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孟子|一生的书

尽心下第3-6章


Listen Later

要点与引用(部分文字演变图形见本集录音评论):

義(义):会意字。从羊、从我,表示用兵器宰羊作祭品。本义是礼仪,此义后写作仪。义后用于比喻礼仪、威仪,并引申指品德的根本,伦理的原则。又表示合乎正义的,用作修饰语。由此还引申指对事物或文字所作的合一而恰当的解释、意义,由合宜、合理引申指人之间在感情、言行方面合宜的联系、情义。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本章为《论语》:雍也篇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书》若是《尚书》,孟子何以不尽信呢?因为《尚书》是史臣撰写,赞德文字常文胜质。但“书”若是泛指古书,更有深意。古书流传日久,难免有错简、传抄、误植,而且有些记载文字言过其实,所以读古书不能食古而不化。

《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宋-释宗杲[shì zōng gǎo]禅师

王阳明:一体之仁
《传习录》:“明德是此心之德,即是仁,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使有一物失所,便是吾仁有未尽处。”《大学问》也说:“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若夫间形骸而分尔我者,小人矣。大人之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与天地万物而为一也。”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庄子内篇 齐物论

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万章章句上·第四节》

伐:会意字。左边是人,右边是戈,像戈砍在人的脖子上,表示砍头。本义是砍杀,泛指砍。

五代:灵云志勤
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
自从一见桃花后,直到如今更不疑。

陣(阵):会意字。金文从阜、从土、从东,表示日出东方后山坡土丘陈列眼前。篆隶楷从阜、从东,仍表示日出东方显见山坡陈列。本义是陈列。

先秦时期中原地区的文明发展程度最高,南部由于地形险峻,多山多水,使得当时在南部生活的都是当地未开化的蛮族,于是得名“南蛮”。
东夷则是生活在山东半岛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随着中原势力的扩张,这些少数民族被迫北上,演化成为了后世的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
西戎和北狄随着周天子分封制带来的文化与礼制,逐渐开化融合,要么与当地的诸侯国融为一体,要么北上成为了新的少数民族。

畏:会意字。甲骨文是一个人头戴恐怖的假面具,手持树枝要扑打的样子。整个形象是可怕的。其手持棍棒更令人恐惧。本义是害怕、恐惧。

寧(宁):会意字。甲骨文形体像房中神台上有个器皿,表示祭神祈求安宁。金文增“心”,突出祈求安宁的心愿。本义是安宁。

舆:会意字。甲骨文中间是车箱,四角是四只手,像众手抬车箱的形状。本义是车箱。引申为轿子。
甲骨文有图A的字形,罗振玉释其为“舆”,曰:“象众手造车之形。”商承祚曰:“舆字从舁从东。”“东”字的形义是装在麻袋里的粮食作物种子。商代利用奴隶在中原地区土地上大规模耕作,所需种子较多,于是把装在麻袋里的种子抬出来,搬运到地里下种。甲骨文舆字,上下四手表示两人,东为袋子,从舁(yú)、东会意,义为抬、举。舁兼有表音作用。

與(与):会意字。篆书形体像两手将一 物交给另外两手。简体字从一从勺,表示给。本义是给。

巧:形声字。工表意,表示与工具技能有关;丂(丂,汉字,多音字,拼音kǎo,qiǎo,yú,字形来源不一)表声。本义是技巧、技能。

《孟子·离娄上》中说“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这里的“巧”字引申为灵巧、工巧、精致、美妙和擅长之义。

“饭”,食。
“糗”音qiǔ,干粮。形声。从米,臭声。本义:炒熟的米麦等谷物。
“茹”,茹:吃,也是食,古人说“茹毛饮血”。“草”,粗食。
若:会意字。甲骨文形体像一女子跪坐着举起双手梳理头发,表示柔顺、顺从之意。金文增"口"表示应诺。本义是柔顺、顺从。假借为好像、似乎。
将:形声字。寸表意,表示将帅必有法度才能指挥千军万马;酱省声。將简化为将。本义是将领,这里可以理解为顺应规则、顺天、永言配命。
焉:“焉”最早见于战国晚期中山王壶。下部为乌形,其上部为“正”字,且与鸟身分离。“正”即“征”的古字,“焉”即为远征之鸟,也就是一种候鸟,且为黄色。燕者,请子之(候),作巢避戊己。
“终身焉”,终身如此。
“被”音pī,穿。“袗”音zhěn,“袗衣”,锦绣之衣。“果”,《说文》作“婐”,侍的意思。

坛经:
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
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
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无,眼耳鼻舌当时即坏。善知识,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经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桓公①读书于堂上,轮扁②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③则甘④而不固,疾⑤则苦⑥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庄子·天道》
①桓公:齐桓公,春秋时齐国人。襄公弟。名小白。以襄公无道出奔莒。襄公被弑,归国即位。以管仲为相。尊周室,攘夷狄。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终身为盟主,为五霸之首。晚怠于政事,宠信小人。在位四十二年。及卒,诸公子争位,霸业遂废。②扁:人名,因以制作车轮为业,故称轮扁。③徐:宽。④甘:松滑。⑤疾:紧。⑥苦:涩

宋·黄庭坚《戏题小雀飞虫画扇》
小虫心在一啄间,得失与世同轻重。丹表妙处不可传,轮扁斲轮如此用。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经
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庄子·内篇·应帝王》

原文:

■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無敵於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孟子曰。有人曰。我善為陳。我善為戰。大罪也。國君好仁。天下無敵焉。南面而征北狄怨。東面而征西夷怨。曰。奚為後我。武王之伐殷也。革車三百兩。虎賁三千人。王曰。無畏。寧爾也。非敵百姓也。若崩厥角稽首。征之為言正也。各欲正己也。焉用戰。
■孟子曰。梓匠輪輿。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
■孟子曰。舜之飯糗茹草也。若將終身焉。及其為天子也。被袗衣。鼓琴。二女果。若固有之。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学习孟子|一生的书By 本照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