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与引用(部分文字演变图形见本集录音评论):
貉(mò)稽:人名。姓貉,名稽。
子贡问曰:“乡人(1)皆好(2)之,何如?”子曰:“未可(3)也。”“乡人皆恶(4)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论语·子路第十三
(1)乡人:同乡的人。
(2)好:音“浩”,喜爱。
(3)可:赞同、肯定。
(4)恶:音“物”,讨厌、憎恨。
“肆不殄厥愠,亦不陨厥问”,既不断绝对敌愤,邻国也不失聘问。出自《诗经·大雅·绵》。“肆”,发语词,无义。“殄”音tiǎn,绝。陨(yǔn):坠、失。问通“闻”,谓声誉。诗义是不会隐藏发怒的神色,也不会相应不理,不失其问,孟子认为此即文王的德行。
《诗经·大雅·绵》周人早先所居的邠地,人们遭遇强悍游牧民族昆夷的侵扰,促使古公亶父举族迁移。《孟子·梁惠王下》记载狄人入侵,意在掠地,古公亶父事之以皮币、珠玉、犬马,均不得免,乃“去邠,逾梁山,邑于岐山之下居焉”。邠人以其仁而“从之者如归市”。全诗以迁岐为中心展开铺排描绘,疏密有致。长长的迁徙过程浓缩在短短的四句中:“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正是太王迁岐的重大决策和文王的仁德,才奠定了周人灭商建国的基础。
迁到岐山后依托城防等建设,昆夷奔逃不敢来,疲弊困乏势不振。
昭:形声字。日表意,表示日光明亮;召(会意字。从口,表示呼唤;从刀,表示呼唤和应答宜快速)表声。本义是光明、明亮。泛指明显。
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尚书·虞书·尧典》
解释:百官的善恶辨明了,又使各诸部落协调和顺,天下从此也就友好和睦了。
昏:会意字。下面是日,上面是氐,合起来指太阳落下为黄昏。本义是黄昏。
氐:dī 、dǐ 《说文解字》:“氐,至也。从氏下箸一。一,地也。山旁堆欲堕落是氏之范式。氏、一两范式叠加,山旁堆堕落于地是氐之范式。
《论语·微子》:“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樊迟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论语为政
语出《道德经》第二十章,原文为: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大多数的人光辉自炫,只有我让自己迷迷糊糊。俗人表现是外放,修道人涵养是内收,是出世的心境,不去向别人炫耀自己,内在充实昭明,不在乎别人怎么看。
高子,齐人也,尝学于孟子,乡道而未明,则学于他术。—孟子正义注疏
徑(径):形声字。彳表意,篆书形体像路;巠(jīng)表声。本义是小路。
蹊:形声字。从足,奚(会意字。“奚”字上部为一只或一双手(作爪或又)。中间为古“系”字的初文,像后来的丝形,此处指捆绑人的绳索。其下之“大”或作“女”即指人。意思是:有人抓住了一个奴隶,用绳索将奴隶脖子系住,并用手在前面牵着。也有人将中间的“系”理解为奴隶头上长长的辫子)声。蹊本义是小路。
徯指小路。《礼记·月令》:“〔孟冬之月〕谨关梁,塞徯径”-留心关卡桥梁,堵塞小路。孔颖达疏:“徯径,细小狭路。”
間(閒、间、閑):会意字。金文从月、从门,以月亮从门缝中照进来表示空隙。后将月换成日。本义是缝隙。
论语 -先进篇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①践迹:踩着前人的掸迹走,即沿着老路走。
②入于室:比喻学问和修养达到了精深地步。
子张问成为善人的途径,孔子说:“不踩着前人的脚印,做学问也到不了家。”
茅:形声字。艹表意,表示茅是草类植物;矛表声。本义是茅草。
塞:会意字。篆书的“宀”像房子,四个“工”像墙的裂缝,下面是双手和土,合起来像双手用泥土填塞墙缝。本义是堵塞。
“茅塞子之心矣”的相反,即“茅塞顿开”。如《三国演义》:玄德闻言,避席拱手谢曰:“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见青天。”
庄子说惠子“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逍遥游》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指人不能超越了世俗观念及其价值的限制而达到的最大的精神自由。
论语雍也篇第六—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朱熹-用,由也。路,大路也。为闲,少顷也。茅塞,茅草生而塞之也。言理义之心,不可少有闲断也。
《周易·易经·乾卦》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尚:会意字。从八、从向,合起来表示由窗户向上散气。本义是上、尊重、注重。古人窗户可以通风、照亮,代表光明、明朗、疏通。
高子曰:“禹之声,尚文王之声。”尚,加尚也。丰氏曰:“言禹之乐,过于文王之乐。”孟子曰:“何以言之?”曰:“以追蠡。”追,音堆。蠡,音礼。丰氏曰:“追,钟纽也。《周礼》所谓旋虫是也。蠡者,啮木虫也。言禹时钟在者,钟纽如虫啮而欲绝,盖用之者多,而文王之钟不然,是以知禹之乐过于文王之乐也。”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追蠡,汉语词语,意思是指经久而剥蚀的钟器。
赵歧 注:“追,钟钮也,钮磨啮处深矣;蠡,欲绝之貌也。” 朱熹集注引 丰氏 曰:“追,钟纽也,《周礼》所谓旋虫是也;蠡者,啮(nie咬)木虫也。言 禹 时钟在者,钟纽如虫啮而欲绝,盖用之者多。”
另外一说,蠡为器物剥蚀貌。 宋 赵希鹄 《洞天清禄集·古钟鼎彝器辨》:“追者,琢也……今画家滴粉令凸起,犹谓之追粉。所谓追蠡,盖古铜器款纹追起处漫灭也。 赵氏 释蠡为绝,亦非,盖剥蚀也。今人亦以器物用久而剥蚀者为蠡。
蠡:会意。字从彖(tuàn “彑”指“猪头”。猪头有长吻部,其中上吻部半包住下吻部。“彑”与“豕”联合起来表示“半包边的猪嘴”),从双虫(kun音昆。《說文》:蟲之總名也,从二虫,凡䖵之類皆从䖵)“彖”本义指猪嘴上吻部大于下吻部,并能半包住下吻部。引申为“包边”。“双虫”指很多木头蛀虫,如白蚁之类。“彖”与“双虫”联合起来表示“蛀虫群集在木柱上,像包边那样半包住木柱”。
同时也指用葫芦(瓠瓢)、贝壳剖制而成的瓢。
以蠡测海——《汉书·东方朔传》
《禅海蠡测》是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亲笔撰写的一部禅宗的演变,宗旨,传授和修行实践的书。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出自先秦论语先进篇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原文:
■貉稽曰。稽大不理於口。孟子曰。無傷也。士憎茲多口。詩云。憂心悄悄。慍於羣小。孔子也。肆不殄厥慍。亦不隕厥問。文王也。
■孟子曰。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昬昬。使人昭昭。
■孟子謂高子曰。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高子曰。禹之聲。尚文王之聲。孟子曰。何以言之。曰。以追蠡。曰。是奚足哉。城門之軌。兩馬之力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