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与引用(部分文字演变图形见本集录音评论):
浩生不害,浩生是姓,不害是名。齐国人。约年少孟子四十岁左右。兼治儒墨之道者,尝学于孟子,而不能纯彻性命之理。
乐正克,复姓乐正,名克,鲁国人,曾为鲁臣,是孟子弟子中的官员。乐正克曾推荐孟子做鲁国官员,但未能如愿,而乐正克却实现了孟子未能从政的愿望。当听到乐正克在鲁国做了官员时,孟子竟“喜不能寐”,以为他“好善优于天下,而况鲁国乎?”。
孟子 告子下 · 第十三章
鲁欲使乐正子为政。孟子曰:“吾闻之,喜而不寐。”
公孙丑曰:“乐正子强乎?”曰:“否。”
“有知虑乎?”曰:“否。”
“多闻识乎?”曰:“否。”
“然则奚为喜而不寐?”曰:“其为人也好善。”
“好善足乎?”曰:“好善优于天下,而况鲁国乎?夫苟好善,则四海之内,皆将轻千里而来告之以善。
善:会意字。从羊、从言,合起来比较吉祥美好的话。本义是吉祥美好。秦代小篆的构形和金文一样,都是上从“羊”,下从二“言”。两个“言”字并列,这个古字音dàn,读淡,是“争说”“竟说”之意(见《广韵》)。从全字的结体来看,以“羊”表意,以“二言”(dàn)表音, 有人人称道(争说)“羊”的驯良美好的品性之意,所以“善”的本义是“良”、“好”、“驯善”,其后又引申出“友好”、“擅长”、“赞许”、“容易”、“熟悉”等等意思来。
王曰:“善哉言乎!”曰:“王如善之,则何为不行?”
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货。”—孟子梁惠王下5
善意:
《论语·泰伯》:“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信:会意字。金文从人、从口,表示人口说出的话要真实。后从人、从言,仍表示人的言语要真实可信。本义是真实。
言语真实如: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不能包含美,美言不一定就是信言)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道德经81章
信除了言语真实,还有讲信用的意思。如:论语子路篇
言必信,行必果。
《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孟子曰: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孟子告子章句上·第六章
《说文解字》:情,人之侌气有欲者。董仲舒曰。情者,人之欲也。人欲之謂情。性:人之阳气性善者也。董仲舒:性者,生之质也。质朴之谓性。
善者,仁体之流行,非有所为而为之也。
论语为政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康诰》上说:“天命是不会固定不变的啊!”你的治国之道是善的、符合天道,则能得到天命;如果是不善的,违背天道的,就会失去天命。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大学
己:象形字。其形像弯曲的绳,指捆绑众丝,使它不乱的丝绳。己是纪的古字,本义是捆绑丝缕的绳。是假借为自己。己是部首字,从己取义的字与约束识别等义有关。
《中庸》中提到了“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和“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
戴震在《绪言》中指出“一阴一阳之谓道”与“形而上者谓之道”不同。
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孟子·梁惠王上》)。
训,就是通俗的话去解释某个字的字义。
“诂”,诂,指用当代的话去解释字的古义。
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孟子公孙丑上
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大学·第十章》
解释:品德高尚的,总是自己先做到。然后才要求别人做到;自己先不这样做,身上没有诸恶行,然后才批评他人,要求别人不这样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絜矩之道”。
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养人,然后能服天下。
出处: 《孟子·离娄下》
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中庸
孟子离娄上·第十二章
孟子曰:「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中庸
《论语|颜渊》篇孔子 向子贡谈论把国家治理好的三个要素是“足食”、“足兵”与“民信之”,并且把“民信之”列为最重要的要素,认为在最最不得已的情况下,可以按序“去兵”、“去食”,但是无论如何,都要保持“民信之”,因为“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论语·阳货》篇里面,子张问仁,孔子举出了与仁德密切相关的五种品质,就是:恭、宽、信、敏、惠,而且解释说“信则人任焉”。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论语·学而》
《道德经》天道无亲,常与人善。
意思是说,上天是公正的,你的良善必定会得到眷顾。
老子道德经: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之极。”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一阴一阳之谓道, 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周易易传
原文:
浩生不害問曰。樂正子何人也。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何謂善。何謂信。曰。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