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孟子|一生的书

尽心上第9-12章


Listen Later

要点与引用(部分文字演变图形见本集录音评论):

囂(嚣):xiāo 是会意字。“嚣,声也。气出头上,从㗊,jí,解释是:“众口也。从四口;从页,页,首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声出而气随之,故从㗊、页。会意。”会意字。本义是喧哗。
“嚣”字在这个读音下,还有如下用法:
(1)轻狂,浮躁。《新唐书·朱朴传》:“江南土薄水浅,人心嚣浮轻巧。”。
(2)嚣张,放肆。柳宗元《憎王孙文》:“王孙之德躁以嚣。”
(3)悠闲自得的样子。《尔雅·释言》:“嚣,闲也。”郭璞注:“嚣然闲暇貌。”最典型的例子是《孟子·尽心上》:“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赵岐注:“嚣嚣,自得无欲之貌也。”
áo。这个读音出自《集韵》,用法有:
(1)众口谗毁的样子。《集韵·豪韵》:“嚣,諠也。”
(2)山凹之地。《字汇·口部》:“山凹之地曰嚣。”
(3)古代传说中的鸟、兽、水、地名。

正义曰:此章指言—内定常满,嚣嚣无忧,可出可处,故云以游,修身立世,贱不失道,达善天下,乃用其宝。句践好游,未得其要,孟子言之,然後乃喻。

庄子《田子方》篇里面说:“中国之民,明乎礼义而陋乎知人心。昔之见我者,进退一成规一成矩,从容一若龙一若虎。”他认为这些中国之民对于礼义讲得头头是道,但是对于人心却不了解。这人心是儒家所说的道德心性,也是指人的心境的自由自在。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环境)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德经》第五十一章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论语·卫灵公篇》记载,孔子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穷不失义”即“固穷”,固守穷之道,“得己”即不滥不失义,守身贞固,觉悟万物皆备于我;“达”即己达达人,可以德加于民,兼善天下,故民不失望。关于被困的具体情形,有一段是这样描述的:“外无所通,藜羹不充,从者皆病。孔子愈慷慨讲诵,弦歌不衰。”
《论语·第七章·述而篇》:”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不得志,修身见于世”,此即也是孔子的“舍之则藏”—舍于君王诸侯而藏现于世间,大隐隐于市。

见义不为,无勇也,出自《论语·为政》。所以尊德樂義的樂義更多可以理解为乐于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义者宜也,该做的、合适恰当的就是义,不用把义往道德层面拔得过高!

泽:形声字。从水,表示聚水之地为泽;睪表声,睪字表示条件变好了,整个字的意思是干旱的地区有了水。本义是聚水的洼地。

若夫:至于\如若之夫(夫:豪杰之士)。用于句首或段落的开始,以引起下文,表示另提一事。孟子何以用“文王”作比喻,而不以尧、舜作模范呢?因为尧舜禅让,文王动干戈而有天下,豪杰之兴动干戈。孟子意思在苍生受苦的时候,豪杰之士无论是“穷”,还是“达”,都要“兼善天下”。

豪杰之士也包括出生韩魏之家的世家子弟,世家子弟容易自视欿然,难以与民众打成一片,做到以佚道使民,让人民大众雖勞不怨,以及更进一步的以生道殺民,民众雖死不怨殺者。

晋国遭韩、赵、魏三家瓜分,三个大夫之家当然都是富贵之家,孟子谈富贵,《告子篇》以赵家为例,这章以韩、魏二家作比喻,意思相近。“附之以韩、魏之家”,旧注“附”是“加”。“如其自视欿然,则过人远矣”,常人习安逸,有韩、魏二家,当靠山就满足了,但有人看出依附靠人,是“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自己看自己十分空虚,那就有过人的智慧。

自視欿然-自视仍然觉得自身不足,志存高远。
坎卦位于大过卦之后,《序卦》之中说道:“物不可以终过,故受之以坎。坎者,陷也。”

佚:形声字。篆文从亻,失声。表示奔逃的意思。本义是佚民。这里可以理解为安闲:以~待劳、~乐。

孟子曰。以佚道使民。雖勞不怨。以生道殺民。雖死不怨殺者。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公冶长篇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论语·宪问第十四—9章

以生道杀民
孔子相卫,弟子子皋为狱吏,刖人足,所跀者守门。人有恶孔子于卫君者,曰:“尼欲作乱。”卫君欲执孔子。孔子走,弟子皆逃。子皋从出门,跀危引之而逃之门下室中,吏追不得。夜半,子皋问跀危曰:“吾不能亏主之法令而亲跀子之足,是子报仇之时,而子何故乃肯逃我?我何以得此于子?”跀危曰:“吾断足也,固吾罪当之,不可奈何。然方公之狱治臣也,公倾侧法令,先后臣以言,欲臣之免也甚,而臣知之。及狱决罪定,公憱然不悦,形于颜色,臣见又知之。非私臣而然也,夫天性仁心固然也。此臣之所以悦而德公也。”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原文:

■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
■孟子曰。恥之於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
■孟子曰。古之賢王好善而忘勢。古之賢士何獨不然。樂其道而忘人之勢。故王公不致敬盡禮。則不得亟見之。見且由不得亟。而況得而臣之乎。
■孟子謂宋勾踐曰。子好遊乎。吾語子遊。人知之。亦囂囂。人不知。亦囂囂。曰。何如斯可以囂囂矣。曰。尊德樂義。則可以囂囂矣。故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窮不失義。故士得己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孟子曰。待文王而後興者。凡民也。若夫豪傑之士。雖無文王猶興。
■孟子曰。附之以韓魏之家。如其自視欿然。則過人遠矣。
■孟子曰。以佚道使民。雖勞不怨。以生道殺民。雖死不怨殺者。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学习孟子|一生的书By 本照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