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与引用(部分文字演变图形见本集录音评论):
萬(万):象形字。古文字像蝎子。萬简化为万。本义是蝎子。
物:形声字。从牛,表示牛的毛色;从勿,勿兼表声,指牛毛色琐碎驳杂。本义是杂色的牛。引申为物品。
反:会意字。从又、从厂(山崖),表示以手扳着山崖攀登。本义是攀登山崖,引申为翻转。
诚:形声字。言表声,表示言语真诚;成表声。本义是真心实意。“诚”战国文字写作图1,字形由“言”和“成”两部分组成。篆文(图2、3)、隸書(图4、5)、楷書同。简化字将“言”旁简化为“讠”。“誠”是形声字,“言”作形旁表意,表示其本义与言语有关,“诚”的本義為真實無妄,多半由言語表達,因此“誠”字從“言”表義;“成”作声旁表音。從“成”聲有兼義的功能,依《說文》,“成”的本義為“成就”“完成”,真實無妄必須是完成、真實的東西,不能是未完、虛假的,因此“誠”字從“成”聲可以看成有兼義的功能。
恕:形声字。心表意,表示将心比心;如表声。本义是体谅。引申为原谅。
“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证得”此句出自《华严经》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 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 ‘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孟子.离娄上
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中庸
《论语》记载“一以贯之”的语录有两处。原文:《论语·里仁篇》第15章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论语·卫灵公篇》第3章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论语·宪问》
北宋人周敦颐被后世的理学和心学两派共尊为学术宗主。
《通书·诚上第一》:“诚者,圣人之本。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纯粹至善者也。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元亨,诚之通;利贞,诚之复。大哉《易》也,性命之源乎!”
“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意思是乐所表现的是天地间的和谐;礼所表现的是天地间的秩序。
出处:《礼记 · 乐记》
著:会意字+形声。从艸,者声。“艸”长在地面上,表示显露。小篆从竹,隶、楷书从艹,表示像竹和艹那样特征明显;从者,甲骨文形体像火烧木,有明亮意。本义是明显、显出。注意:著(zhe、zháo、zhāo、zhuó音)是“着”的正字,而“着”字是“著”字的俗字。
習(习):会意字—象形字。从羽、从白,表示鸟白天习飞。本义是鸟反复练习飞。引申指学习後实践。
察:会意字。从宀 、从祭,合起来表示祭祀活动是大事应详审、细究。本义是详审、细究。引申为仔细看。
眾(众):会意字。甲骨文是三个人的形象,表示众多。字形后变作衆,上面是“日”,表示太阳底下很多人在劳作。简化字用繁体字下面的字形。本义是许多人,众人。
孟子正义:则以行而能著,习而能察者,君子也;行而不著,习而不察者,众庶也。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①之善②也,成③之者性④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⑤,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⑥矣。(《周易·系辞》)
①继:传承。②善:善功,多指乾卦开创万物之功。③成:蔚成,指坤顺承乾、孕育万物的成果。④性:天命。⑤知:同智。⑥鲜:少。
《离娄下·第十九章》-孟子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中庸》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论语》:雍也篇
《中庸》第八章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尽心下33章
孟子曰:“尧舜,性者也;汤武,反之也。动容周旋中礼者,盛德之至也。
从道体和性体(指道与性的本体)不二来理解:万物皆备于我矣和道—客观地就其创造万物而言,曰道体;落于人,则曰性体。
《易传》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乾元就是最高的创造原理。所以儒家看天地之道,是“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这就是的道体,儒家表达出来那个天命不已、创造,创生万物天地之道的道体,在个人身上就体现为天命之谓性的性体,所以说我是主客观都有的,是万物皆备于我的。
“诗《周颂·清庙》十篇的“维天之命”曰:‘维天之命,于穆不已。’
诗云:“维天之命,于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中庸•第二十六章
诗《周颂·清庙》十篇的“维天之命”篇
维天之命,于穆不已。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假以溢我,我其收之。骏惠我文王,曾孙笃之。
为什么求仁莫近?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
纵贯思维—最求本源、终极、创生的更高境界形而上的本体。偏于感受、直觉、感性、致知。
横贯思维—着眼现实的、客观存有的、相互影响作用的、功用的形而下当下现象。偏于定义、认识、理性、格物。
原文:
■孟子曰。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