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孟子|一生的书

尽心上第22-23章


Listen Later

要点与引用(部分文字演变图形见本集录音评论):

“辟”音bì,通“避”。

1、“盍”:文言副词,何不,为什么的意思。
盍:会意字。从皿,表示器皿;从去,表示去掉;合起来表示有盖子可去掉的器皿。本义是有盖的盛物之器。引申为覆盖。假借为何不。
部分用法列举:
(1) 何不(盍是“何不”的合音)
盍,何不也。——《玉篇》
盍请济师于王?——《左传·桓公十一年》
子盍从众?——《左传·成公六年》
盍反其本。——《孟子·梁惠王上》
祭酒计甚善,王盍用之?——《新唐书》
(2) 为何;什么;怎么。
盍不为行?——《庄子·盗跖》
盍诱倭入?--《姚长子墓志铭》
(3) 又如:盍如(何如)。

2、“归”,归依、歸宿。
归(歸):形声字。甲骨文从帚(帚:zhǒu 《说文解字》:“帚,甲骨文也可只作“帚”,是一把扫帚的形象,持巾埽冂内清除尘污是帚之范式。,左边声是“�(duī)像土堆。金文加彳和止,“止”和“彳”共同构成“辵(chuò)”字,表达与行走有关的,可以理解为执帚之人到来,即女子出嫁。篆书省去"彳”,小篆依据金文进行整改,将“止”移动到“�”下部,右部仍是“帚”。本义是女子出嫁。由出嫁义引申为返回义,因为女子出嫁说明该女子有了归宿,所以进一步可引申指归宿。原来的意义是妇女出嫁,因有于出嫁后不久就回娘家省亲的习惯,乃假借为归还的意义。

3、“乎来”:语气助词。用于句末,表疑问和感叹。
乎:会意字。甲骨文上部表示声音向外越扬,下部表示舒气,乎是呼的本字。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来:象形字。其形象像小麦,表示麦子。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一株小麦的形象,本义指小麦。汉语中常用的“到来”含义,则是假借义。

麦:会意字。从来、从夂(朝下的脚),会到来之意。古人认为小麦是上天所赐。还有一种说法是麦的本义是来,后来这个意思被“来”借去。为来字的分化字。“来”本为麦的象形字,在商代甲骨文中,多数麦字从来从夂,但少数从禾从夂,为麦之异构。古人认为小麦是上天所赐来到人间的粮食作物。

呼麦的历史可以远溯至匈奴时期,蒙古高原的先民在狩猎和游牧中虔诚模仿大自然的声音,他们认为,这是与自然、宇宙有效沟通、和谐相处的重要途径,由此人体发声器官的某些潜质得到开发,一人模仿瀑布、高山、森林、动物的声音时可以发出"和声”,阿勒泰贾登峪图瓦人。

这章内容是《离娄篇》第十三章和《梁惠王篇》第三章的结合。


己ji:朱骏声认为己像丝的形状,是“纪”的本字。还有人认为“己”像弋射(弋射,读音yì shè,用带绳子的箭射鸟)时绑在箭或石上的丝线。“己”有第一人称代词的用法,指自己,“己”音与“自”相近,于是后世又把这二字构成“自己”这个联合式合成词来广泛使用。

帛(拼音:bó)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古字形从白,从巾,白兼表音,本义指一种白色的丝织品,“帛”是由白色丝巾,后引申指“白色丝绸”,作为丝织品的总称。

雞(鸡):象形字—形声字—会意字。甲、金文形体像公鸡。小篆从隹、奚声。楷书从鸟、奚声。奚(拼音:xī)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像一个被抓住发辫或抓住捆绑他的绳索的奴隶。简体字从又、从鸟,表示鸡似鸟。鸡是一种家禽。

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钧,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五章

田,谓百亩之田。里,谓五亩之宅。树,谓耕桑。畜,谓鸡彘也。赵氏曰:“善养老者,教导之使可以养其老耳,非(国)家赐而人益之也。”

畴:象形字—形声字。甲骨文形体像中间已开犁耕种的两块地。从田,表示畴是农田;寿声。本义是已耕作的田地,引申指田界,又引申指种类、同类。

税:形声字。禾表意,表示田租;兑表声。本义是田租。泛指赋税。

敛:形声字。篆文从攴,有治理的意思。僉表声。僉 qian 篆文从亼(会合)、从吅(二口)、从从(二人),表示众人同说的意思。本义是收集,征收。

富:会意字。从宀,表示财富藏于屋;从畐,表示家中充满财产为富;畐(fú)兼表声。本义是财产多。

“用之以礼”则有所节制,不会“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梁惠王篇》)。

勝(胜):形声字。力表意,表示有能力承担,朕表声。简体字月表意,表示肌体能承担;生表声。本义是能承担,也引申为尽(头)、完(用完)。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gǔ]不入洿[wū]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死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
—梁惠王上第三章

叩:会意字。从卩(节杖,用以叩击物体)、从口(口是发声的器官,表示敲打必发出声响),口兼表声,合起来表示敲打,本义是敲打。

粟,汉语常用字(一级字)[1],读作sù,会意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2]。本义为植物名,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子实为圆形或椭圆小粒,北方通称“谷子”,去皮后叫“小米”;在古汉语中,凡常见的农作物粮食一般都可以作为粮食或者谷物的泛称。

1957年,马一浮先生又应邀赴北京开会。会后举行宴会,毛泽东特意与马一浮坐在一起。他们互相交谈,颇为融洽。马一浮后来特意书写了“使有菽粟如水火,能以天下为一家”的一副诗联,赠给毛泽东,以示答谢。这副诗联落款的上款为“毛主席莞正”,下款为“野老马蠲叟赠言”。上联取自《孟子》中“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句,下联取自《礼记?礼运》篇中“故圣人耐(“耐”为古之“能”字)以天下为一家”句。


原文:

■孟子曰。伯夷辟紂。居北海之濱。聞文王作。興曰。盍歸乎來。吾聞西伯善養老者。太公辟紂。居東海之濱。聞文王作。興曰。盍歸乎來。吾聞西伯善養老者。天下有善養老。則仁人以為己歸矣。五畝之宅。樹牆下以桑。匹婦蠶之。則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雞。二母彘。無失其時。老者足以無失肉矣。百畝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可以無飢矣。所謂西伯善養老者。制其田里。教之樹畜。導其妻子。使養其老。五十非帛不煖。七十非肉不飽。不煖不飽。謂之凍餒。文王之民。無凍餒之老者。此之謂也。
■孟子曰。易其田疇。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時。用之以禮。財不可勝用也。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門戶求水火。無弗與者。至足矣。聖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学习孟子|一生的书By 本照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