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大传》

老子的故事32:仁义名相迷人误道


Listen Later

三二、仁义名相迷人误道


中国禅宗第六代祖惠能大师在《法宝坛经》说:「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般若智人人皆具有,祇因受到欲望覆盖,导致心性迷惑,难以发挥其功能,好像看到或想到美食,光说却不去吃,是永远不会饱的。般若自性,也要自己去开启。


孔子在《中庸》说:「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道在本身就有,祇因世人不知,向外求道,不知内求,因而愈求愈远愈得不到。所以他又说:「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这是孔子在一生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心得。我们回想当时孔子去拜访老子的时候,还是在向外追求名相的阶段,因此老子不但给他当头棒喝,还循循善诱。


此时等到老子讲完了这一番话,孔子满怀希望地说明来意,老子却不答应。孔子口若悬河地将自己的仁学思想,以及对于藏书的深远意义,引经据典,讲了一个时辰,老子打断他的话,说:「你说的话太冗长了,希望你重点说明。」孔子干脆利落地说道:「要点在仁义。」


老子问:「请问,仁义是人的本性吗?」孔子回答说:「是的,君子不仁便不能成长,不义便不能生存,仁义确是人的本性。请问还有何指教?」

老子继续问道:「请问什么是仁义?」孔子回答说:「正心和乐,兼爱无私,这是仁义的实情。」


听到这话,老子说:「噫!太危险了,你后面讲的这些话!谈兼爱,岂不是迂曲;说无私,才是偏私。你想让天下的人,不要失去养育吗?那你要知道,天地本来是常在的,日月本来是光明的,星辰本来是罗列的,禽兽本来是成群的,树木本来是成长的。你只要依德而行,顺道去做,就是最好的了,又何必急于标举仁义,好像敲打锣鼓,去寻找迷失的小孩,你扰乱人的本性啊!」老子看见孔子一脸的困惑,心中感叹:「人们的迷误,时日已经很久了呀!」“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他深知孔子舍本逐末,执着于仁义,却忘记仁义的根源在于道。人首先是自然的人,其次才是社会的人,因此追求仁义,便有失根的危险。孔子出于治病救人的用心良苦,老子只好运用形象譬喻的方法,来开导孔子。


老子说:「簸糠进入人的眼睛,天地四方看起来便颠倒了;蚊虻叮人皮肤,就会通宵不得安眠。仁义毒害困扰人心,没有比这个更大的祸乱。如前面所言,如果你想要让天下,不要丧失真朴,你可顺化而行,执德而立,又何必急急于标举仁义,好像敲锣打鼓一样,去寻找迷失的孩子呢?白鹤不必天天洗才白,乌鸦不必天天染才黑。黑白的本质,不值得辩论;名誉的头衔,不值得夸耀。泉水干了,鱼就一同困于陆地上,靠湿气互相嘘吸,用口沫互相湿润,倒不如在江湖里彼此相忘。」(《庄子‧大宗师》)


这次的教诲对孔子有什么教益?孔门弟子又是如何反应的?请听下集《子贡拜见老子问道》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老子大传》By 尚学庸

  • 5
  • 5
  • 5
  • 5
  • 5

5

1 rat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