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孟子|一生的书

尽心下第1-2章


Listen Later

要点与引用(部分文字演变图形见本集录音评论):

仁:会意字,最早出现在春秋晚期的侯马盟书中。本义是对人友善、相亲;后来发展为含义广泛的道德范畴,如儒家提倡“仁爱”“仁政”等。
“仁”字的形体,一种从尸从二,是《说文》古文“图6”的形体来源;说文》:“仁,亲也。从人,从二。”本义是对人友善、相亲。《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另一种从心千声,是《说文》古文“图7”的形体来源。多人的心的共感。

中庸曰。仁者、人也。注。人也读如相人偶(从礼)之人。以人意相存问(关爱)之言。独则无耦。耦则相亲。故其字从人二。
孟子曰。仁也者、人也。谓能行仁恩者人也。尽心下16章

愛(爱):最早见于金文,其本义是“喜爱”“爱好”,意为对人或事有深挚的感情,后来又引申出“爱情”“爱惜”“贪”等意思来,《说文解字》解释为“行走的样子”,可意为“疼惜呵护对方,为之奔波辛劳”之义。在“中山王方壶”、“中山王圆壶”和战国印里发现这个“爱”字。金文、小篆、汉隶、楷书“爱”由“欠”(或“旡”)和“心”两部分构成。“欠”和“旡”都是端坐地上张着口的人形,“欠”的口”朝左,“旡”的口朝右。这个张口的人,用右手抚着心以表示“张口告人,心里喜欢”的意思,这就是“爱”这个会意字,小篆继承了金文的形体,只是把“欠”变为“旡”了。但秦始皇并吞六国以后统一使用的小篆“爱”,字脚却多了一只向下的足(夊),以表示“爱”是一种行为与行动,反而把字繁化了。

哉:形声。字从“�”(zāi),从口,“�”亦声。“�”指“像军阵般排列整齐的田块”。“�”与“口”联合起来表示“军队阵地上发出的集体感叹声”。本义:军阵集体感叹声。引申义:集体。

土:土(拼音:tǔ)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汉字(常用字)[1]。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2][3],其古字形像地面上的土堆或土块。《说文解字》对“土”的说解是吐生万物的土地。“二”像地的下面,中间一竖像万物从土地里长出的形状。

地:地在六书中属于会意字,也是形声字。金文与“隧”同源,会一豕(猪)从高崖坠地之意。小篆改为从土,也声。从土,表示地面、土地;从也,“也”是古“蛇”字,上古时地面草木丛生,蛇虫到处可见。隶变后楷书写作“地”。“地”字本义是大地,与“天”相对。引申指地面。又引申指地区、场所。用于抽象意义,指所处的位置或环境。又指思想、心理活动的领域。

尽心上—孟子曰。君子之於物也。愛之而弗仁。於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儒家张载民胞物与—民为同胞,物为同类。泛指爱人和一切物类。
“万物与我为一”就是让我免除了物我之别,人我之别,体验“无我之妙”。“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出自庄子的《齐物论》)

《周易·革·彖传》:
“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時大矣哉。”

《孟子·梁惠王章句下》明文指出“汤武革命”的对象乃“贼仁者”“贼义者”。齐宣王以“汤放桀,武王伐纣”,问孟子:“臣弑其君,可乎?”孟子答:“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另,孟子明确表示,“汤武革命”的目的在行“尧舜之道”。《孟子·万章章句上》记载孟子述说“伊尹相汤以王于天下”,“以尧舜之道”,“就汤而说之以伐夏救民”。

五霸者,搂诸侯以伐诸侯者也;故曰,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孟子》告子章句下

“春秋无义战”出自《孟子·尽心下》:“孟子曰: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
其实,孟子的思想依然是来自孔子。孔子在《论语季氏》中已经说过:“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是西周的时代,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就是春秋时代了。

敵(敌):形声字—会意字。从攴,其形像手持棍棒;啻表声。简体字从舌,表示口舌之争;从攴,表示武力解决,合起来表示仇敌之间会发生口舌之争和武力冲突。

论语·季氏第十六 孔子曰:故远人不 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所以如果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用仁、义、礼、乐招徕他们。

菩提萨埵,梵文Bodhisattva的音译,略称“菩萨”,意译“觉有情”、“道众生”、“道心众生”。菩提,觉、智、道之意;萨埵,众生、有情之意。

孔子家语·曲礼子贡问
  子於孔子曰:「文公召天子而使侯朝焉.夫子作春秋,云天王狩于河,何也?」孔子曰:「以臣召君,不可以,亦其率侯事天子而已.」
子贡问孔子说:“晋文公在温地的会盟,实际召请来周天子,而让诸侯来朝见。老师您编写《春秋》时写道:‘天王在河阳打猎。’这是为什么呢?”孔子说:“以臣下的身份召请君主,这不可以效法。所以我如此写,就是要写成晋文公率诸侯来朝见天子。”

自性起用便是种种生心现象。
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种种法。—坛经付嘱品

原文:
【盡心章句下】凡三十八章
■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愛及其所不愛。不仁者以其所不愛及其所愛。公孫丑曰。何謂也。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爛其民而戰之。大敗。將復之。恐不能勝。故驅其所愛子弟以殉之。是之謂以其所不愛及其所愛也。
■孟子曰。春秋無義戰。彼善於此。則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敵國不相征也。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学习孟子|一生的书By 本照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