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一三、上德不德下德失德
世界的万事万物万象,都是大道所幻化而成,一切可见、可言、可听、可触、可嗅的现象,都是来自于大道的作用。凡人难知其究竟,都以为眼见为实。其实人间的万法,时时刻刻都在变动,自己的身体心境,也都在瞬息万变,祇是我们没有静下心来,仔细地体会。一秒钟之前的事物,与一秒钟后的事物,其时空因素已经改变,已经是截然不同的情境。
因而让自己生活在虚幻中却不自知,不时地沉缅在「过去」,也经常在妄想着「未来」,不能把握当下,容易使「现在」就平白地消失在眼前。我们日以继夜地为自己的理想在打拼,从来没有去探究,这个「理想」到底能给自己多少的实益,是否能给世人带来幸福?
能出生人道,是累世德量所积,为何要来降生为人,是否值得世人作更深度的探讨,以使自己在此中觉醒,知道降世的责任是什么?否则茫然无知过一生,必然浪费自己累世辛苦所累积降世的福报,却平白地在胡里胡涂之下,良机分秒从眼前流失了。大家都知道,人间是无常的,既然如此,何不紧紧把握当下的机会,做好自己。
做好自己,就是要先找到自己的本性,要找到本性,必先除去累世来覆盖在本性上的污染,也就是要明心见性,或称为明明德。能做到此地步,就可以理解老子在《道德经》第三十八章所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清静经》载:「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着之者,不明道德。」道德是自性的流露,禀自于大道的天命,所以《中庸》载:「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道德来自于本性的流露,并不是可用人为的因素,以任何理由造作的。
六祖惠能大师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人为的造作,使得自然变为不自然,让世界的和平日趋愈下,争权夺利取代了安和乐利,这是舍大道之本而追逐末端之物的缘故,所以《道德经》第三十八章又载:「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有一次,某国的国王派宰相驱马车前往山中,迎请当地高僧来王宫。到了宫殿,国王问及人生的实相。高僧回答说:「人是地水火风四大假合,没有一样是真实的,只是每个人在世,都给一个命名,以便称呼。犹如马车,将马、车盖、车轮、车板等各零件拆开,就没有马车存在一样。」
可见假相都是暂时的组合,只要在当下能善用,就可得其实益,否则会成累赘。如果修行只停留在追求功德名相,却无法落实在净化心灵,最后只落得享受福报,轮回于三善道而已,未能切实脱离苦海,那还不是究竟,无法达于真实的解脱。所以《道德经》第三十八章又载:「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可见,有为则死,无为则生。不管有为还是无为,其根本都是在心性上的修炼。心性上如何修炼呢?请听下集《青出于蓝且胜于蓝》
By 尚学庸5
11 ratings
一三、上德不德下德失德
世界的万事万物万象,都是大道所幻化而成,一切可见、可言、可听、可触、可嗅的现象,都是来自于大道的作用。凡人难知其究竟,都以为眼见为实。其实人间的万法,时时刻刻都在变动,自己的身体心境,也都在瞬息万变,祇是我们没有静下心来,仔细地体会。一秒钟之前的事物,与一秒钟后的事物,其时空因素已经改变,已经是截然不同的情境。
因而让自己生活在虚幻中却不自知,不时地沉缅在「过去」,也经常在妄想着「未来」,不能把握当下,容易使「现在」就平白地消失在眼前。我们日以继夜地为自己的理想在打拼,从来没有去探究,这个「理想」到底能给自己多少的实益,是否能给世人带来幸福?
能出生人道,是累世德量所积,为何要来降生为人,是否值得世人作更深度的探讨,以使自己在此中觉醒,知道降世的责任是什么?否则茫然无知过一生,必然浪费自己累世辛苦所累积降世的福报,却平白地在胡里胡涂之下,良机分秒从眼前流失了。大家都知道,人间是无常的,既然如此,何不紧紧把握当下的机会,做好自己。
做好自己,就是要先找到自己的本性,要找到本性,必先除去累世来覆盖在本性上的污染,也就是要明心见性,或称为明明德。能做到此地步,就可以理解老子在《道德经》第三十八章所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清静经》载:「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着之者,不明道德。」道德是自性的流露,禀自于大道的天命,所以《中庸》载:「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道德来自于本性的流露,并不是可用人为的因素,以任何理由造作的。
六祖惠能大师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人为的造作,使得自然变为不自然,让世界的和平日趋愈下,争权夺利取代了安和乐利,这是舍大道之本而追逐末端之物的缘故,所以《道德经》第三十八章又载:「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有一次,某国的国王派宰相驱马车前往山中,迎请当地高僧来王宫。到了宫殿,国王问及人生的实相。高僧回答说:「人是地水火风四大假合,没有一样是真实的,只是每个人在世,都给一个命名,以便称呼。犹如马车,将马、车盖、车轮、车板等各零件拆开,就没有马车存在一样。」
可见假相都是暂时的组合,只要在当下能善用,就可得其实益,否则会成累赘。如果修行只停留在追求功德名相,却无法落实在净化心灵,最后只落得享受福报,轮回于三善道而已,未能切实脱离苦海,那还不是究竟,无法达于真实的解脱。所以《道德经》第三十八章又载:「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可见,有为则死,无为则生。不管有为还是无为,其根本都是在心性上的修炼。心性上如何修炼呢?请听下集《青出于蓝且胜于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