,人是可以独而不孤的,德不孤必有邻。如果对人:孤,是孤单,是一个人,是一种外在的体现。表现是疼痛,是苦涩。而独,是一种与众不同、独的人,如果不是因为内向,便往往是由于卓越。
孤独和寂寞是两种不同的境界,分别属于精神和感情层面;内心世界丰富的人,对精神与灵魂有着执着追求的人才可能体验真正的孤独;而寂寞产生于失去人与人之间相处。
孽:会意字。从子,像婴孩;从薛,有罪义,合起来表示孽是有罪之妾所生。本义是庶子。上古时有的孽子是有罪的妾隶所生,所以孽有罪恶义。
孽子:即庶子。古代一夫多妻,不是嫡妻所生的孩子,称为庶子。
操:形声字。手表意,表示手拿;喿表声。本义是手拿着。
危:会意字。从人、从厄,表示人站在山崖边很危险,必须节制自己。本义是危险。
患:形声字。心表意,表示心中忧虑;串表声,患是会意字。同时串是像两个东西连贯在一起,兼表意,表示心内串外部事物而忧虑。本义是忧虑。
良能良知是尽心知性知天,如舜,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中庸:或安而行之,
后面徳慧术知是存心养性事天,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中庸: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分言之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土神和谷神是在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社稷为土谷之神,土载育万物,谷养育民众,土、谷是人们首要的最基本的生活条件,因而也必然是古代中国的立国之本,立政之基。如此一来,土谷之神“社稷”也常常便被用来代指国家或朝廷。稻麦黍菽稷分别指水稻、麦类、黄米、豆类、小米。
孟子曰:“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则为容悦者也……正义曰:此章指言为悦凡臣,社稷股肱,天民行道,大人正身。凡此四科,优劣之差。
宋 陈师道 《理究》:“贤而在下谓之天民,贤而在上谓之天吏。”
称“天民”能够法天德,求天爵,得天禄,共天位,治天职。“天民”即法天之民,天民见道,不只可以己达,且能达天下之后行其道。
是:会意字。从日,表示一天;从正,表示日光下所见正确。本义是正确,用法如:是非。
【朱熹点评】“此章言人品不同,略有四等。
子曰:“性相近也(均有良能良知),习相远也。《论语》:阳货篇17.2
也是四种立命的类型
孟子在告子篇区别“人爵”与“天爵”。他说:“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孟子·告子上》)换句话说,天爵都是在价值世界里才能够达到的境地,如君子之乐。至于人爵都是人类世界里、世间成就的概念,如同言为悦凡臣,社稷股肱,天民行道,大人正身这四种。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篇
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告子篇
道德经道经的最后一章,第37章原文如下: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我生不有命在天”一语,见载于《尚书》。此语乃周文王的周邦对殷王朝已构成巨大威胁时,纣对大臣说的话。司马迁释此句经文作:“不有天命乎?是何能为!(我不是有天命吗,别人能奈我何?)”在司马迁看来,殷纣王自持王权乃天所授予,所以别人对他是无可奈何的,这个和“我命在我不在天”完全相反,“我命在我不在天”,出自东晋著名的道教学者及医学家葛洪之言,这是说一个人的命运寿限掌握在自己手中(即心识中),不必在外求之,命可自己左右。
但孟子儒家立命是进取主动积极的心态,如18、19章。通过入世的磨练让自己通达。
原文:
■孟子曰。無為其所不為。無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孟子曰。人之有德慧術知者。恒存乎疢疾。獨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故達。
■孟子曰。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則為容悅者也。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為悅者也。有天民者。達可行於天下而後行之者也。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