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大传》

老子的故事23:无所不知孔子折服


Listen Later

二三、无所不知孔子折服


求学的态度,要诚恳而认真;求学的方法,要博学而细密。依据《中庸》载:「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学一样东西,不是祇学其表面,要深入其理,融会贯通。除了能懂,还要能用;不祇能用,还能用得圆满,如此才是真心学习。


很多人读书,喜欢广博,却不求甚解;虽然看过很多书,但都看了一些就放弃了。如此常处于一知半解,未能深入的下场,是什么都懂一点,但却派不上用场。如此的读书方式,很容易浪费购书的金钱,同时也在浪费自己的时间。


如果能够仔细反省一下,将时间统筹一下,把读书或研究事情的项目作个规划,必定会让自己得到更多的效果。我们看孔子遇到老子之后,在老子身上想要学习的课题,那种认真持续、循序渐进的态度,正是我们要学习的精神所在。


孔子在与老子相处的时间,尽可能抓紧机会,寻问一些问题。对于老子的回答,大多是闻所未闻。每次他都很渴望地,听着老子娓娓道来,还随时提出许多的疑问,求教于老子。


依据《孔子家语‧曾子问》的记载,孔子回想当时,诚恳地请问老子说:「敢问夫子:『卒哭,金革之事无避』是什么意思?」


老子说:「当时鲁公伯禽(周公之子)有特殊情况,才那样做的。那时徐戎犯境,为了保卫国家,鲁公伯禽曾停止痛哭,出兵征讨。现在有人本应该守父母之丧,却心怀私欲,去从事战争,还借口说:『卒哭,金革之事无避』,那就不是我所能理解的了。」


孔子接着又问:「古代天子诸侯出师,必须要车载迁移宗庙的神主随行吗?」老子回答说:「天子驾崩,诸侯去世,就由负责神职官长的太祝,取各庙中的神主,集中藏在太祖庙里,象征着祖先们,为国家出现凶事而聚会在一起,这是合乎礼制的。等到按葬礼、安魂祭祀完毕,举行卒哭祭祀之后,才将各庙神主,一一送回各庙中。」


接着又说:「国君离开国家,太宰取出各庙神主从行,表示祖先永远和自己在一起,随时监督和保佑,这也是合乎礼制的。合祭于太祖庙的进修,那就由太祝迎接高祖庙、曾祖庙、祖庙、父庙,四亲庙的神主,合食于太祖庙。凡是迎神主出庙或送神主回庙,一定都要戒严,禁止闲人通行,听明白了没有?」孔子高兴地回答说:「全部听明白了。」这使得日后的孔子,在礼仪上有更深入的了解。


礼仪制度是要相关人员在祭祀上,真心去使用的,并非是拿来当装饰品的。所以在《论语‧八佾篇》载:「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又孔子在《八佾篇》说:「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禘祭典礼,繁文缛节,时间一长,从献酒灌地的仪式以后,诚心已减,孔子就不想再看了。所以孔子在《中庸》说:「斋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告诉我们祭祀的态度,要庄严肃穆。


庄严肃穆的态度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言者心之动”,言语是内心念头的发动。所以我们应该借修养言语来修养内心。那么,如何修养言语呢?请听下集《多言多败多事多患》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老子大传》By 尚学庸

  • 5
  • 5
  • 5
  • 5
  • 5

5

1 rat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