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四三、大道藏于有形无形
古圣先贤说:「一门深入,长期薰修,究竟通达,触类旁通。」这是指导我们学习佛道的方法,一定先打开心门,进入道源,如此对万物可一目了然,一切法不离自性,如果一直往外追求大道,祇在大道的现象上打转,虽经累劫,也永远找不到道的母源,这是方法错误,导致无法找到正确的方向,没有正确的信息,当然就找不到大道的本根。
所以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七章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知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因为圣人能知道的根源,所以可以「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告诉我们要先融入大道的根源,才能了知「无为」的真谛,善用大道「无为」的功能。绝对不可强不知以为知,盗用大道之名,却无能使用大道的真功能,成为老子在第五十三章所说的「盗夸」,那不是真正的大道,后果是害人害己。
现在我们既然知道,道是万物之母,但这只能说明它的身份和地位,然而它的本身又是什么呢?要如何来定位呢?老子在第一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道我们是可以用言说来描述它,但恐怕言仍有不尽意之处。平时大家所说的道,并不祇是指这个无形的大道本身而言,还包括一切万事万物万象。再来,我们给万物的命名,其名称都祇是不变的符号,却难以形容恒常变动的大道现象,是无法准确而完整地描述道。因此经常会有言语道断,心行路绝的情况发生。此时可说是无声胜有声,祇能了然于心,两相知应。
从认识上来说,万物的原始状态是「无名」,因为它超越人类的感官;然而从万物的表相来说,就是「有名」了,一旦万物的物体生成了,就可以依据世人的感知,给予命名。由此可知,要认识道,可以从无名的状态去认知,也可以从有名的形相去认知。前者是直接立足于根源,去感受道生成天地万物的过程,体会其中的奥妙;然而后者,可从万物的形体,去追寻道的轨迹。
因为道生万物,并没有离开过万物,而存在于万物之中。无论可道的道或不可道的道,已经有名或还是无名,都是包括在道的范畴,只是说法不同而已,都是非常玄妙,道成为产生一切奇妙变化的总根源。
从《道德经》第十一章中,老子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我们可以领会,道在日常生活的物质中,诸如车子的载物,陶瓷等器具的容物,以及宫室的居住,都在展现大道,其「有」之利益,和「无」之功用。在人身上,有形的色身,可穿金戴银,享有高位的权势。然而身体真正的作用,是在于无形的灵性。
这无形的灵性,应该如何修持呢?请听下集《上德广德建德积德》
By 尚学庸5
11 ratings
四三、大道藏于有形无形
古圣先贤说:「一门深入,长期薰修,究竟通达,触类旁通。」这是指导我们学习佛道的方法,一定先打开心门,进入道源,如此对万物可一目了然,一切法不离自性,如果一直往外追求大道,祇在大道的现象上打转,虽经累劫,也永远找不到道的母源,这是方法错误,导致无法找到正确的方向,没有正确的信息,当然就找不到大道的本根。
所以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七章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知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因为圣人能知道的根源,所以可以「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告诉我们要先融入大道的根源,才能了知「无为」的真谛,善用大道「无为」的功能。绝对不可强不知以为知,盗用大道之名,却无能使用大道的真功能,成为老子在第五十三章所说的「盗夸」,那不是真正的大道,后果是害人害己。
现在我们既然知道,道是万物之母,但这只能说明它的身份和地位,然而它的本身又是什么呢?要如何来定位呢?老子在第一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道我们是可以用言说来描述它,但恐怕言仍有不尽意之处。平时大家所说的道,并不祇是指这个无形的大道本身而言,还包括一切万事万物万象。再来,我们给万物的命名,其名称都祇是不变的符号,却难以形容恒常变动的大道现象,是无法准确而完整地描述道。因此经常会有言语道断,心行路绝的情况发生。此时可说是无声胜有声,祇能了然于心,两相知应。
从认识上来说,万物的原始状态是「无名」,因为它超越人类的感官;然而从万物的表相来说,就是「有名」了,一旦万物的物体生成了,就可以依据世人的感知,给予命名。由此可知,要认识道,可以从无名的状态去认知,也可以从有名的形相去认知。前者是直接立足于根源,去感受道生成天地万物的过程,体会其中的奥妙;然而后者,可从万物的形体,去追寻道的轨迹。
因为道生万物,并没有离开过万物,而存在于万物之中。无论可道的道或不可道的道,已经有名或还是无名,都是包括在道的范畴,只是说法不同而已,都是非常玄妙,道成为产生一切奇妙变化的总根源。
从《道德经》第十一章中,老子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我们可以领会,道在日常生活的物质中,诸如车子的载物,陶瓷等器具的容物,以及宫室的居住,都在展现大道,其「有」之利益,和「无」之功用。在人身上,有形的色身,可穿金戴银,享有高位的权势。然而身体真正的作用,是在于无形的灵性。
这无形的灵性,应该如何修持呢?请听下集《上德广德建德积德》