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二〇、老子仙逝秦失吊丧
凡是世间的生物,有生必有死,因而世人的生死,乃是自然的事情。自古以来,有形的生物,都在生灭的现象中轮回不已。然而世人喜生厌死,甚至于贪生怕死,这是因为凡人不明生死的真相,所以对于死亡产生恐惧的原因。如果在世时间,有缘得遇明师,听闻大道,能够彻底地探明生死问题,自然就可以消除对死亡的疑虑。当生死能够看透看开,心中自然没有受到生死的束缚,才能真正获得解脱自在。
佛家把众生的处境,分为十个境界,称为「十界」,即是佛界、菩萨界、缘觉界、声闻界、天上界、人间界、修罗界、畜生界、饿鬼界、地狱界。这十个境界,其实都是人心的造作,产生因果报应的现象,在生活中就是自作自受。其中唯有佛彻知大道真相,其余九界尚有迷惑,是以无法真解脱自在,所以达摩大师在《血脉论》说:「佛言一切众生,尽是迷人,因此作业,堕生死河,欲出还没,只为不见性。」下文中,述及老子好友秦失吊丧老子的情况,给修道之人作为修行的参考。
相传老子仙逝时,有个叫秦失(又作佚)的朋友去吊丧,他哭了三声就出来了。老子的学生感到疑惑不解,就质问说:「难道夫子不是你的朋友吗?」秦失回答说:「我是老子的朋友,没错呀!」
弟子反问说:「那么,如此的吊丧,可以吗?」
秦失不慌不忙地说:「可以的。原先我自己以为是至人,现在才知道不是。因为刚才我也因老子的离去,少了一个可以谈天论道的朋友,就情不自禁地痛哭了几声,其实大可不必。你看那老人哭得好像失去自己的儿子;那少年哭得好像失去自己的亲人。老老少少哭得如此悲伤,而实际上,他们不但无须前来吊唁,更不必如此痛哭。为什么呢?这种的作法,是企图逃避自然,违背性情的表现。而只有忘掉我们所禀受的生命长短,才是古人说的隐遁自然的法度。正该来时,老子应时而生;正该去时,老子顺理而死。安心适时而顺应变化,哀乐的情绪,便不能入侵心中,古者称这为至上的解脱。」
弟子若有所悟,也为老子能顺应自然,进入大化而感到欣慰,于是纷纷止住哭泣。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当然会有情绪的作用,但情绪是上天给我们处理事情用的,因而要用得妥善,才是上上之策。如果不当使用情绪,小则造成自己的身心不适而生病,大则扰乱他人破坏社会秩序。情绪是会感染的,因而善用的人,要用来善化家庭,乐化社会,德化人间,道化众生。否则,错用情绪,足以破坏自己的心情,伤害家庭的亲情,损坏社会的温情。因而在《中庸》载:「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可见心性把持中和,小可利益自己,大可使世界太平。
中和之道,应用在人际关系上,就是各种礼乐典章制度。制礼作乐里包含什么样的天道真理呢?请听下集《老子避难鲁国巷党》
By 尚学庸5
11 ratings
二〇、老子仙逝秦失吊丧
凡是世间的生物,有生必有死,因而世人的生死,乃是自然的事情。自古以来,有形的生物,都在生灭的现象中轮回不已。然而世人喜生厌死,甚至于贪生怕死,这是因为凡人不明生死的真相,所以对于死亡产生恐惧的原因。如果在世时间,有缘得遇明师,听闻大道,能够彻底地探明生死问题,自然就可以消除对死亡的疑虑。当生死能够看透看开,心中自然没有受到生死的束缚,才能真正获得解脱自在。
佛家把众生的处境,分为十个境界,称为「十界」,即是佛界、菩萨界、缘觉界、声闻界、天上界、人间界、修罗界、畜生界、饿鬼界、地狱界。这十个境界,其实都是人心的造作,产生因果报应的现象,在生活中就是自作自受。其中唯有佛彻知大道真相,其余九界尚有迷惑,是以无法真解脱自在,所以达摩大师在《血脉论》说:「佛言一切众生,尽是迷人,因此作业,堕生死河,欲出还没,只为不见性。」下文中,述及老子好友秦失吊丧老子的情况,给修道之人作为修行的参考。
相传老子仙逝时,有个叫秦失(又作佚)的朋友去吊丧,他哭了三声就出来了。老子的学生感到疑惑不解,就质问说:「难道夫子不是你的朋友吗?」秦失回答说:「我是老子的朋友,没错呀!」
弟子反问说:「那么,如此的吊丧,可以吗?」
秦失不慌不忙地说:「可以的。原先我自己以为是至人,现在才知道不是。因为刚才我也因老子的离去,少了一个可以谈天论道的朋友,就情不自禁地痛哭了几声,其实大可不必。你看那老人哭得好像失去自己的儿子;那少年哭得好像失去自己的亲人。老老少少哭得如此悲伤,而实际上,他们不但无须前来吊唁,更不必如此痛哭。为什么呢?这种的作法,是企图逃避自然,违背性情的表现。而只有忘掉我们所禀受的生命长短,才是古人说的隐遁自然的法度。正该来时,老子应时而生;正该去时,老子顺理而死。安心适时而顺应变化,哀乐的情绪,便不能入侵心中,古者称这为至上的解脱。」
弟子若有所悟,也为老子能顺应自然,进入大化而感到欣慰,于是纷纷止住哭泣。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当然会有情绪的作用,但情绪是上天给我们处理事情用的,因而要用得妥善,才是上上之策。如果不当使用情绪,小则造成自己的身心不适而生病,大则扰乱他人破坏社会秩序。情绪是会感染的,因而善用的人,要用来善化家庭,乐化社会,德化人间,道化众生。否则,错用情绪,足以破坏自己的心情,伤害家庭的亲情,损坏社会的温情。因而在《中庸》载:「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可见心性把持中和,小可利益自己,大可使世界太平。
中和之道,应用在人际关系上,就是各种礼乐典章制度。制礼作乐里包含什么样的天道真理呢?请听下集《老子避难鲁国巷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