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与引用(部分文字演变图形见本集录音评论):樂(乐)、仰、俯、廣(广)。
樂(乐):甲骨文中的“乐”字(见《战后京津新获甲骨集》第3728片)是个象形兼会意字,下面是弦乐本身的木结构,上面是以丝做成的弦,表示其本义是一种弦乐器,因为音乐使人愉悦和高兴,故“乐(yuè)”字后来转声为喜悦欢乐的“乐(lè)”。到了东晋时代,出现了书法大家王羲之草书的“乐”字,于是,六朝以后,便出现了草书楷化的民间俗字“乐”,最终成为如今使用的简化“乐”字。
以其外物为乐,则所乐在物,不在於我,故为乐也小。以内为乐,则所乐在己,不在物,其为乐也大。孟子正义注疏
俱:形声字。从人、从具,具兼表声,表示人都在一起。本义是都在一起。泛指全、都。
兄-伯-孟,兄弟按“伯仲叔季显惠雅幼”排行,“伯仲叔季”并不是专指所谓正室的所生的孩子,而是同父兄弟的排序。孟和伯的意思是一样的,只是妾媵生的长子称“孟”,如曹孟德,马孟起(马超),正妻生的长子称“伯”,后来统称长子。如三国东吴孙坚四子,长子名策,字伯符;次子名权,字仲谋;三子名yi翊,字叔弼;四子名匡,字季佐。立春第一月孟春,同样,夏天三个月为孟夏,仲夏,季夏。
仰:会意字。从人,表示人脸朝上;从卬读作卬(áng或yǎng),像跪着的人仰望站着的人;卬亦声。本义是脸朝上。
俯:形声字。人表意,表示人把头低下;府表声。人、府两范式叠加,人巡察而低首是俯之范式,本义是向下低头。
愧:形声字。心(忄)表意,表示心中惭愧;鬼表声。本义是惭愧。
怍:形声字。心(忄)表意,表示心中惭愧;乍表声。本义是惭愧。《说文》惭也。从心,作省声。徐曰:心作动也。《论语》宪问—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孔子说:“说话如果大言不惭,那么实现这些话就是很困难的了。
但孟子此章前后都说“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王天下不在三乐之内,这并非王天下较不重要,“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易·系辞传》)是儒家最高的自我期许,能博施济众、立人达人,此乐何极,所以王天下之乐不能和个人悦乐作比较,孟子故而强调“不与存焉”,因境界不同,不可作比较,下章才说原因是“分定故也”,这章的三乐仅就个人行为而言。
“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易·系辞传》)
廣(广):形声字—象形字。廣的广表意,黄表声。“广”和它的繁体字“廣”原是两个不同的字。象形字广(yǎn)始见于小篆。东汉许慎认为此字像建筑在山崖上的房子。“廣”始见于西周金文,本义为有顶而无壁的大殿,后引申为大、宽阔。古代文献中也用作动词,指扩大。本义是无四壁的大屋。引申为大、宽。广是部首字,从广取义的字与房屋、建筑有关。
《论语·微子篇》孔子所说的:“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滕文公篇》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回答纵横家不算大丈夫,所谓的大丈夫应该是“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孔颜之乐—孔子说自己“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说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原宪居鲁》选⾃庄⼦的《庄⼦·让王》:⼦贡⽈:“嘻!先⽣何病?”原宪应之⽈:“宪闻之,⽆财谓之贫,学⽽不能⾏谓之病。今宪贫也,⾮病也。”⼦贡逡巡⽽有愧⾊。
分:会意字。甲骨文从八(分开)、从刀。表示用刀分开物体的意思。本义是分割分开。
定:会意字。从宀,表示房屋;从正,表示端正;合起来表示安稳。本义是安定、稳定。
故:会意字。从古、从攴,表示旧事、陈迹得以流传必有原因;古兼表声。本义是原因。
是则君子所禀天之性,虽大而行道於天下,且不能加益其性;虽穷居在下,且不能损灭其性:以其所生之初,受之於天,有其分定故也。—孟子正义注疏
《中庸》所言,诚于中形于外之意。
《周易坤卦文言》也有论述,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
睟然,sui音。这个睟有直接呈现于的意思。内心啥样,呈现的就是啥样,不作伪。
从《孟子》中“睟面盎背”之说,可见孟子养生学的身心生理机制。牟宗三在《圆善论》中认为孟子此段中谈到的“所欲”、“所乐”、“所性”为人生三种依次升高的境界。“所欲”为富贵之类的感性欲望,“所乐”为治国平天下之类的道德事功境界,“所性”相当于冯友兰四境界中的天地境界。这种最高境界,实际上是一种安身立命的终极关怀,类似于宗教所追求的神明境界。西方哲学常把本体与现象、身体与心灵二分,中国哲学则主张体用不二、身心一如、相由心生。孟子所论“睟面盎背”就是典型的体现。
故君子所性,是仁、义、礼、智,四者根生於心,显而形诸德容,其生於色,则 然润泽见於面,又有辉光乎其前,盎盎然见於背,又有充实乎其後,而旁溢流通乎左右上下四体。则一动静,一行止,固虽不言,而人以晓喻而知其所存,是其不言仁而喻其能仁,不言义而喻其能义,以至礼也智也亦若是矣。此所以故云“四体不言而喻”。—孟子正义注疏
不言而喻—《荀子》云:“君子之学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又曰:“君子至德,默然而喻。”都是描述把握大全本体表现出来的大有大用。
原文: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孟子曰。廣土眾民。君子欲之。所樂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樂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雖大行不加焉。雖窮居不損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其生色也睟然。見於面。盎於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